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0-09-09 09:30:43)
标签:

教育

分类: 计划总结

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课标对本段的要求: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教材分析:

河北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以及主要特色在每一册的教师用书的前面都做了介绍,并且无论在哪一册上,内容都是一样的。老师们可以认真地看一看,仔细领会介绍的内容,并落实到平日的教学当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原自然课本上的传统实验较少,主要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探究性实验。

以往的教材,例如:四年级下册,自然课本上的传统实验较多,教师们可以直接到仪器室借来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因为很典型,老师们在教学时一般都能做,即使不是分组,也能做演示实验。学生们或多或少的会有所收获。但本册教材中象这样的传统实验较少。主要是一些不用实验仪器而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探究性实验,并且有些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例如:《小苗的诞生》这一课,种子发芽需要几天的时间,这样的实验,往往因为费时费力,而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成了在教材上念实验。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锻炼和提高。这样做是不足取的,而是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活动,完成探究任务。如果课内无法完成,可以布置学生早做准备,甚至提前几天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需要在课后继续探究的,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完成。这样不仅拓宽了课堂容量,让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而且有利于学生课后仍然保持浓厚地探究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了专题研究。

以往的教材中因为学生年龄小,没有按排专题研究,而这一学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课本中增加了三个专题研究:一、生物的生活环境。二、关于山地的研究。三、做个环保小卫士。

每个专题研究都出了多个参考选题供学生选择,并且用一个选题做了报告示范:设计哪些项目、研究的过程、怎样记录、结论和建议等。学生可以根据示范设计研究计划、实施探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等。也可以不完全依照教材的样子,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这样做专题研究有很多好处: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研究某项内容,培养了他们深入研究事物的能力,学分了写研究报告等等,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了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利用对比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本册书在很多地方利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前3课,哪一课都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什么是对比实验呢?现在我结合课本中的例子加以简单说明:

课本第9页是这样叙述的: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让我们学习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方法: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有阳光的植物生长得好,没受到阳光照射的植物生长得不好,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看来对比实验就是要控制让几个条件相同,一个条件不同,通过不同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对比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4、  有关“生物世界”的知识较多。

动、植物知识的教学,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教室内或校园中开辟“自然角”进行种植、饲养。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在校园的“种植园地”里种植常见的、自然课上需要学习的植物,可以是观赏性的花草,也可以是可食用的常见作物等。这样,学习有关知识时可直接到自然角进行观察实验。平时让学生给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为植物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德;既学到了自然知识,又有了情感体验。当然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现场考察。如教学《根和茎》一课,不一定以课本上提供的大葱、芫荽、萝卜等植物的根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引领学生到本校的生物养殖角或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采集一些具有直根、须根、贮藏根的植物,象芹菜、菠菜、小麦、玉米、胡萝卜以及荠菜、狗尾草等各种野草都可以采集来作为观察对象来进行研究。

5、  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册教材中一、二、三、六四个单元与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四单元《冷和热》和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也与环境有间接的联系,构成了本册的“环境”主题。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活动,从小帮助学生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环境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内容的简单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围绕“环境”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内容。共设计六个单元,23个课题。

前三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都是整合课程标准中的生命世界的内容,重在探索生命与环境的联系,突出环境的重要性。

“生物生长的需要”单元主要研究生物生长的条件,怎样让植物生长得更好以及动物的食物等,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生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探究事物规律的能力。

“生物与环境”引导学生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道不同的环境生存着不同的生物。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增加了专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

“冷和热”整和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内容,认识热传递的规律,热与风的关系,以及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地表剧烈变化”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部分,学生可能感到较陌生,教材中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将抽象的、不易见到的地震、岩浆如何喷发等现象变得直观、易于理解。注意让学生收集岩石标本,找出岩石的特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由浅入深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本册教学总目标

1、了解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能研究冷和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了解热传递的方法、衣服的颜色、风的形成以及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4、了解地震、火山的现象。

6、  重视环境问题,并注意保护我们的家园。

7、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了解,本班的24名学生,女学生占大多数,学生成绩较为均衡。但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踊跃,作为小学高段起始年级,学生在思维方法和技能上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六、教学的具体措施:(参照新课标的方法)

积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准确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的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并且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还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七、教学进度参照县局下发的进度执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