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我不吃六安茶
臧寿源
六安茶,这一名茶,《红楼梦》没有正写,而是由贾母口中提及: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四十一回)
由贾母一句“我不吃六安茶”,似乎不经意间带出茶名,却给人留下一个悬念: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
六安茶历史悠久。明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载:“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楚之茶,庐州之六安”,“皆产茶有名者。”唐时“六安”(今属安徽省)隶属于庐州,故称“庐州六安”。称“六安茶”,而主产区并不在“六安”,却在霍山县。许次纾(1549—1604)《茶疏》称:“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以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屠隆(1542—1605)《考槃馀事》亦称:“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六安茶以有助消油腻、化积食的功效(药效)而著称于世,然而由于当时焙制水平欠佳,并不适宜品茗斗茶。《红楼梦》引出六安茶,或许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在这里作者故弄玄虚,以贾母一句“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为引出“六安茶”作铺垫,一般情况下,用过酒肉,吃一杯“六安茶”,有助消化油腻,预防积食,这合乎贾府的饮食习惯,然而作者在写贾母等去栊翠庵之前,有一句伏笔: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
显而易见,贾母等在吃过酒肉之后,已经“吃过茶”——饭后茶,暗示贾母来栊翠庵向妙玉要茶吃,并不再需要吃帮助消油腻一类的茶。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并对妙玉说:“把你的好茶拿来。”言外之音要“品茶”,而六安茶“不能发香,而味苦。”“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聪明的妙玉奉上了一杯“老君眉”,一个“不吃六安茶”,一个“不烹六安茶”,将贾母、妙玉的性格细腻地刻划了出来。
六安茶列作贡茶,始自明弘治七年(1494),岁贡二百袋。明刘若愚(1584—?)《酌中志》载宫廷“饮食好尚纪略”,有“茶则六安、松萝、天池、绍兴岕茶、径山茶、虎丘茶也。”
清代,六安茶贡额不断递增。乾隆《霍山县志·贡赋》:“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旧制,十六两合一市斤,下同),明制也……国朝因之。康熙十七年(1678),经御史条奏,请各省贡茶由藩司差官汇解礼部,议准六安茶岁贡芽茶,仍照旧委员另解。至康熙二十年,奉部文增办一百袋……于康熙五十九年,奉部文添办芽茶一百袋……共四百袋……乾隆元年,王公等分家,部檄再添办,芽茶七百二十袋,又于正额外征银办解。”《燕下乡脞录》亦载:“旧例,礼部主客司,岁额六安州霍山县进芽茶七百斤,计四百袋,袋重一斤十二两,由安徽布政司解部,其奉榜榷茶者,则六安州学正也。”六安茶由当初岁贡二百袋,康熙年间增至四百袋,至乾隆年间又增加到七百二十袋,从中充分反映出清室对六安茶的偏爱,六安茶有助消化油腻的功效,正符合清宫的饮食习惯。
乾隆年间鄂尔泰、张廷玉所编《国朝宫史》载清皇室后宫每月例供,其中茶叶仅二品:一为六安茶,一为天池茶。
皇贵妃:六安茶叶十四两,天池茶叶八两。
贵妃:六安茶叶十四两,天池茶叶八两。
妃:六安茶叶十四两,天池茶叶八两。
嫔:六安茶叶十四两,天池茶叶八两。
贵人:六安茶叶七两,天池茶叶四两。
六安茶,别称“小岘春。”明杨慎《艺林伐山》:“小岘山,在六安州,六安茶号小岘春。”清金农《茶事八韵》有:“何如小岘春,独饮通仙默。”
六安茶的采摘时间一般较江南高档绿茶要晚半个月以上,多在清明后谷雨前。《援鹑堂笔记》:“六安茶产自霍山,旧例四月初八日进贡以后,始得发售。茶山周围八百里,而以仙人冲、黄溪涧、乌梅尖、佛寺、濛童湾等处尤佳。茶叶有蕊尖、贡尖、皇尖等名目;分白茶与明茶,有‘毛’者,不论粗细皆曰:‘白茶’,无‘毛’者曰‘明茶’,皆老叶也。”徐珂《清稗类钞》载:“六安茶产霍山,第一蕊尖,无汁。第二贡尖,即皇尖,皆一旗一枪(即一梗一叶)。第三客尖(即一梗两叶),第四细连枝(即一梗三叶)。第五白茶,有毛者虽粗,亦为白茶;无毛者即至细,亦为明茶。明茶有耳环、封头等名,皆老叶矣。旧例,于四月初八进贡之后,乃敢发卖。”霍山境内大蜀山,即今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一带,地属皖西大别山区,山高林密,多泉多雾,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虽地处长江以北,却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产区之一,品质可与江南名茶媲美。
当今六安茶,以“毛尖”、“瓜片”、“银针”三品为佳,尤以“六安瓜片”著称,以经过精选的叶片制成,不带一点茶芽茶梗,叶缘向背面翻卷,状若瓜子,故称“瓜子片”。“六安瓜片”沏泡后,茶叶展开形若莲花瓣,茶汤清澈晶亮,茶香清郁,茶味浓醇,第二道(第二泡)时茶味达到最佳状态。而今六安茶的工艺,自然与二百多年前当不可同日而语。
(臧寿源《红楼梦与明清茶文化风尚》之一“名茶之尚”节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