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佳茗美食 |
苏州茶饮遍天下(上)
红楼茗客
苏州与茶圣陆羽有着不解之缘,当年陆羽经常在虎丘寺烹茶论茶,挚友皎然曾至虎丘寻访陆羽,所写《访陆处士羽》诗有:“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至今虎丘有陆羽井遗址。清代有学者认为陆羽著《茶经》在虎丘山最后完成,故称《茶经》为《虎丘茶经》。陆羽当然不曾料到几百年之后,虎丘山也产茶,而且声震茶坛。
虎丘晚出谷雨候,百草斗品皆为轻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亦有天生茶树,“虎丘寺西产茶。”(《姑苏志》)位于寺西至剑池间“手掌之地”,又“陆羽有泉井在虎丘,其旁产茶,地仅亩许,而品冠乎罗岕、松萝之品。”(清陈鉴《补陆羽采茶诗并序》)
应当讲明初茶法革新给苏州茶业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一改唐宋将茶叶蒸压成茶饼和碾茶为末的茶饮习惯,崇尚自然真趣的芽茶,“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茶道崇新,制茶工艺为之革新,一时间各地名茶如雨后春笋,在这样的氛围中苏州虎丘山的虎丘茶、天池山的天池茶脱颖而出。
文徵明说:“谷雨前三日,天池、虎丘茶事最盛。”《元和县志》:“(茶)出虎丘金粟山房,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烹之色白如玉,而作豆花香。”“虎丘雪颖细如针,豆荚云腴价培金。”王世贞《试虎丘茶》称赞道:“虎丘晚出谷雨候,百草斗品皆为轻。”说每当谷雨期间虎丘茶一面市,其它茶叶就黯然失色了。
可以说给予虎丘茶极高评介不只是一二文人,而是明清两代茶人有口皆碑,试赘录如下:
明许次纾《茶疏》:“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即长兴罗岕)颉颃。”
黄龙德《茶说》:“而今则更有佳者焉,若吴之虎丘者上,罗岕者次之,而天池、龙井、伏龙则又次之;新安松萝者上,朗源沧溪者次之……”
屠隆《考槃馀事》:“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天池,青翠芳馨……诚可称仙品。”
文震亨《长物志》:“虎丘、天池,最号精绝,为天下冠……寂寞山家,得一壶二壶,便为奇品。”
谢肇淛《西吴枚乘》:“余尝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松萝、龙井次之,香而艳也;天池又次之,常而不厌也。”
张谦德《山房四友谱·品茶》:“品第之,则虎丘最上;阳羡真岕、蒙顶石花次之;又其次则姑胥天池……”
冯梦桢《快雪堂漫录·品茶》:“虎丘,其茶中王种耶;岕茶,精者庶几妃后;天池、龙井便为臣种,馀则民种矣。”
詹景凤《明辨类函·食法》:“四方名茶,江北则庐州之六安,江南则苏州之虎丘、天池……”
清初刘源长《茶史·茶之近品》:“今则吴中之虎丘、天池、伏龙,新安之松罗,阳羡之罗岕,杭州之龙井,武夷山之云雾,皆足珍赏。”
卜万祺《松寮茗政》:虎丘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茶中王也!”
从这些赞叹声里,我们至今能感受到虎丘茶的魅力。虎丘茶、天池茶都是贡茶,文徵明称:“重之如黄金,输贡堪头纲。”刘若愚《酌中志》载明宫“饮食好尚纪略”:“茶则六安、松萝、天池、绍兴岕茶、径山茶、虎丘茶也。”六品贡茶中苏州占二品。后虎丘茶毁于清康熙中期,天池茶仍为贡茶。乾隆年间《国朝宫史》载,清宫后妃每月例供茶叶有二品:一为天池茶,一为六安茶。
苏州茶饮遍天下,虎丘茶艺传播广
虎丘茶之所以能征服那么多文人墨客,全在于制茶工艺独特。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称:“虎丘春茗妙烘蒸”。王士性《广志绎》认为:“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余观茶品固佳,然以人事胜。其采、揉、焙、封法度,锱两不爽。”冯时可《茶论》总结为:“茶贵采造,苏州茶饮遍天下,专以采造胜耳!”
虎丘茶以采造为胜,虎丘寺院僧人功不可没。有人称虎丘寺:“老僧是茶佛。”其中有位“天台起云禅师”,在虎丘寺数十年,“种茶了一生,经论入萌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虎丘茶采制法开创了我国绿茶焙制的一个流派,时人称之为“虎丘法”。
“虎丘法”曾流传各地。明人《茶录》载,嘉靖(1522—1565)中有个叫大方的比丘僧在虎丘寺进修了很长期间,学得了虎丘茶采造法,后来大方于隆庆(1566—1572)年间到歙县松萝山(位今安徽休宁县北)结庐为庵,开始以“虎丘法”制茶,一时远近闻名,人们称为松萝茶。当时也有僧人曾用“虎丘法”制松江佘山茶,结果与松萝茶一模一样。①
松萝茶取法于虎丘茶,松萝茶出名后,流变为“松萝法”。明末曾有人请安徽歙县人以“松萝法”制绍兴“日铸茶”,称“兰雪茶”。“勺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张岱《陶庵梦忆》)清康熙年间,福建崇安县请来安徽黄山寺僧,以“松萝法”制“建茶”,称为“武夷松萝”。“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周亮工《闽小记》)所谓“三吴之法”,实际上就是“虎丘法”。
明清时,“虎丘法”在各地辗转流变,对我国绿茶焙制工艺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茶酒辞典》肯定了虎丘茶的历史贡献:“产于今江苏苏州虎丘,盛名于明代,始采用炒、烘、蒸的工艺,为各地所仿效,推行全国。”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