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真小人,真的来了

(2009-01-08 12:24:55)
标签:

杂谈

家居

情感

教育

 

 

不是爱神来了。是“真小人”,真的来了:有人公然遗弃老母。

尽管“相关阅读”太多、尽管我们肥厚的神经束对“虐待类新闻”早已传导呆滞,但听到这样的坏消息还是愕然——“膝下七子女,上海老太被弃广场后孤寂而亡”。

说得是有个叫“王扣玛”的,为谋取母亲的27万元动迁款,把母亲骗来同住,而后又将其遗弃在人民广场。事发后,街道将王母暂置旅馆,频频联系王扣玛及其六名兄弟姐妹,要求他们领回母亲。但王扣玛始终不予理睬,其同胞六人亦以母亲动迁款已被扣玛领取为由,不予理睬,结果被弃八十六天的老太病死逆旅。

刚有人说“地震了,老娘也可以不管”,这里就真有委弃老娘的,新近还有消息传出,王母为把子女拉扯大,年轻时常常卖血。

错愕只是片刻。在本届宽容为荣的时代,我暗暗自责“狷介狭隘”,“军旗装”可以宽恕,“地震先跑”可以宽恕,甚至有人“从来认为,没有什么罪错值得刻上石头遗臭万年”的,蕞尔“王扣玛”最多“一念之差”,为什么就不能同沐“推恩”呢。

而且,既然诸公“宁要真小人”,如今扣玛兄就真的把老娘蛇皮袋似地广场一塞,可谓“真”得彻底而“小”得痛快,网上舆论能不喝彩?

事情殊出意外。原以为又是一片叫好,讵料此次居然一派讨伐,而且群情汹涌。

可见世事难料。“宁要真小人”大抵是网络愤激之词,有感于生活中的虚假宣传乃至言行背离者,说说“反话”而已,一旦有人真以为从此可以贩爹鬻娘,易子而食,则未免“太傻太天真”了:一念之差或可原谅,但丢弃老母八十六天,本可萌动几百次恻隐之心的王扣玛却一次也不“恻隐”,生生地陷母于绝境,并且“诚实”到“等伊死”的地步,舆论可就真的生气了,再宽容,伤天害理不能容。

由此可见,当“真小人”真的出现,公众大概不会夹道欢迎;由此还想到,人类社会的总趋势还是向上、向善,一个时期来,“真小人”之论甚嚣尘上,似乎只要“坦率”地作奸犯科,人神都会宽宥,殊不知人心其实都暗藏着高压线,都“叶公好龙”着呐,你过线了,就板砖,“扣玛弃母”人人喊打,网络有风险,相教慎出入啊。

当然,剖析一个人,看看他身后站着多少人,“相关阅读”提示,“扣玛弃母”决非个别现象,“孝元素”的严重缺失将使社会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

中国自古以孝立国。论孝,以前只怕是过剩、只怕太“二十四孝”了,而不是太少。《礼记·祭养》分孝为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论语》子游问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是指养活父母。而如果对父母不尊敬的话,则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显然,古人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的“敬养”,这一点,现代人自问很难做到(孔子尚且曰,色难),于是无论古律还是现代法律,都把“赡养”列为底线,也就是关心父母饮食起居,帮助父母治疗疾患,是子女的应尽职责。类似规定,朴素而富于理性,于情,则没有父母哪里来我的肤发身体呢?况且还有养育之恩;于理则每个社会成员都会老去,老即见弃,谁还敢逗留这个社会呢,社会要解体。

于是,当“真小人”真的出现,我们应该感到恐惧,因为他们会让社会解体。如果他们居然成为主流,所有的城市都会长满蓬蒿;我们应该负罪,曾几何时,抨击“二十四孝”的封建糟粕却把做子女的底线也“糟粕”了,所谓矫枉过正,“扣玛”及其身后的一大群不正是1949年以来“孝育”缺失的牺牲品吗。

当“真小人”真的出现,民调显示,一切还来得及补救,只是,如果补选教材,《敦煌变文》中的这段故事再也不能漏选——

孙元觉,春秋时期陈留人,从小尊老。祖父有病,他一直予以照料。但他父亲嫌弃祖父,一天竟把老人绑在筐里,背进深山遗弃。15岁的孙元觉苦求无效便跟进了深山,再次恳求父亲收回成命,父亲不听,扔下老人就走,孙元觉急中生智,背起箩筐走得更快,父说,此筐乃不祥之物,要它何用?孙元觉答:谁说没用?等你老了,此筐侍侯,把你也扔进深山,免得再编新筐!

父大惊:你是我儿,竟敢弃我!孙元觉说,父对儿,好比上游和下游,上行必定下效。你今天为我做出了榜样,我岂敢违抗?

父亲羞愧,马上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紫荷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