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三种心识的分法:丙一、义共相所取境的分别心-即「分别心」是也。(与「分别心」同义)。
三种心识它分为:丙一、义共相所取境的分别心。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名词就是义共相,因为格西说对义共相如果不了解的话,那释量论就不要想了解。现在要再进一步详细地解释义共相,跟义共相有一个很雷同的名词,几乎相似的,叫做名言共相。我们先来了解什么叫名言共相?什么叫义共相?所谓的名言共相,如果你今天没有去过美国,有个人去过了,他跟你描述美国的情况是怎么样怎么样,那边有迪斯尼乐园等等,他一一跟你描述,可是你还是没有去过,但是可以大概地了解,或是参考地图,或参考照片,对美国大概就有一个样子了,这就是所谓的名言共相。名言就是我们嘴巴讲的这些名词、名相,狄斯奈有米奇啊,米妮啊,一直讲一直讲,然后慢慢了解了,这就是透过名言,在你心中很笼统地浮出了一个样子,或是一个概念,这个叫做名言共相。另外一个叫做义共相,义共相是假设你去过美国迪斯尼乐园玩,而现在人在台湾,我在跟你讲的时候,马上就勾起你对狄斯奈的林林总总的回忆,这种回忆跟名言共相比较不一样,因为你去过,讲的时候马上就会回忆起来,这个就是叫义共相。所以义共相比名言共相清楚,名言共相只是透过描述而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可是义共相是我去过,然后在脑海再忆起来。这两个名词在佛法的应用有时候常常在交换使用,所以说名言共相跟义共相就是几乎快要等于同义词了。如果要详细分的话,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名言只是透过嘴巴描述,大概了解而已;可是义共相是我亲自看过听过,然后再回忆起来。不管名言共相或义共相,它只是我们脑海中的一个概念而已。家里的瓶子、家里的电视,马上想一想,这个电视的义共相,瓶子的义共相,你家的相状的义共相就现起来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讲它是名言共相,因为自己的家当然看过。可是我没有去过你的家,你描述一下,我大概知道你家的状况是如何,对我只能说名言共相现起来了。
格西要我讲刚刚上课前讲的一个很头痛的东西,可能很重要,不然他怎么会想讲,因为这个蛮复杂的,只好用写的,不然大家只用名言共相可能就更混淆了。执瓶分别之显现境=瓶子的义共相(属于常),这两个它是属于常,可是不等于常,因为常还有虚空、择灭、非择灭。执瓶分别之耽着境=瓶子=瓶子的自相(事物-即无常),这个等于事物。刚刚有讲显现境是我们心中的影像,跟外界没有关;耽着境就是我们的所持境,所取境就是外在界的事物。执瓶分别心的显现境等于瓶子的义共相,就是瓶子的概念。譬如说你想起家里有一个瓶子,然后显现在心中,这是瓶子的义共相。还有一个名词叫做耽着境,执瓶分别心的耽着境,就是你心中会显现那个瓶子它的来源,就是你家里的那个真实的瓶子。你家里那个瓶子是指瓶子它本身,不是指你心中显现的那部份,是指外在事物界。你家里的那个瓶子,那就是瓶子的自相。自相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意思。瓶子它自己本身就是事物,它是无常的,因为它会坏灭的,这些都是无常法。基本上这个是成立的,如此就有一个问题会产生,譬如:义共相一定是常、常法,自相一定是无常,它是事物,一定是无常。如果今天把瓶子改成虚空,就会有问题了。执虚空分别心的显现境就是虚空的义共相,那它是什么?它是常法。而执虚空分别心的耽着境它是等于虚空本身,前说自相它是无常,但此处的自相是虚空,而虚空是常法。故于此就会有相违。格西讲这些我不知道有何用意?不过他们在辩经的时候,因为读了很多经论,很多地方都会很注意。以上所讲,我想有一半的人一定都不懂,我们上次有写,法、所知、所量,分为常、无常,平常若没有去观想这些的话,今天讲这些真的会跟不上!可是他们在辩经的时候,他们脑袋都是这些,开始辩经,就会抓对方的语病;所以若将瓶子改为虚空,问题就出来了。上课前我也是花了好久才懂,格西说这个很重要,可能是对将来理解释量论很重要吧!所以先大概有个概念,因为这个牵涉到很多的基本知识。
接下来看三种心识,第一个是义共相所取境的分别心,义共相大概大家有概念了,所取境等于显现境。当看到显现境的时候,大家就要想到就是我心中的影像,不在外界,在我们心中。相对的,看到耽着境、照了境、执受境就想到是外界的事物,当用到这些名词的时候,要如此理解。所以在讲显现境时,你不能改成照了境、执受境、耽着境;因为是在讲我们的内心,而不是讲非心的外在东西。义共相的所取境或是义共相的显现境的分别心,这是指第一个心。所以说我们的分别心都是属于这种,义共相一定是指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心的描述的特色就是这样,它是一种义共相,它在我们心中能显现的一个对境,显现境或是所取境,这是指第一个。第二个是自相所取境的无分别不错乱的心识。自相刚刚有讲,就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是指外界,其所取境是依着外界而所取来的,是无分别不错乱的心识,它与第一个的差别是,第二个是无分别且不错乱的。无分别也有可能错乱,我们的梦就是错乱的。这里的无分别而且它又不错乱,就是跟现前识同义。刚刚我们也有讲,我们凡夫的现前识上显现的东西,我们都有看没有到。
丙二、自相所取境的无分别不错乱的心识-与「现前识」同义。现前识的显现境跟事物是同义的,丙二是指现前识,现前识它也有现前识的显现境,它就是指外在事物。所以说现前识的显现境跟事物是同义。丙一就是指分别心,分别心也有它的显现境,分别心的显现境跟常是同义。
丙三:「本无见有」所取境的无分别错乱的心识。-与「无分别颠倒识」同义。本来没有可是显现为有,这种显现境,它是一种无分别的,但是它是错乱的心识。这就是我们先前讲的颠倒识里的无分别颠倒识,作梦的时候都是属于这个,它是无分别的,但是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所以它是错乱的。
讲完三种心识后就看乙三,切成二块,这种切法以六个角度来看。乙三、二种心识:丙一、类别:丁一、量跟非量 丁二、分别跟无分别 丁三、错乱跟不错乱 丁四、意识跟根识 丁五、遮遣趣入心与缘体心 丁六、心王心所。所以分二种心识,就有很多个看法,我们先看丁一:量跟非量。量有分为现量跟比量。那非量有哪些?非量就是指我们七种心识的第三种再决识,第四种伺察意,第五种犹豫,第六种现而不悟,第七种颠倒识。属于量的是现量比量,不属于量的就是指七种的另外的五种。
丁二:分别跟无分别。我们可以看到第四页那个补充最下面,有分别的是指比量、伺察意、犹豫;没有分别的、离分别的是指现量、现而不悟;两者都有的是指再决识跟颠倒识。所以七种心识也可以用分别跟无分别的角度来归类。
丁三:错乱识跟非错乱识。所有的分别心都是错乱识,所有的无分别心就不一定,像我们作梦也是属于一种错乱。所以无分别心的显现境如果错乱的话,就属于错乱识;无分别心的显现境它如果不错乱的话,就属于不错乱识。
丁四:意识跟根识。我们知道根识有五个,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另外一个就是第六意识,所以根据有色根的五者而来的,就是指根识。根据无色的意根而来的就是指意识。丁四就是我们讲的六识,只是前五个是属于有色根而来的,后一是从无色的意识而来的。
丁五:遮遣趣入心跟缘体心。这个部份会比较难理解,到时候再详细解释。格西只是简略地说,所有的分别心都是遮遣趣入心,所有的现前识都是缘体心。以上先大概了解。
丁六:心王跟心所。心王就指我们的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这个六识,六识心王。而这六识中任何识只要一现起的时候,就会有五遍行。上个礼拜有讲,只要有心王,触、作意、受、想、思,这五遍行就会随侍在旁,以及它相应的其他心所。像我们背过五十一心所,我们有十个善心所,然后还有六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总共加起来有五十一个心所。所以所有的心可以把它分为六识心王再加上另五十一心所,除了这些以外没有,心都在这里面。这是以心王心所的角度看。
丙二、各各释义:
丁一、量识与非量识,简称量与非量。1.量识之性相:新生且无欺诳之心识。先看量识的定义,这个定义很重要,新生是指第一剎那,对境必须是第一剎那的,而且对境必须是不欺诳的,有这两个条件才叫量。如果不欺诳的第二剎那呢?再决识。其分类有二,(1)现量,(2)比量。现量就是指现前,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现前,新生且不欺诳的心识就是现量。比量呢?比量就是比度识,前面七个心识第二个比度识,它必须由推测、推度而来的。推度一定要透过正理、正因正理,透过正因正理推度而来的新生且不欺诳的心识,就是比量。
接下来主要讲一个概念,因为我们的所知对境有两种:一个是显现的对境,一个是隐密的对境。因此,相应的量就有两个,一个叫现量,一个叫比量。显现的对境即现量,我们用眼看、耳听、去摸就可以了解了,就是指显现的对境;有些对境不是能直接这样了解的,必须要靠推理的,透过正理的。因为所知有隐密的,所以就有比量。因为对境有这两个,所以我们量就有这两种设立,少一个也不行,多了也没必要。因为时间到了,接下来就留待下次再解释,今天谢谢各位。
请翻到第五页。乙三、二种心识。丁一,量识与非量识。1.量识之性相:新生且无欺诳之心识。
格西先解释量识,量识或简称量,性相就是定义的意思。「量」很重要,量的定义是什么?新生且无欺诳的心识。佛教有四部宗义,最下面是有部,再来经部,唯识,中观。我们现在读的都是经部的。经部懂了,以后唯识或是中观应成的时候,就是多一点、少一点、修正一点而已。我们现在所说的都是依据经部的,它不是标准答案,这个懂了你才知道什么叫标准。量的定义是新生且不欺诳的心识。新生就是第一剎那,不欺诳就是没有错谬的心识。量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心有非量的,错误的部份,也有正确的部份;我们要成佛的话,一定要透过正确的部份,然后一直修,修到完全的现量,就是成佛的时候。我们现在可能都是比量,还没有办法现量,但是修到成佛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比量了。佛的境界中、佛的眼中,万法都是现量的,都是不欺诳的。这里谈到「新生」,经部是如此讲,应成派就把「新生」删掉了。现在我们是学的是经部的,就有新生,新生就是第一剎那且不欺诳的心识。
分类有二:现量跟比量。我们凡夫也有现量和比量。可是我们现量的范围非常窄,就是色、声、香、味、所触。譬如色,我们看到的花花世界、山河大地,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凡夫的现量;味道也是一样,声音也是一样,气味跟舌头的味觉,还有触觉,这都是我们凡夫的现量。我们对于色、声、香、味、所触,是不用修就会的;你看到这朵花,这个就是现量,这是不用修凡夫就会的。可是我们要修什么?我们要修比量。因为佛能看到万法,一切种智一切的一切,我们看不到。我们要如何看到这一切的一切呢?首先要靠比量。有比量最后我们才能把所有的万法变成不管大小、粗细、内外全部都看得到,那是用比量当基础,有了比量最后才会有瑜伽现量。
我们凡夫有现量、有比量。但是我们要修成圣者、修成成佛,不能靠我们凡夫的现量。也就是你不能用你的眼睛,不能用你的鼻子,你的耳朵,你的舌头、你的触觉去修,这些不用修。那我们要用什么修?我们要用我们的意根,用「意」去推测什么?推测出比量,就是四谛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因、集、生、缘,灭、静、妙、离,道、如、行、初,四谛十六行相透过我们的意去修出比量。有比量得到定解,现证成瑜伽现量,那时候就可以成为圣者了。所以说我们要成为圣者、要成佛的话,不是靠现量,而是靠比量。
我们如何靠比量修成圣位、瑜伽现量。譬如我们这个有漏的五蕴身,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五蕴在佛陀的圣眼看到,是无常的本质、苦的本质,可是我们一般凡夫看的是常乐我净,很宝贵它,然后想要恒常的、想要不变。所以佛就开示,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它是无常性的,它是因缘和合的,它不是自性成立的,而是缘起的自性。今天,因缘和合它就会存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色身会衰退,感觉会变化,这些道理祂开示给我们,我们再去观察,发现这个五蕴它是无常的,包括外在的这一切也都是无常的。慢慢地我们也能体悟到,原来我们的世间包括我们肉身这一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都是恒常的,对无常的本性我们就会慢慢有所领悟、体悟到。同样的,我们的轮回当中也是苦的自性,那些六苦、三苦、八苦,也是透过佛陀开示。平常那些财色名食睡,我们都会认为是安乐的,如果透过这样思惟的话,就了解这些都是坏苦,都会变坏,它不恒常的等等,透过佛陀的开示及我们自己的思惟,然后慢慢你会了解,原来这一切它是苦的本质。同样的,无常、苦它是空无自性的,它是无我的,没有自性成立的,没有谛实成立的。所以四谛十六行相,第一个无常、苦、空、无我,就慢慢地了解、体悟了。这是苦谛,其他集、灭、道各各有四个行相,不断地思惟,就能产生定解,有这个定解,然后照着这个定解去串修,才会产生瑜伽现量。而这些都是靠比量而来的,就是依着正理,真实的道理,现实生活去推理而来的。
比量的重要性,不只是我们修学佛法重要,甚至我们的世间法也很重要。现在为什么我们的科技会发达,这些计算机、飞机、火箭、太空、大炮一大堆这怎么来的?都是比量而来的。只不过差别是在,世间法不会强调无常、苦、空、无我,它会强调这些是真实的、谛实的。然后透过正理去推敲、去推测,不断地实验、验证,人类智慧的累积,才会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切。科技不断地进步,一日千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比量的威力了,它主要都是依于正理。那佛法呢?刚才讲的无常、苦、空、无我,它的本质自性,从这再去看我们在科学、科技上这样追求的话,它跳脱不了被我们内心这些执苦为乐,执无常为常,这些东西最后还是跳脱不了苦,苦的本质,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我们强调比量,它必须是依于正理不断地思惟,佛法给我们的这些正理,我们也要依着佛法的正理去做审查审视,看它是不是这样子。是的话,才会成为我们心中的比量,而不是佛说什么我们就照单行事,然后就自以为是,最后的结果是,佛法是,你不是,因为我们内心并没有跟它作契合,所以差别在这里。另外,前面谈到,我们从比量才会到瑜伽现量,但是现量也有帮助的,譬如我们观察无常也是透过我们眼睛去观察,这一切一切会坏灭、会变化等等。但是这边强调,虽有眼睛帮忙也是要用心去思惟,不是透过眼睛这个现量就可以成佛了,不可能,还是用意根为主。
再强调,依着比量为什么可以成为瑜伽现量?比量,譬如我们讲苦,苦的本质,我们会体悟到人生虽然有苦有乐这两面,可是你仔细地思惟,我们的苦都是会坏灭的会转变的。就像我们讲的三苦、六苦、八苦,不断地思惟的话,你才会感受到人生真的像苦海一样。你想要产生厌离的心,就继续再推求苦的来源是什么?有果一定要有因,任何东西不会无因生的,所以你就会推测到苦因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集谛-烦恼、业这两个。由烦恼才会造业,我们会想到这个烦恼如何灭,就想到灭谛了。我们去观察烦恼是可以降伏的、可以减低的,可以慢慢破斥的,最后破斥就是修道谛-三增上学,无我空性慧这个道谛。透过道谛把我们的烦恼断灭掉,最后证成解脱乃至证成成佛。这些道理都是靠比量不断地去观察思惟的,有这样比量的观察思惟之下,我们就会产生定解。有了这个定解,我们就知道什么是该取的,什么是要实践的、证悟的,就照着这样去实修实证。当然有这样的路、有这样的方法,最后就会证成解脱成佛。
结论,比量就是透过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理性智慧,透过理智去观察,观察些什么?随顺真实状况的这些清净正理,这个清净的正理,由我们的理性的智慧,不断地观察,透过如此观察才会有感受,感受最后才会产生定解。依这样的定解不断地串习,才会真正地信仰佛、皈依佛,然后实践佛陀的道,都是这样得来的。由此可以看出思惟观察,是不可少、不可缺的,如果你学佛信仰佛,只是纯粹以一种相信的、信仰的方式,没有用你的理智、智慧去观察,透过正理去观察的话,纯粹的信仰的话,心里没有办法进展,没有办法进步。所以佛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我所说的法,你应检视它,而不只是相信它,不是因为我是佛,你就来相信它。如果佛法是有误的,不随顺真理的,大可丢弃。所以我们修行上去也是要靠这种态度,不断地去审查,真金就是不怕火炼,你可以先对它保留,它可能不是真金,我来炼炼它。如果一旦炼了,怎么炼都是这样子的时候,你一定会折服的,你一定会相信的,照着这样去修。这一定要靠你动动脑去思惟观察,不可能不动脑、不思惟、不观察。若你就只是相信,佛讲的就是一百分,这样的话,依我们的习气是不可能随着佛陀讲的,所以这点是很重要的。
如前所说,依着体悟才有可能产生比量。什么叫体悟?体悟就是我们刚才讲,用理智思惟观察,观察正理才可能有体悟、有感受;所以依着正理不断地观察,最后产生体悟,体悟就会成为量。量是什么?就是我们这边讲的新生不欺诳,它就是没有错谬、不欺诳,这条道路就是正确的。我们刚开始可能只是比量而已,可是不断地串修,最后就会成为瑜伽现量了。相对的,你没有依正理,不去观察,就会产生我们常讲的邪见,错误的观念。譬如我们的贪欲、瞋恚、我慢、嫉妒,这些都不是用正理了,而依着好乐习气等等,都不会去观察的,就觉得这样就对。所以邪见、贪瞋嫉妒我慢等等就产生了。邪见的最末端是什么?苦路一条。而量的末端是什么?我们想要的离苦得乐,最后才会达到。所以依着量才有可能离苦得乐,如果依着邪见那就是苦路一条。苦路就是因为邪见,不会去观察,都是凭着自己的短视近利的好乐,去贪瞋嫉妒我慢等等,这些都是邪见。
总结现量跟比量。量它就是不欺诳正确的东西。我们如何来利用这个现量跟比量?就世间法的科学来讲的话,透过我们的眼睛去观察,不管是显微镜、放大镜,然后耳朵去听闻,鼻子去闻,然后不断地去观察、抉择,最后得到比量,比量这个是结果,我们的物理科技就是这样不断地蓬勃发展的。在佛法来讲,也是循着这条道路,也是要搭配现量,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不断地去体悟,接触到这个世间,去观察、抉择世间的本质是不是照佛所讲的是无常的、是苦的,自性空无我的。如果有体悟、观察到的时候,自然心中会有定解,有一个比量。比量有了以后,就照着比量去串修,而且一定要透过止观,得到止得到观,然后就会有现量产生,瑜伽现量就会成就了。所以这个量,现量跟比量非常重要。
接下来看第五页倒数第七行「又量识中于彼二,数须决定,以多的话不需要,少的话无法汇集之故」。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把量直接订为两类,一个是现量,一个是比量。为什么数目要订为二,不是一也不要三,或四五六,为什么?下面就是在讨论这个理由。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我们世间这个对境,外面这个山河大地一切的对境,就是所说的所知、所量,所知有两个,一个是显现,一个叫做隐密,就这两个而已。因为有显现,所以我们就有现量;我们知道我们周遭环境,有些我们没有办法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的东西,或是我们没有办法推测得到的东西,这都是属于隐密。所以我们的对境所知有一个显现,一个隐密。针对显现的,我们就订为现量;针对隐密的,我们就订为比量。因为我们的所知对境只有这两种,所以我们就只订这两种就好了,少了不行,多了也多余。
数量订为二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在世间,像外道徒他们有他们订的标准,有人只订为一,有人订到五、七、九、十一都有。多的都是多余,这些都是依着他们的观念,他们的观念都是依着他们的邪见来订出来的。有的只有订一,这个量就只有现量,为什么?因为眼睛看不到的就不承认有了,听不到的、闻不到的都不承认,就是我们常讲的顺世外道,这是眼光很短的。还有人订到十一的,十一的话就变成画蛇添足,不必要的。所以下面会讲为什么我们要订为二,其他依着邪见而有的,这些都不对。我们没有再订第三个,最主要的理由是,没有办法再找出显现跟隐密之外的第三个所知,因为没有办法找出来的缘故,所以才会确定这个量就只有这两个,现量跟比量。
「然此中“数决定义"是要去(1.)除邪分别之数决定,而(2.)非去除三聚之数决定」。去除邪分别的决定,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因为邪分别的数决定有像顺世外道主张一,还有一个主张十一的,这都是邪分别而产生的数目。我们目标要去除这个,但不是去除三聚之数的决定。于此格西又要讲到色拉寺跟洛色林、甘丹寺的看法了。所谓三聚的话就是还有第三个,也就是说在洛色林他们看,有现量、比量还有一个叫做总量。什么叫总量?这两个加起来就是。如我们有男人、女人,还有第三个就是人。这个是在辩经的时候有的问题,但是站在色拉寺来看,这样子再辩下去的话,就会产生一些误解。所以色拉寺杰的见解认为,总量它是存在的,可是根本不要去想它,因为辩这个没有意义。格西举辩经来说,在这桌子的后面,就我跟格西两个,没有第三个对不对?可是辩经的人就说还有第三聚,是什么呢?就是格西和我,这是第三。格西和我这几个字,如果他不是格西和我,那我也不是格西和我。所以说还有第三个,就是辩经会辩成这样。
因为这边是依着洛色林的版本。不是去除三聚之数的决定,下面就说明理由:若是量识的话,不一定为彼二量所周遍之故,总的量而言,彼量识由彼二量任一亦难建立之故。如前所说有第三种叫做现比量。既然是有一种叫做现比量,这叫三聚。这第三个聚合-现比量是现量吗?不是。现比量是比量吗?不是。所以这就是它的理由。总的量就是我们讲的现比量,就是两个合起来的东西。如果讲一个叫做现比量的话,你没有办法用现量来cover它,也没有办法用比量来cover它,没办法周遍它,所以在辩经的立场就有第三者。问题是我们今天讲这些,不是来去除三聚之数决定的,而是要去除第一个邪分别决定。我们的目标是要去除邪分别决定的,这里谈到有两个,一个是去除邪分别的数决定,一个是去除三聚数的决定。不是要去除三聚数的决定,这句话等于是说,就洛色林的立场,它的目标只要去除邪分别的数决定就好了。一个是去除邪分别的数决定的这个因,第二个是去除三聚之数决定的这个因。这个作者是说,我要讲这个是要去除邪分别数决定的这个因而已。后因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我们的目的是要去除前因,前因就是因为有外道的邪分别,所以量有很多种主张,这个一定要来排除它,一定要遮止它。
接续,「其中前因成立之理由:一般而言,量识之数目由顺世外道所主张唯一现前识算起,乃至「乍里噶巴」有主张十一种量识为止,而此多异教派之数目,多由邪分别而定的,遮彼之故而以正理安立也。」前因就是要去除邪分别成立的理由,为什么要去除邪分别呢?一般而言,量识之数目由顺世外道所主张的唯一现前识算起,因为顺世外道只主张现量而已。我们都知道顺世外道不承认有前后世,不承认有业因果,不承认解脱成佛,这些都不承认的。为什么?谁看到的?马上就用这句话,你看到佛了吗?你看到前后世了吗?你看到死以后吗?什么都是用这个搪塞,搪塞到最后,都只看到眼前,那就是追求眼前,这是顺世外道的主张。这是所有邪见中最恶劣的,因为只有短视近利可言。他们唯一主张只有一个现前识或现量而已,这当然是要遮止的。乃至于「乍里噶巴」,乍里噶巴也是一个外道徒的一支分,它主张有十一种量,这是主张最多的。格西说,若去参考外道的宗义,有主张五个的,有主张六个的,有主张七个的,最多就是这个十一个的。异教派就是外道徒,外道的数目多由邪分别所定的,都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凭空想象出来的。这些从第一个到十一个都是邪分别而来的,所以说我们要透过正理来遮止他们。
什么叫正理呢?因为我们所量的对境,就两种,一个是显现,一个隐密,因着显现而定现量,因着隐密而定比量,除了这两个,少了也不行,多了也多余,就是用此正理遮止他们。
又所量有二种缘故(显现、隐密)。而谓量识有二…等多门事势正理善为遮遣,因此量识中彼二“数决定"是也。「事」就是事物的意思,第二个「势」就是势力。譬如说事物,我们讲水,水是一个事物,水是不是往下流,所以它的势力就是往下流;火也是一个事物,火烟会往上升。这个是什么?法尔如是,没有理由的。所谓事势正理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势力,就是法尔如是的意思。你把石头往上丢让它不要掉下来,你丢一千次,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就是违背这个事势正理。佛法也是一样,用这个事势正理来追寻真实的道理,不要违逆它,违逆它是自找倒霉的。所以事势正理来善为遮遣,这样量识中的这个数量就决定了。格西说刚刚有讲前因跟后因,就洛色林与色拉来说,洛色林只去除邪分别这个前因,不想去除三聚这个后因,因为他们在辩经上觉得这个有意义。可是在色拉来讲,第一个去除前因当然是必要的,第二个在色拉也是要去除。他们不想要有一个现比量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没有意义。但是格西说这就看你学哪一派,因人而异,重点是第一个是大家都要去除的,因为第一个的过患很大。
约略地介绍完这个量跟非量,格西再一次强调这非常非常的重要,为什么要讲量呢?未来我们如果要上释量论的话,就是陈那的量论,法称又把它再加以解释即释量论。因为释量论里面最重要一品叫成立量士夫品。成立谁的量士夫?成立佛陀祂是量士夫。也就是说我们凭什么把佛当作是一个正量的士夫。所谓量士夫就是我们的效法的标准,他是一百分,我们要朝他去走。万一他是错的怎么办?我们不是走错了吗?所以一定要把祂是量士夫的理由成立起来,我们才会对佛相信,才会皈依,才会遵循祂的话,对不对?释量论里面就谈很多,既然你说祂是量,理由是什么?他们就说,佛是正量,因为是祂有语功德,语就是祂所说的话,因为透过有语功德,你去审查祂,结果发现祂所讲的都没有错,真实不欺。为什么祂所讲的话都没有错呢?因为祂有意功德,意功德中有智功德-一切种智及悲功德-大悲遍转;有意功德之上,才会为了利益众生,讲了那些语功德来利益所有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会说佛是谛语者、实语者、不欺诳者,讲出这些话,理由是什么?你要讲出来。所以释量论要学的就是要研究佛,为什么祂所讲的这一切都是不欺诳、不错谬的,可以是为我们表率的量呢?我们今天学这个量,它是一种不欺诳的东西,不错谬的东西,我们要学的也是学这个东西,所以量很重要。
事实上在我们的世间法,我们的社会上,量就是很重要的。今天一个小孩,他将来要成就,不管要当医生、当老师、当律师、当各行各业的专家,是不是要靠这个量?这个量是什么?要学正确的知识。不管各行各业,如要当个正确引导未来主人翁的老师,你学的知识要正确。同样道理,你要当医生,如果这个量不正确的话,前者会误人子弟,后者会医死人的,对不对?这个量在我们世间上来讲就是那么重要,更何况我们佛法里面要离苦得乐。佛所断、所证的这一切一定要是量,如果不是量的话,你跟祂走是不是就惨了。所以说我们要先学会量是什么,我们世间法是这样,佛法更是如此。
所以依于刚刚讲的现量比量,正确地去思惟、去观察、去研究的话,会把我们错误的部份慢慢地修剪掉,然后正确的部份越来越多,不管是世间上或在我们的佛法上都是如此的。所以佛法是什么?是最科学的,它比科学还要科学;佛法,有人会说,它是一种宗教、是一种迷信,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真正的佛法它完全就是科学原理,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因为它看的比所有的这一切更透彻。
其次,格西说我们这次为什么要上这个心类学,因为如果心类学没有了解的很清楚的话,释量论根本听不懂。释量论一开头的礼敬赞颂就是:敬礼成量欲利生,意思是说,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的缘故,我们要来入这个量。
接下来讲第六页,复次量又另有两种分类:一、自定量 二、他定量。我们刚刚讲量分现量、比量。另外一种角度来分量,一个是依自定量,一个是依他定量。什么叫依自定量?什么叫依他定量?
一、依自定量的定义:于自所量之究竟自性义“无基础、自性不生",能由自力引申决定之新生的且不欺诳之心识。所量就是所知,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对境。就是依自己的所量这个对境的究竟自性境,这个究竟自性,可以粗的,也可以细的,细的到空性去了,最粗的就是什么?譬如说我们眼前一个表,这边这个是mp3录音机,这个也算是一种究竟自性的对境,它包括黑的、白的、桌子、椅子、杯子这个都算在里面,这是粗的。细的当然也可以看到甚深空性,我们不要想到那边去,只要想到最粗的就好了。亦即这些究竟自性这个对境,就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地存在那边的对境,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而已。「无基础、自性不生」,没有基础就没有自性,或是说无基础、无自性,也就是说没有这个手表,我眼睛就看不到手表这个东西;没有这个杯子,我眼睛就看不到杯子这个东西,它的意思就是这么直接而已。所量的那个对境,它的究竟自性这个对境,如果我有东西存在就是有,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就这样子。新生且不欺诳的心识,这个量的定义。新生、第一剎那不欺诳的心识,再把这个配上去而已。自力是指靠你自己。我看到房间里有没有个杯子,我一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房间有没有人?我一看,有就是有;是不是白色?我去看,是白色就是白色,黑色就是黑色。那是靠什么?靠自己去决定的。我当然可以以眼睛、耳朵、鼻子,最后也可以用心灵了。这个范围很广,我们就用眼睛这是最简单的,去看这个究竟有没有自性,也就是存不存在的意思。没有就没有,有就是有。依自己的所量这个究竟自性的对境,是透过自己的自力来决定的,这种新生不欺诳的心识。
二、他定量的定义:若于彼境不能由自力引申决定,而必须依于后来的他名言量所引之新生的且不欺诳之心识。先举一个例子比较好了解,譬如我们远远望过去有红色的光,你不晓得这红色的光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那边有火反射才有红光,还是那边就是一个红色灯泡,你根本不晓得。在这种情况下,你只看到红色的光,但不确定是火引起的,还是灯泡引起的。刚好从那边有一个人走过来,人家说那边是因为有火,喔,原来是因为有火才会映像出红色的光。你知道那是火的红光,是透过别人刚好从那边走过来告诉你的,这就不是依自定量了,而是依他定量。所以此定义:于彼境不能由自己决定,必须依于后来的他名言量所引之新生且不欺诳的心识。
分类有依自定量的分类与依他定量的分类。
依自定量,分五:(1)串习境根现量:如儿子相续执父亲形像的根现量。(串习即是对事物习惯性的认识,见之不必分析),第一个串习境根现量。什么叫串习呢?譬如说,父子相处已经很久很久了,就不需要站在他面前端详了半天,才知道这是我爸爸,不需要吧!远远地一看到他背后,就知道是我爸爸了;甚至看到他的一只脚露出来,这就是我爸爸,一只手露出来就知道了。不需要跑到他面前看,才认的出这是我爸爸。这是因为什么?串习。因为儿子的心相续已经执父亲的形象已经很熟悉很熟悉了。所以依此而来的依自定量就很肯定的,这就是我父亲。
(2)见功能根现量:如衡量火烧煮功能之执火根现量。所谓功能就是指它的作用。譬如说火可以烧跟煮;水,可以浮载或是洗等等。例如,我们看到火,就知道你可以拿来煮开水,可以拿来炒菜;不需要把水放在上面煮一煮,我们才知道,喔!原来火可以煮,不需要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见到了火的功能,自然而然我们的依自定量,这个就可以拿来煮东西,可以拿来炒菜,或是煮开水。同样地,水也是一样,地水火风这些,我们只要看到它有这个功能,我们就知道它能干什么。
(3)自证分现量:如领略量识之自证现前。什么叫自证分?这是我们心识很特别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心里可以看到心里,我们常常讲说心的一角,在看自己,心除了可以看外境以外,很特别的,我们心可以看到自己,自己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说自证分现量就是自己可以肯定。这是属于依自定量,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是自证分现量。
(4)瑜伽现量:如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圣智。补特伽罗无我就是补特伽罗无自性,这个我无自性是现证的。瑜伽现量有很多,现证无常的瑜伽现量,或是现证空无我,有补特伽罗无我,有法无我,这些都是瑜伽现量。瑜伽士本身也知道我已经证道了,自己看到自己,它也是属于自证分。譬如说空性,他现证这个对境,可是他心里的一角也自己看到,自己现证到了。
(5)比量:如通达“声无常"的比量识。比量就是用正理去推度,如声无常以造作故。声音它是无常的,理由是什么?以造作故。所谓造作就是因缘和合造作起来的。声音有因缘和合,就有了,没有造作,就没有声音了,它不会恒常的。因为通达这个造作性的缘故,就知道声音它是无常的。如是正理宝藏论云「境理二及自证二,及比量为自定量。」正理宝藏论是萨迦班智达造的,有译成量理宝藏论。这句就是指自定量这五个,正理宝藏论讲自定量也有五个,其中境理二就是指前面所讲的第一个跟第二个-串习境根现量和见功能根现量这二个。自证二就是指第三第四-自证分现量及瑜伽现量。我们的自证分现量是自己看自己,瑜伽现量,瑜伽也知道对境,譬如:空无常,但他自己本身也知道自己,所以它是也属于自证的这个部份。最后一个是比量,就是指第五个比量。这五个为自定量,正理宝藏论中所说就是指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