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个帖子被疯传,说国外媒体为中国羊年的“羊”一词着实犯难了:“中国春节:
可是这就是哪一种羊的年?是Ram?
Sheep?还是goat?”
然后众多语言学家出来解释,分析英语和汉语的逻辑区别等等云云。原来西方是分析和解构思维,一切事物都要格物致知,每种羊其实都不一样,都有各自专有名称,当你说羊的时候,肯定有一个具体种类的羊在那里被讨论。而中国人则擅长归纳和统合,习惯模糊概念,求笼统而忽略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羊”字,把各类羊都概括了。说羊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大概就是那种动物吧,管它是什么羊呢?每个人脑子里的羊可能不一样,但不妨碍交流。
其实,中国人也有把概念区分很细的时候,那就是在农耕领域,各种粮食作物的名称,各种农具的名称洗到不能再细。在农村,谈到主食,很少有人用“粮”来指代所有粮食,必定会用一个专有的粮食作物名称:稻、黍、粟、梁、麦、荞。。。等等。这是农耕文化的需要。
分工越细,对概念的区分越重要,否则会乱套。
由此,我想到互联网金融这个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概念。现代金融是西方文明的创造,有关概念早与细分的业务联系在一起。在英语里,finance
和 financing 都有区别,后者是指融资,而不是金融。我搜过英文文献,发现英文里出现类似“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几乎都是用
financing,而不是用 finance,既互联网融资。
在这个领域,中国人再次发挥了归纳总结的优势,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的归纳方面,谢平先生的贡献最大。应该是他最早把利用电子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展的金融业务概括为“互联网金融”。我想他的初衷可能只是用这个词来归纳一些现象和创新,未必是把“互联网金融”当作一个独立的行业。随后,有更多的专家们发挥概括能力,最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成了一个无所不有的混沌概念,类似于包括各种动物的那个“羊”。
结果是,一旦政府领导说支持“互联网金融”,那么所有与“羊”沾边的东西都成了可以被支持的对象,包括挂着“羊”头的狗,和披着“羊”皮的狼。
这也给监管者出了难题。原本金融行业是分业监管的,各种金融业务概念和明确,边界比较清晰,管起来容易。可突然冒出一个不知所云的“羊”,就让监管者犯难了。各种羊生存方式不同,食物不同,可能的疾病不同。某天出了个“羊”病,到底是那种羊的病呢?还是所有羊的病呢?如果只有一个“羊”的概念,兽医怎么治呢?
我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一个观点:“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种。“互联网金融”不是“羊”,不能用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来设计政策和监管制度!政策和监管部门已经被这样一个“羊”的概念误导了,就如同西方被“羊”的概念弄晕了。未来应该分门别类制定不同业务的政策,才能养好不同的“羊”。
既然“互联网金融”是个伪命题,那就没必要制定所谓统一的“互联网金融”原则,而应根据具体业务分别制定政策和监管办法。
让思维再飞远一点:牧场里不仅有各类“羊”,羊和草要分开说,羊和羊圈要分开说,羊和牧羊人要分开说。羊的事情和人的事情要分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