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关《邵氏"弃儿"收养黑幕曝光成政府公职人员牟利手段》的报道,和很多人一样,感觉痛心疾首。
公益行为竟成为牟利的手段,且把儿童作为牟利的产品出售,这样的国度还有希望吗?
汤敏老师今天用微博介绍了西方当代公益的特征,与国内公益观念做了比较,他说西方的公益不问出身,不必关心捐款者的前世今生,捐款总比不捐款好。转贴和评论者也多关注这个观点。但是,他们忽略了汤敏老师这个系列博客中第一条第一句话:“现代慈善的许多理念来源于基督教。”
没错,西方慈善以基督教的道德伦理为基础,而教徒深信人的原罪,既人生来有罪,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洗刷自己的罪恶,才能在死后得到宽恕而升入天堂。所以,在教徒心中,慈善是为了洗刷罪恶,是为了死后升天。在教徒的头顶,有一个无处不在的神在监督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然而在当代中国,信仰、道德和伦理缺失了。金钱和地位成了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其他都是工具和手段。在这种环境下,公益也沦为金钱和地位的皇帝新衣。在没有信仰的社会,人只有靠别人来监督,别指望他们内心有自律的防线。
“邵氏孤儿”勾起一件我曾亲历的陈年往事。
我88年到96年曾在交流中心民间处工作,参与了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会的筹建。
90年代初,民促会与美国FOSTER PAREN
组织接触,准备合作开展帮助美国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收养中国孤儿。为此,我们向民政部进行了请示,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允许开展这项业务。
跨国收养孤儿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件很新鲜的事,谁也没做过。民政部没有同意我们的申请。
然而不久后,我们得知,民政部自己成立了收养中心,垄断了所有孤儿收养业务。我们早期参与了收养手续和收费方法的谈判,知道其中的利益所在。
后来,经常在宾馆、机场和飞机上看到有成群的欧美夫妻,怀抱中国的孩子回国,我就知道这都是通过民政系统收养中心办理的。我时常纳闷,一般被遗弃的孤儿多是残疾的,而且女孩居多,而所见被收养的儿童都很健康活泼,且男女差别不大,这些孩子是怎么被遗弃的呢?现在我知道答案了,而这个答案竟是如此龌龊。
我有时以为自己在微博里看到的负面消息太多了,而对社会产生了过多负面的判断,总希望在现实里找到更多的光明。可越来越多负面的事实像越来越厚的乌云,遮天蔽日。
我们还有希望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