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的释义

(2009-07-27 16:49:34)
标签:

天雷

文化

杂谈

策划

创意

品牌

设计

分类: 天雷-观点
【性】
名詞解釋:
道即是氣,氣中有自然的造化之序存在,這個自然的造化之序在水即水性,在木即木性,在人即人的本性也。
簡言之,人類身中一股浩然正氣裡的自然造化規則,即是人的本性。
好比一個蛋變成雞的過程,主宰中間這個造化的過程就是蛋的性。同樣的,主宰人變成佛的造化過程就是人的本性。
性源自於道,道在人即是性,因此修性即是修道。修行就是在恢復一個本性,因為只有本性才能行成佛的造化,好比一棵植物只在適合它的「性」的環境才便於成長,修行也是一樣,就是想辦法給予自己的「本性」一個適合它造化成佛的環境而已。一切妨礙本性造化的因素都拿掉了,本性的造化規則也就可以展開了,此時便是佛家所說的「見性」了。
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如來佛說「不善不惡」,而孟子卻說「性善」,然而孟子的原文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意思是說『性雖然不能以善惡來論斷,但一個本性純良的人,給予人們的感受是善的』,因此不如我們說性善吧!就像水的性不停的向大海流去,有什麼善不善呢,但我們可以將它向大海流去永不改變的志節,比喻為「善」,然而它豈有什麼善不善呢!
人性也是一樣,只是一種不變的造化規則,不應以善惡來區分,但本性純良的人,不在氣的生滅變化上攀附一點貪嗔心,因而給予人們一種很善良的感覺,所以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其意義其實與如來佛的不善不惡是一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格物而致知
后一篇:和张德芬聊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