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绳上的魂》:我哪里不如《冈仁波齐》了?

(2017-08-27 12:08:04)
标签:

杂谈

对于导演张杨来说,2017年无疑是值得纪念的“丰收年”。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TNHyKP62_dft5.jpg



6月20日,他执导的电影《冈仁波齐》上映。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XQ2ZsHc5_UMIP.png


仅仅两个月后的8月18日,另一部作品《皮绳上的魂》开画。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pchBJP7p_fTVM.png


作为一位艺术类影片导演,一年交出两份作业,在世界影史上虽然谈不上绝无仅有,但也实属难得。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Zd65Q9kY_jXLM.jpeg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影片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由张杨自编自导( 《皮绳上的魂》编剧除了张杨,还有原小说作者扎西达娃),都是在藏地取景,主演均为藏族演员,题材都是藏族故事,甚至两部影片是套拍而成,上映时间均为暑期档。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nZwxWZLh_UUqI.jpg



但是二者在票房上却是天壤之别。《冈仁波齐》收获9997万,豆瓣评分7.7;而《皮绳上的魂》截止到发稿,豆瓣评分7.4,票房只有区区321万。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GS9ZFjLz_hjne.png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OXANcCnr_I276.png



虽然笔者无法得知两部影片的精准成本,但是从成片效果来看,两部影片都没有明星,没有豪华制景,没有电脑特技,没有“好莱坞制作团队”的介入,甚至群众演员都没几个,想必成本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皮绳”的成本要高于“冈仁”,而前者的票房却只有后者的不到三十分之一。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zR3mk37t_9H4K.png



为什么这样两部相似度极高的影片“命运”如此不同?那就不妨来分析一下二者的差异所在。


话说,《冈仁波齐》是张杨原创的作品,既然是原创,那么影片基本可以等同于原著。而《皮绳上的魂》则是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NDPF4k7X_w4cZ.png



虽然影片的编剧之一就是扎西达娃本人,但是影片跟原著小说有极大不同。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ujfbQvz4_ZGyq.png



首先、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的康巴男女寻找“香巴拉”的故事。故事里不断出现原始落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宗教与科技的力量不断角逐;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KXcKhTvf_XTB2.jpg



而改编后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到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GNOC9sMy_EsyI.png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只有区区几人,故事脉络很简单;而影片则加入了哑灵童,寻仇的兄弟,觊觎圣物天珠的“追捕者”,酒馆老板娘,卖刀的藏族汉子,在圣湖畔寿终正寝的老人等诸多角色。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TktPTzuO_WOub.png



再次、小说的时间线索单一,基本上是平铺直叙的手法;而影片采用了三条时间线虚实交叉,显示出导演张杨高超娴熟的电影技巧。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UwYTZxQu_75Kw.png



可以说,电影《皮绳上的魂》在原著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丰富,那么话题绕回到开始:跟《冈仁波齐》相比,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皮绳上的魂》票房惨败呢?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4YUGW7N9_jZLg.png



其实,就制作本身而言,《皮绳上的魂》要甩《冈仁波齐》几条街。




《皮绳上的魂》题材更具卖相


看过《冈仁波齐》的观众几乎都能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影片讲的是十几个藏民长跪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除了故事简单,张杨采用的半纪实性手法也凸显了影片朴素,真实的感人气质;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MuOWCkyg_GNye.png



而《皮绳上的魂》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抛开影片多线性叙述手法不谈,圣物天珠,哑灵童,轮回转世,死而复活,莲花生大师的传说,掌纹地,原罪,复仇,救赎等等诸多元素的融汇,就足够令观众眼花缭乱。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nu4fQa2N_YmNR.png





《皮绳上的魂》演员更有“星”范儿


《冈仁波齐》几乎全部采用没有表演经验的藏族同胞本色出演,外形朴实无华;服装造型上也是毫不华丽(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长跪,如果身着绚丽服饰反而矫情了);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ObApFsty_IK2D.png



而《皮绳上的魂》女主角琼的扮演者曲尼次仁是个藏族美女,表演经验丰富。当她用嘹亮高亢的声线唱起山歌时,所有男观众都会有被撩的感觉。可惜只唱了几句就被男主角塔贝野蛮打断了。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tVUZzSLm_tEbI.png



当然,扮演塔贝的金巴,还有背负着宿仇一路追杀塔贝的兄弟俩都是外貌雄伟英俊的康巴汉子,举手投足都在挥洒雄性荷尔蒙。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Luu2IcCZ_IOEA.png





《皮绳上的魂》拍摄场景更丰富


《冈仁波齐》片长117分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戏份都在公路上。这也就限制了影片不可能脱离剧情和角色的视角,肆意加入瑰丽的自然景观或富丽堂皇的场景;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swSJIycH_wjJ8.png



而《皮绳上的魂》从一开始男主角在森林里猎杀小鹿,意外从鹿嘴里得到天珠后,一直到他死于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一路上经过了无数鬼斧神工,或奇伟或诡谲的场景。可以说,《皮绳上的魂》如果抛开剧情,完全称得上是一部藏地风光大片。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MV5tS2Hd_UXbc.png



那么,既然有如此多的优势,为何《皮绳上的魂》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劣于《冈仁波齐》呢?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无论是题材,风格,演员,造型,场景,都只是一部电影的皮相,《皮绳上的魂》输在了内核上。




《皮绳上的魂》执着于“原罪”和“宿命”


《皮绳上的魂》最为深邃的内核,也就是导演张杨希望通过影片探索的两大命题“原罪”和“宿命”,都不能被观众认同。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Inf3b69R_9LVR.png



片中,男主人公塔贝是一个生来就背负“原罪”的苦孩子。他的父亲生前曾犯下命案,在影片构筑的“藏地传统”里,被害人的儿子必须背负为父亲报仇雪恨的重任。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2PWVP6gY_AYmd.png



如果凶手已死,就必须杀死凶手的儿子才算“功德圆满”。因此,即使塔贝连亲爹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他的一生也要在躲避仇人追杀中度过。如果他再杀了人,那么追杀他的人就得再加上对方的儿子。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kjJyZ65z_4Rzw.png



可以想见,这“复仇者联盟”的阵容只会越来越壮大。除非他杀光所有仇家,再斩草除根,才能高枕无忧。很显然,塔贝不是这样的“高手”,所以他一生都在逃亡。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8rY6wnBh_ypbR.png



活佛告诉塔贝,只要护送圣物天珠去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就能赎清自己的的“罪孽”。途中,他遇见了美丽的牧羊女琼。琼爱上这个汉子,决心跟他浪迹天涯。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4QQh6Kkf_K7HF.png



但是塔贝几次三番地粗暴拒绝。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宿命”是要被追杀,他的子嗣也难逃“原罪”。由此观众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塔贝在得知琼怀上了他的孩子之后,他脸上浮现的不是惊喜,而是迷惘和绝望。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KYms5eda_MwUw.png



可以说,这个角色的命运确实够可悲。但是,如果观众对于“原罪”论和“宿命”论本身并不认同,那么这个角色能否成立都很成问题,就更谈不上让观众有代入感了。


众所周知,“原罪说”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原罪一词源自基督教的传说,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简单阐释一下就是:“我们不是因为犯了罪才成为罪人,而是因为我们是罪人,所以才犯罪”。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SqBvO9n9_KcKf.png



《皮绳上的魂》里的塔贝当然不是基督信徒,但是他确确实实背负着“原罪”:因为父亲犯罪,所以他生来就有罪;因为他生来就是罪人,所以他只能继续犯罪。哪怕是为了生存伤人也是罪孽。这样的理念,相信现在的中国观众很难认同。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gFKbjFT9_U6Pt.png



而《冈仁波齐》中,所有的人物的思想都跟观众同步。他们希冀的幸福美满,家人平安,六畜兴旺,观众只需用一秒钟就能理解认同。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tqmcMkWG_6HVA.png



朝圣队伍中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希望通过长跪来消除“罪孽”;还有个家庭,因为盖房时不慎摔死了个工人,希望在朝圣之旅为亡者超度;以上这些都是合乎人性的精神需求,也为后来剧情的铺陈推进,人物的塑造构筑了合乎逻辑的基础。


至于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形式上的差异,观众即使不认同也会在“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层面上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包容。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wP5Rv7fH_rTru.jpg



另外,《皮绳上的魂》里探讨的“宿命”论也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崇尚的是“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自我拼搏精神。这种理念是否正确在这里暂且不做讨论,但它符合当今这个时代民众的普世价值观却是毋庸置疑的。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7Q96RdFb_n289.jpg





《皮绳上的魂》没有为观众压抑的情绪找到合理的宣泄出口


影片结尾,塔贝和琼两情相悦,近在咫尺的世俗幸福却因为仇人临近的脚步声而变得遥不可及。最终,塔贝来到了莲花生的掌纹地,纵横交错的山川沟壑仿佛是神灵留在人间的掌纹。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BeNrGTHH_9SxC.png



活佛曾经对塔贝说:“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d9EcGW7j_4Dmz.png



塔贝最终和仇人在掌纹地决斗,他击倒了仇人,但并没有了结对方性命,而是说:“我们的仇恨到此为止”。他不希望两家人的后代继续背负“原罪”。但是仇人还是趁他不备杀了他,然后自杀,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两家的世仇。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WvzHZNn8_GLpu.png



这样的结局悲不悲情?意不意外?惊不惊喜?观众会不会为片中人的命运扼腕叹息?事实上并没有。在这里,笔者忍不住想对导演张杨说一句:“您这样的结尾处理真的很LOW。”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5bnrFIqt_3BUx.png



让两个本来“无辜”的人物用死亡来“救赎”,这是什么鬼?


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这又是什么道理?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2T6awYB5_5ZZH.png



虽然电影是集表演和视听于一身的艺术,允许每个人进行自由表达,想象和探索,但是导演和编剧最终想表达的理念,却是有“高下之分”。


电影《冈仁波齐》里,每个人都怀有不同的希冀踏上朝圣之旅,但是他们祈祷、赎罪、超度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行为是真诚的。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N5C3zfrc_BqXV.png



漫漫遥途中,他们坦然接受陌生人的帮助;也无私帮助陌生人;甚至轻易就原谅了撞坏自己拖拉机的肇事司机;旅店老板娘委托朝圣队伍替自己转山,随即免收了他们的住宿费,但并没有提出类似于“你们给我发个毒誓”或者“你们到了拉萨给我传个微信视频证明一下”等等这样的要求,一切但凭于心。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EpW8YPk6_jkUW.png



难怪豆瓣网友会发出这样的评论:“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自己人生道路中的朝拜者”“信仰赋予一个人最重要的意义,大概就是仅凭自己的内心,就足以定义幸福之所在。”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AOpvCBP6_RxIp.png



在当下遍布焦虑、急躁情绪的社会,人们对于信仰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而《冈仁波齐》为芸芸众生困惑不已的精神需求找到一个出口。


其实,不仅仅是《冈仁波齐》,狂揽52亿票房的《战狼2》为国人压抑已久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找到出口;小成本黑马影片《二十二》为战争的戕害找到除了固有的“仇恨”之外的又一个出口;合家欢贺岁喜剧为辞旧迎新的观众找到补偿自己一年辛劳的情绪出口,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接地气”的影片。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XjEYaAjS_dyWD.png



而《皮绳上的魂》用死亡堵住了角色对世俗幸福的希冀,也让观众在忍了129分钟漫长拖沓的剧情之后,哽了一口老血还没有吐出来。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05/1055242/201708/DJdbWzxJ_hI8s.png



豆瓣上一位名为“谢飞导演”的网友对《皮绳上的魂》评价得很到位:“摄影精彩,演员、美术、音乐完美,显示了导演的才华与功力。只是神神怪怪的许多有趣细节包裹着一个陈旧的复世仇的故事,没有开掘出其中的普世含义,更不要说现代意识了,实为可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