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姑苏的中秋佳节
臧寿源
《红楼梦》第一回写了居住在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的甄家中秋家宴: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贾雨村)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感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
中秋节俗称“团圆之节”,甄家设“家宴”吃“团圆酒”。清顾禄《清嘉录》:“中秋俗呼八月半,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吴俗中秋”:“女归安,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士女围饮,谓之团圆酒。”
中秋夜,甄士隐想到了寓居在“葫芦庙”的友人贾雨村,特地在自己书房里另外设一席,邀请他过来饮酒赏月,让孤身在外的穷儒同贺佳节。席间,贾雨村借酒兴“对月寓怀”,赋诗言志,甄士隐则为贾雨村慷慨解囊,资助他赴考……对于渴求功名的贾雨村来说,这席中秋宴无异于他奔向科场仕途的饯行酒。
《红楼梦》第一回写姑苏“中秋佳节”着墨不多,但一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却是当年苏州阊门一带中秋之夜的写照。苏城中秋夜,“比户壶觞开宴,灯毬歌吹,莫盛于阊门内外,南北两濠,妓馆青楼,陈设更为靡丽”(《吴郡岁华纪丽》)。中秋节前后,阊门外堪称不眠之夜,尤其虎丘“踏月听唱”之俗,“中秋,倾城士女,出游虎丘,笙歌彻夜”(《清嘉录》)。“中秋之夕,共游虎丘,千人石听歌,樽罍云集,士女杂遝……虎阜笙歌彻夜,作胜会。各据胜地,延名优清客,打十番争胜负。十二、三日始,十五日止。邵长蘅《冶游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盖其俗由来久矣。”山塘河中画舫衔尾,征歌赌酒,殆无虚夕。“七里山塘七里船,船船笙笛夜喧天。十千那彀一船费,月未上弦直到圆。”《红楼梦》称之“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并非虚词。
中秋夜虎丘“踏月听唱”的盛况,曹雪芹的祖父曹寅(1658—1712)出任苏州织造期间曾亲闻亲历,他的诗集《楝亭集》收录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月所吟《十六夜登虎丘作》:
虎丘深夜上,寒月似晴花。出定无僧看,同游有客夸。阁门弹指见,石片席茵斜。路熟来如梦,轻舟信是家。
树杪浮鸳瓦,罘罳望处明。葳蕤寒不锁,铃铎夜微鸣。人散星千点,天高雁一声。吴烟正皜颢,绝顶可同行。
曹寅没有正面写“踏月听唱”,而是写散场之后的虎丘深夜幽景,“人散星千点,天高雁一声”让人回味。曹寅诗还说明中秋虎丘征歌听唱,实际上延至十六日夜。
《红楼梦》第七十五、七十六回写了贾府中秋祀月:“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又命将罽毡铺于阶上,命将月饼西瓜果品等类都叫搬下去,令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赏月”。
中秋供月焚“斗香”,为江南习俗。《清嘉录》:“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屑于中,僧俗咸买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中秋祀月……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范祖述《杭俗遗风》:“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造,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方各二尺许。”而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刊于乾隆二十三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让廉《京都风俗志》等,未见著录“斗香”之俗。
贾府斋月宫只提及“一干女客”,亦是民俗。“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燕京岁时记》)。“以妇女属阴,故祭月以先之”(《京都风俗志》)。吴俗中秋之夜,妇女兴“走月亮”。《清嘉录》:“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唱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中秋供月“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也大有讲究。《吴郡岁华纪丽》:“取藕之生枝者,谓之子孙藕;莲之不空房者,谓之和合莲;瓜之大者,细镂如女墙,谓之荷花瓣瓜,佐以菱、芡、银杏之属。以纸绢线香,作宝塔形,饤盘杂陈,瓶花樽酒,供献庭中……”京俗祭月“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并祀以毛豆、鸡冠花”。《帝京岁时纪胜》:“十五日祭月……雕西瓜为莲瓣,摘葡萄叶作娑罗。香果苹婆、花红脆枣、中山御李、豫省岗榴、紫葡萄、绿毛豆、黄梨丹柿、白藕青莲。”供月果品有镂雕西瓜及藕、莲之属,却是南北通俗。
《红楼梦》写中秋节体现南北民俗,隐现作者江南情结。
刊载《苏州政协》2013年第4期第49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