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园博园的智能灌溉系统说开去

标签:
从北植物所时段每一次心思 |
分类: 论坛逸事 |
北京园博园是个植物的盛会,但是要保证来自不同地域的植物生长存活,就需要园区设计者们多花费一些心思了。众所周知,北京是个缺水城市,而在北京园博会,节水灌溉无疑是园博园的一大亮点。本届园博会中的一些主要展园内,引进了一种智能化、精准化的灌溉系统。它会根据植物所在区域适时气象数据、植物的品种、日常需水量、土壤水分、光照、地形坡季节变化等来设定供水时间、供水量。当上述参数出现变化后,人们可以及时对供水数值进行调整,以达到适时适量的精准化浇灌。(千龙网)
多年以前,我曾经参观过北京韩村河的农业示范基地,那里的滴灌系统就让我羡慕不已。我的家乡就在冀中平原,这里到现在浇地(农业灌溉)还是采用最古老的传统——大水漫灌。这样的灌溉方法不仅浪费水,还很耗时,一亩地一次灌溉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水从机井抽上来,要经过大垄沟到小垄沟,然后流到田畦里,期间很多水都要渗到地下,浪费很严重。即使流到田畦里的水,要流满一个田畦,在周围也要流失很多的水。采用这样的办法,据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浪费的水资源甚至超过能够起到作用的水,可见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上,中国的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说当年参观的韩村河的农业基地采用滴灌很节水的话,北京园博园的智能灌溉系统就真的成大仙了,它能够根据植物所在区域适时气象数据、植物的品种、日常需水量、土壤水分、光照、地形坡季节变化等来设定供水时间、供水量,这个就算是个人的话也是非常精明的了。如果农村的灌溉都能够用上这套系统,那么我想华北的地下水大漏斗无论如何也是形不成的。在我的家乡,百姓们浇地(灌溉)至多也就是听听天气预报,如果这两天不下雨,那么庄稼就会旱,需要浇水,但是浇多少水,则没有更多的考量标准,大多数的农民也坚持宁多勿少,只要浇水就一定要灌足,不管庄稼是不是需要,那个田畦里一定要是满满的。小麦和玉米是北方常见的农作物,他们在哪个时段需要多少水,我想绝大多数农民即使种了一辈子地,也未必能够清除,而这个智能灌溉系统如果普及,在中国保证的18亿亩耕地中,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我想结果不言自明。
展会,不管是科技展会还是产品展会,大多数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或依托科研的产品拿出来展出,有时候展出的是一种理念,有时候则是一些需要推广和使用的产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一点也不假,如果每一次展会出现的科技成果,都能够迅速推广的话,那么人类的发展将会更快。作为联结科技与生产生活的展会,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就像北京园博园,如果是普通市民可能会欣赏美景,为园博园主办方的精心制作和呵护而惊叹,而对于生产经营的园林部门或者农业部门来说,如果能够学习借鉴到展会一些高科技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则能够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