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篱笆》教学设计

(2010-04-13 16:33:28)
标签:

教育

分类: 校本研修

《花篱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花篱笆给人的亲切感,使学生受到健康、美好情操的陶冶
    正确人读本课十九个生字
    教学设备:教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五课《花篱笆》。同学们,你们见过篱笆吗?(出示篱笆课件)课文中的篱笆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试读。指名读。
    美丽的花篱笆,关不住院子里的春色。
    欢迎客人屋里坐,喝碗芝麻豆子茶。
    美丽的花篱笆,连着东院、西院两户人家。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开头篱笆是什么样的?(矮矮的,开满了喇叭花)
    2、讲读第二段
    (1)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关不住……透过篱笆可以看到里面的春色
    挡不住……透过篱笆可以看到外面的风光
    管住……去弄坏地里的庄稼
    提问:为什么要管住调皮的小鸡?
    是篱笆管住小鸡吗?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主人的做法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讲读第三段
    (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想像一下都送给什么人微笑。
    花篱笆真的会送微笑,迎客人吗?
    是谁送上微笑,请客人喝芝麻豆子茶?
    (2) 主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讲读第四段
    (1)花篱笆还有什么用处?
    连着东院西院两户人家
    可以当球网打球
    可以隔着篱笆拉家常
   
    (2)从这几句话中说明邻里关系怎么样?从那看出来的?
    5、齐读最后一句:“我喜欢花篱笆。”
    (1)你喜欢花篱笆吗?为什么?
    (2)如果花篱笆想对你说几句话,你想它可能会对你说些什么?
   2、讲读第二段
    (1)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讲读第三段
    (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总体来看,楼主的教学思路很清晰.不过有一个想法,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在阅读时能不能围绕着"花篱笆"来设计,而不要这样发散的来提问.如果围绕花篱笆来提问,就可以使课文中描写的意境更突出出来,阅读的整体性也就更突出了,可以有效地避免"散文化"的教学倾向,楼主所谈到的人性美也就更鲜明了.
   
    不知楼主以为如何? 一、 作为读者,在读书中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完课文,一道美丽的花篱笆展现在眼前。篱笆上开满了喇叭花,将外面的春光拉到了眼前,将院中的美景送入了行人的眼帘,调皮的小鸡小鸭在院中觅食。一道花篱笆,给行人送上了家的温馨,拉近了两家孩子的友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通过花篱笆悄悄传递。
    二、 通过复述,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花篱笆是乡村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矮矮的,用竹子搭架而成,上面开满了喇叭花。
    花篱笆将院外远处的青山、池塘垂柳、野花麦田送进了院里人视线,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花篱笆又可以让院中花丛锦簇、棵棵青菜、竹竿架衣成为路边的道道美景。看,小鸡小鸭在院中自由地活动着,一会在草丛中轻跳,一会捉一条青虫,轻松而舒适。
    一个行人走了过来,累了,渴了,饿了,不用问,不用敲门,院中的景色让他留恋,花篱笆让他心动,家的温馨在轻轻的包围着他,他怎舍得移动脚步呢?虽然这时没有人招呼,他已经闻到了喷香的芝麻豆子茶的香味了!
    这座庭院可真大,仔细一看,中间有一道美丽的花篱笆,原来这是两户人家呀 !孩子们把花篱笆当成球网打羽毛球呢,孩子们的妈妈们各自站在花篱笆的一边闲话着家常。
    好美的花篱笆呀,真让人喜欢!
    三、 作为作者,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考虑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的主旨的。
    1、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读完文本后,一股暖暖的感觉在胸中流动,花篱笆让人与人的心贴的更近。
    一道美丽的花篱笆,将美景与人分享,让青山走进生活;让行人享受家的温馨;让孩子大人成了没有界限的一家人。一道花篱笆,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传递了人与人的情谊,贴紧了心与心,让生活变得诗情而画意。
    2、 从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考虑作者是怎样表达本篇文章的主旨的?
    本文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手法,开篇写出了花篱笆的样子,后边连用了三个“美丽的花篱笆”引起下文,逐段向我们介绍花篱笆的美,花篱笆的好,使情感逐渐积聚,到最后迸发出来:我喜欢花篱笆。
    3、 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一段:“乡村的院子”是表示地点的偏正词语;“围墙”是与花篱笆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事物的形象,我们常常说“高高的围墙”,这隔离了内外、围起了四周、限制了人与动物的自由活动范围;“矮矮的”和我们意念中的“高高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矮矮的”挡住了应该挡住的东西,不应该挡住的依旧还在;“喇叭花”为竹篱笆画上了美丽的点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青青的竹子,成片的绿叶迎风轻舞,发出沙沙的声音,间或有朵喇叭花在叶中露出一点红,与你捉迷藏,间或有花在也前神气活现;一个“满”字,点出了喇叭花的多,写出了花篱笆的美。
    二段,“美丽”点出了花篱笆的特点,“管不住”“挡不住”“只管住”三个句子句式整齐相同,既前后联系又前后对比。“庄稼” 与“小家小鸭”呼应,若没有花篱笆,庄稼便是小鸡小鸭活动后遭殃的对象,所以这里提到“只管住调皮的小鸡小鸭,不让他们去弄坏地里的庄稼”的“只管注”又有了一层人性化的感情色彩。
    三段,“送上”虽然主人没有出现,但花篱笆是替主人送上的,代表了主人,有一种主动的精神在;“看不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这家的温暖是隐在花篱笆之后的,所以是看不见的;“芝麻豆子”带给人香喷喷、热气腾腾的感觉。
    四段,“东——西、两户”作者特意强调这两个词义,这是客观的现象,不过跳过这两词看看下面的大人、孩子,你还能看出来这是东院、西院吗?这是两户人家吗?“当成球网”花篱笆走进了孩子们的游戏生活,担当起了重任;“家常话”多么温暖的字眼呀,让我想到了坐在暖暖的炕头上、手拉着手、促膝而谈,多么轻松、多么惬意、多么舒适、多么亲近!
    五段:“喜欢”表示情感的一个词组,“花篱笆”是喜欢的对象。
    四、 结合课程标准,考虑在这篇课文中落实怎样的目标。
    1、 首先我找到了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识字和阅读”的具体目标,这是上周六我们研讨的时候高主任发给我们的,里边用不同颜色对其中的文字进行了标示。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
    2、 我尝试着从课程标准中找到我要落实哪些目标: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独立识字。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6)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8)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9)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10)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11)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12)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3、我罗列了12个小目标,下面,结合本篇文章的特点,我尝试着对目标进行删减和修改。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里强调的是“喜欢、愿望”这是学生内心的感受,如何让学生喜欢?我想更多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识字能了解内容、积累词语、想象画面、激发情感,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好处;“愿望”我想,应该让学生有识字的需要。)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在这些生字里,需要掌握 笔顺的生字是“皮”,常用的偏旁部首有“广字头、党字头、女字旁”。)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注意“关”两个点的方向;横要平、竖要直,撇捺不能写的象小棍,)
    (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借助汉语拼音”我在想,什么时候是需要借助汉语拼音的?就是学生在刚刚接触课文的时候,文中的生字还不认识,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来读课文;在学生在借助拼音反复读文,尤其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反复读的基础上,进而识字。这里拼音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读文,而是帮助学生识字。
    那么,如何独立识字呢?我想,有这样的途径或方法:一是让学生在读文时独立识字;二是让学生在识字的时候有生字有自己个性化的认识、记忆方法。)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这课的学习中,阅读的乐趣是什么?我想,是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读中对花篱笆生发情感。)
    (6)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有一些生活中的词语,不能读断,如:矮矮的竹篱笆、喇叭花、关不挡不住、只管住、看不见的、芝麻豆子茶、球网、羽毛球、家常话;另外,一些有轻声字的词语读时也要注意:院子、花篱笆、篱笆上、开满了、喇叭花、美丽的、管不住、院子里、挡不住、外面的、地里的、庄稼、看不见的、屋里、芝麻豆子、连着、两家的、妈妈、隔着、拉起了。
    如何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我想,首要要学生、想象感受到文中的画面:花篱笆内外的景色、花篱笆代表主人的好客、东西两户人家在花篱笆边的活动;进而喜欢花篱笆;)
    (7)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因为考虑到本文的特点是一片写景抒情的散文,行文较简单,文中没有很复杂的内在的内容;另外,默读较适宜在静静的读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勾画,做批注等,所以“默读”这个目标我决定舍弃)
    (8)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考虑到这册课本是黑白版本的,可利用的图画的价值不大,所以我觉得用版画代替课文中的图)
    (9)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本文中学生在理解词语上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呢?我想,可能是“满”,可以利用图画想象喇叭花开满篱笆;“调皮”结合学生的盛会实际,举生活的例子理解;“家常话、隔着”生活实例。)
    (10)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想象”可以在花篱笆内外的景色、东西两院在花篱笆边的活动;情感体验——喜喜欢花篱笆,感受花篱笆的美;感受语言的优美:开满、关不住、挡不住、管住、调皮、弄坏、微笑等)
    (11)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这篇课文中,除了逗号、句号,还出现了顿号、分号,教师不适宜做特别的说明,应该让学生在反复地读中或教师的示范中体会停顿的长短。)
   
    五、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在用普通话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对于花篱笆的喜爱之情,在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2、 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字词。
    3、 能正确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19个生字,能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流利、整洁地书写6个生字,知道女字旁。
    4、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满、调皮、家常话、隔着”的词语的意思。
    5、 想象花篱笆的美,体会花篱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在 阅读中对花篱笆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愿意和同学交流。
    六、 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篱笆”,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借助拼音读课文。
    交流读后的感受,教师板书“美丽、喜欢”。
    三、认读生字,回忆生字在文中的词语,在读文中进一步认生字,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1、花篱笆是什么样子的?你为什么觉得它是美丽的?依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篱笆的美。
    2、作者喜欢花篱笆紧紧因为它美丽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1)矮矮的花篱笆有什么好处?读一读。
    花篱笆内外的景色是怎样的?想一想,画一画。
    (2)你是客人,看到美丽的有花篱笆的院子,你有什么感受?想做些什么?
    (3)如果你是花篱笆旁边玩羽毛球的孩子,你想对花篱笆说点什么?
    如果花篱笆是高高的围墙,妈妈们拉家常还方便吗?为什么?
    3、 交流:你喜欢花篱笆吗?为什么?
    读出自己的喜欢。
    四、指导生字的书写。
    五、把《花篱笆》美美地读给家人听,让家人听出你对花篱笆的喜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