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安全卫生 |
1、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可分为:接受式(被动接受式)学习(老师讲,学生听)和探究式(信息由学生获取)学习两大类。探究式学习分为发现式探究(信息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中通过整理分析获得)和接受式探究(学生主动用多种方法,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直接搜集,从现有资料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以获得信息)。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时,以探究式学习显得主动、积极性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种种亲身体验可为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倡导“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2、科学课堂的基本结构
(1)学生可亲历探究过程的课堂结构。①教师创设某种情境、展示某种事实;②学生发现、提出问题;③学生对结果提出猜想、假设;④学生制定验证本人或小组猜想是否正确的行动计划;⑤学生运用材料进行观察、实验、制作;⑥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⑦学生经过思考、交流、研讨得出自己和同学们非常信服的科学结论;⑧学生应用延伸(解释某些现象或搞创新设计等)。
(2)学生无法亲历探究过程的课堂结构。亲历不是唯一的探究方式,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无法亲历的(如火山的成因、地震、血液循环系统、耳朵的科学等)。这样的课堂结构:①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再现事实(或凭借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收集事实”,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回忆自己从学生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直接搜集到的信息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获得信息的基础上“整理事实”;②学生根据所收集或整理到的事实 “进行推测与判断”(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③教师在学生作出推测与判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结论;④学生应用结论(解释现象或搞创新设计)。这类问题的结论小学生是无法真正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出科学的结论的。我们所做的努力只是不是轻易把科学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观察、模拟操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即使是以亲历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也需要训练学生用亲历以外的方式获得信息,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教师做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伙伴”。
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伙伴。这就要求我们每位科学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首先,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双方互教互学,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必对未知领域惶恐不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不让他们盲目摸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经验、知识,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了使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我们倡导: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坚决不说;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包办;在任何情况下坚决不说学生无能。允许学生说错了重说;允许学生说不完整补充;允许学生没想好再想;允许持不同意见的学生间、教师间的争论;允许学生扭头、下桌到其它组观察、比较;鼓励学生针对事实情况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想、假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找出别人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重新验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
(2)参与并适当帮助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耐心了解、倾听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具体情况,掌握一手教学情况,以便适当指导和调控教学进程。尽量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终止学生的活动。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或各组)之间利用互相帮助的方式解决部分小组的困难;还可以在个别组无法进行探究时,给予必要的启发。教师不能为完成课时任务而急于过早的把方法、结论告知学生。当然,涉及到学生可能出现危险的实验(如给试管里的水加热、用盐酸鉴别大理石、点燃酒精灯等)教师则必须在实验前予以提示,以保证学生在不出危险的情况下顺利探究。
(三)课后
1、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单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倡导科学(自然)教师既要在课上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把课上想研究而没有研究的问题以及根据所学内容产生的小发明、小制作、撰写小论文、种植、饲养、科学游戏、拓展性考察中等兴趣延伸到学生课外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中。
2、搞好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结束了也决不意味着儿童认知活动的结束。在课后,对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及儿童的表现等进行记录和分析。教师需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