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蜜倾诉:我坚持 我主持

标签:
考研主持人大赛中国传媒大学劲头娱乐 |
分类: 栏目大事记 |
很多人都问过我:“你是不是从小就一心想当主持人?”答案当然是不。没有人能够预见自己的未来,即使他有着极为周密的计划。但是,我今天能够成为一名主持人,的确不是完全出自偶然,因为我的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为我制定了很多详细周密的基本素质培训计划,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抓住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名主持人。
妈妈的梦想
我的妈妈是个很强势的人,几乎家里所有的大事小情都要由她做主。每一年的春节,她都会制定出我们家里相应的“三年计划”、“五年计划”,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们一家人都要严格执行,自然,我的培养目标是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妈妈早年是个体育运动员,她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因而对我的要求也就异常严格。英语、舞蹈、音乐、运动……基本上,她希望我能够学到所有可以学到的东西,而我小时候尽管调皮却也乖巧,所以妈妈的要求我基本都是照做的,等到自己长大了一些,懂了一点事,居然也能够乐在其中了。高中以前,我和所有的莘莘学子一样,最大的目标就是考上重点大学,但是,至于上了大学之后,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却毫无概念,似乎我也安于被妈妈这样安排着。高二那年,妈妈在偶然间看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举办“新苗杯”中学生主持人大赛的消息,随后就积极的给我报了名。在妈妈的印象里,美丽、智慧、高雅是女主持人的典型标签,我想,妈妈那时很有可能是一瞬间恍然大悟,觉得原来自己之前对女儿所有的原本无目的培训正是为了她能够当上主持人!
可当时,对正在一门心思备战高考,而对主持毫无概念的我来说,只是觉得可以多一个选择也不错。于是,我们母女俩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了那次比赛。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毫无主持经验我居然在第一次参赛就拿到了福建省赛区的第二名。现在我回想起来,母亲的先期教育对我那次的人生转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身上的那股不服输的精神似乎也感染了评委。从那天起,我的主持生涯大门开始被推开。。
说话都自卑
凭借高中主持人大赛中的良好表现和自己优异学习成绩,2004年我顺利的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然而,大学生活并没有如我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和顺利。因为我们的专业对于普通话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之前在南方城市,由于说普通话的人不多,自己的普通话还算得上是我骄傲的资本,但到了北京,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我至今依然记得四年前的第一次班会上,每个同学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只有我是不断退缩的。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多才多艺,天津的同学打快板、说相声,安徽的同学唱黄梅戏……同学们的表现让我羡慕不已。就在那一刻,我当初的那股“初生牛犊”的勇气不见了,一向自信的我开始有些自卑。
紧接着开始的专业学习也不轻松,由于我的发音位置不正确,气息浅使得声音听起来发虚,这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是很不利的,太过“飘忽”的声音不仅不压台,也会让主持人显得不专业,没有信服力,但让我一下子改掉18年的说话习惯,岂是一朝一夕的?再加上“脐下三指”、“胸腹联合式呼吸”、“气息下沉”等专业词汇本身就非常抽象,需要自己去细细琢磨体会,于是我更加的手足无措了。第一次专业小课结束后,我拿着老师总结的满满一张纸的“问题”突然觉得,原本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说话,对我来说是那么艰难。
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人,但我愿意努力,小时侯学习才艺是这样,高考时残酷的复习备战也是这样,痛苦、迷茫过后也只能这样。于是,学校里的核桃林树下、操场灰墙边、深夜草坪上……都留下了我练声的身影。现在想想,我自己也觉得很不容易,但当时却丝毫不觉得辛苦,点滴的进步、轻轻的表扬都会让我激动万分。
雨后见彩虹
一次次的严寒和酷暑过后,我的专业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舞台表现力越来越自如,我也开始频繁的主持起学校的诸多大型晚会来。我想,机遇真的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大三那年,中央电视台第五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机遇奠定了我主持生涯的基石。
尽管我没有想到比赛的日子是如此的紧张和忙碌,既要完成课业,还要准备好比赛,但我总是严格的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力求尽完美。于是,在比赛的整整10个多月里,我难得能够睡到自然醒,觉得自己每天都好象“上了发条”一样,神经绷得紧紧的,甚至连做梦都是在想策划,只要“灵光乍现”,哪怕半夜三更我也要爬起来“奋笔急书”。终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让我一路闯进了决赛,在高高举起银奖杯的那一刹那,我红了眼眶……
努力之后带来的成功让我坚信,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坚持着自己这一份不服输的劲头,我都将会是最后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