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电影之前,特意将司马迁老先生的《项羽本纪》重读了一遍,原以为把熟悉的历史故事搬到屏幕上来演绎,大体不会超脱历史的记载,然而,我错了,而且大错特错。越是将历史记载看得太重,在看电影时就越是受伤,被雷到或闪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鸿门宴传奇》不是历史上的鸿门宴,从影片的全名就可以看出来,导演和编剧在鸿门宴之后加上“传奇”二字,其用意大概就在于提醒观众: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经改变的故事,并非完全按部就班地以史书记载为线索,而是加进了许多内容,甚至还有点神话色彩,最好不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电影。毕竟,电影是娱乐作品,能给观者视觉上的冲击,能对相关人物的表演做出评判,能获得一定的启示和警醒,也许影片的作用就达到了。
所以,盛大的鸿门宴从头到尾没有一道菜肴出现,有“宴”之名而无“宴”之实;所以,宴会上刘邦和项羽的位置由“项王东向坐,沛公北向坐”变成相对而坐;所以,刘邦和项羽成为了兄弟,项羽甚至还让刘邦“送嫂还乡”,怎么看都让人联想到关二爷护嫂的桥段,而年长项羽二十余岁的刘邦,竟也乖乖地做了小弟;所以,樊哙不再喝酒和吃肉,开始了自断手指和送棋子的干活;所以,范增也不再目视项羽和做暗号,反正眼睛也看不见,做什么暗号。
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项羽的死法,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在影片中只一次就立见胜负,咸阳城和乌江的距离也在编剧的乾坤大挪移大法下立时可到,而西楚霸王最著名的乌江自刎,请注意,是自刎,也就是自割其颈而亡,在这里变成了刺向心窝。编剧和导演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口号发扬光大,把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当成了一团泥,捏出什么模样来,你就将就着看吧。
不容否认,李仁港导演的确是香港出色的导演之一,之前的《锦衣卫》就在画面上做足了功夫,打斗场面肆意而发,在《鸿门宴》中仍是如此,与他在美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以美术入画,自然会给人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相应的画面,苍茫的战场,猎猎的大旗,充满历史感的鸿门大殿大门,黑白相间的棋局,都营造着一种独特的美。挑选的演员均十分给力,冯绍峰饰演的项羽带有足够的霸气,短须长发,貂裘长剑,用在拳头和剑上的功力足以显示这位第一猛将的神勇。杜玉明扮演的项羽大将龙且和陈小春扮演的刘邦大将樊哙,在宴会的棋盘两边,挥剑相向,散发着浓厚的江湖色彩。而张涵予的张良一身的仙风道骨,眉头紧锁计上心来,黄秋生的范增是真正的智者,不知怎么,总感觉有一种苍凉感弥漫左右。
将这部影片视为港产的黑道片或许并不为过,不自觉地就把它跟《无间道》这样的影片联系在一起,从电影的整体来看,似乎也不负港产黑道片的路数。影片中的人物完全可以脱离其名字,本身跟实际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出入,所以干脆不要将某人同历史上具体的哪个人联系起来,名字在片中就是一个符号,可以换成路人甲路人乙,都不影响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张良设计离间范增和项羽,并成功地使范增离开了项羽,而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高手就是高手,在棋局上能够获胜,在人生道路上最终也能获胜,虽然我不知道范增的锦囊为什么就一定会被搜出来给刘邦,当然这无妨于范增的聪明与睿智,真正的鸿门宴在楚汉战争结合之后才陆续上演。君临天下后的变化抛弃了原有的相信和誓言,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一个人,曾经说过的打完仗后回老家的话也随着战争胜利而变得虚无缥缈,取而代之的是帝王权术和兔死狗烹的结局。范增说,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他的话语应验时,张良才如梦初醒,你可以帮我下完这盘棋吗,我们非得下棋吗?以棋喻人,棋如人生,导演为观者下了一场很大的棋局,我们都像其中被移动、被生吞活剥、被指使前行的棋子,主动掏钱来请他为我们布局。
鸿门宴在楚汉相争时期只是一部小插曲,而这颗小棋子被后面的历史乃至后世人看来,却决定着谁主沉浮的命运,成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虽然在电影中没看懂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什么没解决掉刘邦,虽然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政治的胜利只能是擅长权术者的游戏,脸不厚,心不黑,不玩点手段,不无耻无赖,仅靠着一身勇气,很难说能有好的结果。就历史而论,刘邦虽有痞子气,却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打下江山亦非不可。而项羽的思想就比较保守和落后,从灭秦之后的火烧阿房宫,火烧咸阳,将一座艺术瑰宝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付之一炬,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文化的传承造成极大破坏;之后又大封十八路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可见其政治思维还是春秋战国式的,加之性情暴烈,嗜武成性;由他来统治中国,不见得会是什么好事。当然,这均是题外话,鸿门宴上的霸业,孰胜孰败,一念之间,已然确定。
另外,影片中见到了刘亦菲饰演的虞美人,她塑造的角色一直给人欣喜,这一次,在不多的戏份里,虞姬形象还算饱满。
在斗智斗勇的文戏之外,影片武戏中屡次出现慢镜头特写加特殊音效来渲染武器的威力。各种配乐也恰到好处,这大概是本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