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十五“斋元坛”

(2014-03-30 14:21:01)
标签:

红楼梦研究

文化

分类: 我读《红楼梦》

三月十五“斋元坛”

臧寿源

 

   《红楼梦》第一回,写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家,甄士隐一家从此颠沛流离: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曹雪芹写“十里街”葫芦庙失火,本是为甄士隐家道遭变、人生转折作铺垫,“跛足道人”一首《好了歌》点拨,甄士隐顿时悟彻,遁入空门。而那场意想不到的火灾起因,由葫芦庙“炸供”引起,“炸供——油炸供神用的食品”(通行本《红楼梦》注释)。作者特别强调这一天是“三月十五”,这是什么日子?吴俗“斋元坛”供奉财神的日子!

    清顾禄《清嘉录》载:“斋元坛,(三月)十五日为元坛神诞辰,谓神司财,能致人富,故居人多塑像供奉。又谓神回族,不食猪,每祀以烧酒牛肉,俗称斋元坛。”“元坛”,亦称“玄坛”。明王鏊《姑苏志》:“玄坛,或曰神姓赵,名朗,字公明,赵子龙之从兄弟。”民间敬奉“赵公明”,始见于晋人干宝《搜神记》。清俞樾《茶香室续钞》称:“梁陶宏景《真诰·协昌期》篇载,建吉冡埋圆石,文云:‘天帝告土下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霜国公位甲乙年如干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冥,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害气。’……余于《俞楼杂纂》卷四十引《太平广记》所载云云,以为赵公明之名流传有自,今乃知《真诰》已有之矣。”

    “赵公明”成为“财神”,民间多有附会。清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其为秦汉时人,“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钦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授正一玄坛元帅”,因镇守龙虎山,亦称“龙虎玄坛”。 “赵公元帅”历代有许多显赫封号:“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点、直殿大将军、主领雷霆副元帅、北极侍御史、三界大都督、应元照烈侯、掌士定命设帐使、二十八宿都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赵公元帅神通广大,“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翦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明人《封神演义》把“赵公明”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管辖“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为民间尊奉“财神爷”。赵公元帅的形象“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其实民间“财神”,历来有多种说法。清黄斐默《集说诠真》:“俗祀财神,或称北郊祀之回人,或称汉人赵朗,或称元人何五路,或称陈人顾希冯之五子,聚讼纷如,各从所好,或浑称曰财神,不究伊谁。”

    苏州民间祀财神,亦祀“五路”、“五通”、“五圣”。《清嘉录》:“今俗所祀五路……或曰即陈黄门侍郎先希冯公之五子,当黄门建祠翠微之阳,并祀五侯……明初号五显灵顺庙,曰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姑苏上方山,香火尤盛,号为五圣。”“希冯公”即顾野王,墓在楞伽山(上方山)。后因“妖由人兴,遂淫昏相凭,奸愚互惑”,“上方祠”堕落成“淫祀”,为清康熙江苏巡抚汤斌所毁。“因更其名曰路头,亦曰财神。予谓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农历正月初五,吴地流行“接路头”风俗。《清嘉录》:“(正月)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吴郡岁华纪丽》:“接五路神开市:(正月)初五日,俗称财神五路诞日。五路者,为五祀中之行神,东西南北中耳。求财者祀之,取无往不利也……今吴俗祭于厅事,参以元坛神,谓神掌天库之财。是时,连街接巷鼓乐爆竹声聒耳,人家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店肆争于是日开市贸易,塵涨百廛,人喧万瓦。”正月初五“接路头”,“吴俗祭于厅事,参以元坛神”,可见“元(玄)坛神”(赵公明)作为“财神”要一起敬祀的。

    “三月十五”“斋元坛”作为吴地岁时风俗,仍见于《清嘉录》(刊行清道光十年,1830年),然而袁景澜采编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吴郡岁华纪丽》,却不载录,说明这一民俗在苏州民间流行程度起了变化。

《红楼梦》写葫芦庙“炸供”,点明“三月十五”,显然暗喻姑苏风俗。“葫芦庙”为“财神”祝诞设供,这“葫芦”二字亦或作者借喻“五路”。而写“三月十五”庙中“炸供”引起火灾,亦富寓意,敬供“财神”,却招来“火神”,“十里街”烧了整整一夜,毁掉多少人家!字里行间亦充满对世俗的一种讽刺。

          (刊《苏州政协》2013年第2期第5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