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振开到北岛——《回答》版本比较(上)
(2020-04-21 10:53:09)
标签:
赵振开北岛《回答》名句名篇 |
分类: 诗歌评论 |
北岛的《回答》,是朦胧诗最重要的杰作,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其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因为具有巨大的洞察力和艺术概括力,已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的隐喻。
尽管《回答》已经家喻户晓,但我们对它的写作和修改过程并不太清楚。这篇杰作,并不是一步到位,从初稿到发表,不断修改,历时六年;形成了《告诉你吧,世界》和《回答》两个版本系列。赵振开刚开始创作这首诗时,还是一个文学青年;但在后来不断修改的几年中,迅速成长和成熟。当《回答》最后定稿时并在《今天》创刊号上发表时,他已成为著名诗人北岛。
二个版本系列:《告诉你吧,世界》与《回答》
据赵振开的女友齐简(史保嘉)保存下来的手稿《告诉你吧,世界》,注明是写于1973年3月15日。
卑鄙是卑鄙者的护心镜,
高尚是高尚人的墓志铭。
在这疯狂疯狂的世界里,
──这就是圣经。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已经发现,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哼,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也许你脚下有一千个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影子无形。
我憎恶卑鄙,
也不希罕高尚,
疯狂既然不容沉静,
我会说:我不想杀人,
请记住:但我有刀柄。
我们要感谢齐简,因为这个最早的手稿,北岛说他自己都没有保存。(作者常常对最初稚拙的手稿,并不在意。)但齐简以女性的直觉,感到这首诗的重要性,所以在数十年中,一直将手稿精心保存,才让我们了解赵振开最初的创作原貌。
齐简保存的这个手稿,是这首诗第一个版本系列的原稿,即第一稿。经齐简披露,已为研究者和读者们所熟知。但是,《告诉你吧,世界》还有第二稿,却不为世人所知。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次,我到福州省文联的蔡其矫住所,听他讲与“今天派”交往的故事。蔡其矫找出赵振开抄赠他诗作的笔记本,给我看。赵振开在这本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手抄自己写的23首诗,扉页上写着:
赠蔡其矫老师
赵振开
我意识到这是一份重要的史料,征得蔡其矫的同意,我拿到街上一家复印店,整本复印,珍藏至今。(现在,已找不到原件。我问蔡其矫三儿子蔡三强,他说北京的家里已找不到这本笔记本,不知流落何处?我庆幸自己当年的明智之举。)
赵振开手抄的笔记本,第三首是《告诉你吧,世界》,但与齐简保存的第一稿相比,已作了重大改动,是《告诉你吧,世界》这个系列的第二稿: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这疯狂疯狂的世界里,
──这就是圣经。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哼,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也许你脚下有一千个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影子无形。
我憎恶卑鄙,也不希罕高尚, (邱注:把原来的两行,整成一行)
疯狂既然不容沉静,
我会说:我不想杀人,
请记住:但我有刀柄。
《告诉你吧,世界》第二稿,最重要的修改,就是开头两句:把第一稿“卑鄙是卑鄙者的护心镜”,改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惊心动魄的修改,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护心镜”,是说卑鄙者借“卑鄙”来自我保护;而改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则是说,卑鄙者凭借“卑鄙”而大行其道。这样就把时代的荒诞,或者说是把悖谬,深刻地揭示出来。第二稿把“高尚人”改为“高尚者”,更加顺畅。这样“高尚者”与“卑鄙者”,就构成对偶句的强烈对比,把时代的荒诞和悖谬,表现到了极致。
作者在修改这两句的年代,这种时代的悖谬性,并不明显,而是隐藏的,一般人根本觉察不到。第一稿,赵振开似乎也没有意识到,所以才能“护心镜”之喻。但到了第二稿(1977年)赵振开以审美直觉的洞察力,或者说是“直抵本质的直观”,把时代的悖谬本质把握住了。要言之,从1973年至1977年,四年多的思考和无意识的酝酿,这两句才修改完成。虽然以后对其他诗句还不断修改,但这两句,始终不变,或者说已经定型了。
第一稿的格式,还比较粗糙,分为四节,第一节4行,第二节8行,第三节4行,第四节5行。格式不统一,属于急就章式的。(因为未看过手稿,也有可能是排版分行的错误?)而第二稿的格式就严谨了,分为5节,每节4行,形式上工整了;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都押韵。虽然第一稿也有大致相同的押韵,但因为格式不统一,押韵的效果不如第二稿。
概言之,第一稿和第二稿,构成了《告诉你吧,世界》的第一个版本系列。其写作修改的时间,是从1973年3月15日,一直到1977年9月。(赵振开手抄的笔记本诗集,就是重要的实证。)但第三稿,题目已经改为《回答》,所以,我把《回答》看作是第二个版本系列。根据最近出版的《北岛集》中的一本:《履历》(诗选1972——1988),扉页上有影印的手稿二种。一种是“诗作《回答》初稿”,另一种是“诗作《回答》七十年代誊写稿”,没有注明具体时间。
赵振开把《告诉你吧,世界》,改为《回答》的具体修改时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确定。但大致能推测出:是在1977年9月之后,到1978年10月自印诗集《陌生的海滩》,油印出版之前的这一年内。
先看《回答》的影印初稿,这是《回答》版本系列的第一稿: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杯盏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在第一个版本《告诉你吧,世界》的第一、二稿中,其第一节的第三、四行都是:“在这疯狂疯狂的世界里,/──这就是圣经。”而第二个版本《回答》的第一稿,改为:“看吧,在那镀金的杯盏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这是非常重要的改动,从原来愤怒式的直白,改为意象的隐喻。(后面再具体分析)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回答》第二节,与《告诉你吧,世界》第二稿第二节的内容相同。《回答》第一稿(影印稿)第二节的旁边,还有被删去的一节,录下来,可以全面了解作者当年修改时的构思:
有人带着沉重的墓碑,
而我只带着纸和羽。
风啊,我的朋友,
请把我的回答向四方吹送:
这一节的构思,是作者考虑到节与节之间的过度,为了与下一节的“告诉你吧,世界”的内容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但这一节的内容,在新增加的第三节中,已经得到更好的表达,所以后来又被作者删去。
我来到这个世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我在审判之前,
宣读我所执行的命令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新增加的这一节,最重要的变化,是出现了诗人叙述者的形象:“我来到这个世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强调诗人叙述者,是以审判者的身份,对这个悖谬的世界宣判:“为了我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这样,叙述者就以审判者的身份,宣读下一节的内容;不但二节的内容连成一体,而且诗的内涵和境界,也得到更深入地拓展。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信结局已定,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请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邱注:第二稿删去“请”)
《告诉你吧,世界》第一、二稿的另一个名句:“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在《回答》第一稿的修改中,竟然被删去,改为“我不信结局已定”。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修改,都是越改越好,也可能改差了,这也是作者修改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也说明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会出现多种的可能性。“纵使太阳已经死了,/那就启用另一颗光明的恒星。”这两句,第一稿写出后又被删去。删得好,给读者留下更开阔的思考空间。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有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踪迹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这一节,基本保留了《告诉你吧,世界》第一、二稿的内容,只是在诗句中作了小的修改。由“雷的回声”,改为“雷有回声”,更加精确; “梦是假的”,改为“梦有踪迹”。显然改得不好,因为此节四句,都是对常识的否定,而“梦有踪迹”,则脱离了这个整体构思,所以,第二稿又改回来——“梦是假的”。
影印内容至此结束。《回答》的初稿,虽然只影印出五节,但与《告诉你吧,世界》相比,改动很大,形成了另一个版本系列。(也表明,北岛所保存的手稿,是《回答》的版本系列。)随后的《回答》誊写稿,是在此基础上,边誊写边修改,但改动不大。至此,《回答》版本已基本定型了。
下面是《回答》的誊写稿,即《回答》的第二稿: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杯盏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请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恶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那就让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那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满天星斗,
正升起在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回答》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只作了小的修改。第一稿“我来到这世上”,改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加完整。第一稿:“为了我在审判之前”,第二稿改为“为了在审判之前”,删除“我”。第一稿:“我不信结局已定”,第二稿又恢复到原来的“我——不——相——信!”第一稿:“我不相信雷有回声”,第二稿又回到《告诉你吧,世界》版本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第一稿:“我不相信梦是踪迹”, 第二稿改为“我不相信梦是假的”。第一稿:“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第二稿改为“我不相信恶无报应”。
《回答》,在收入赵振开自印诗集《陌生的海滩》(1978年10月),又作了修改,这是《回答》的第三稿。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第三稿对第二稿的最大改动,在第一节第三行,由“看吧,在那镀金的杯盏中”,改为“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由“杯盏中”改为“天空中”,整个情境大大扩展,内涵也更加深厚。第二稿中“我不相信恶无报应”, 改为“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也是内容的扩大,“恶无报应”,情绪的色彩更加强烈,而“死无报应”,则更加理性。第二稿中,“那就让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和“那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第三稿删掉两句中的“那”,更简洁。第二稿“新的转机和满天星斗”,第三稿改为:“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由“满天星斗”改为“闪闪星斗”,更加形象和富有动感;那种“转机”来临的感觉,更形象地呈现出来。第二稿:“正升起在没有遮拦的天空”,改为“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升起在……”,是说正在升起;而“缀满”,则是说明已经完成。两句是时间和程度上是不同的。第三稿加大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回答》的第三稿,已经基本定型了。最后的改动是刊登在《今天》创刊号(1978年12月),这是第四稿,即定稿。两稿相比,只改动几个字词。第三稿“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定稿增加了一个“那”: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至此,北岛终于完成了历时5年多的修改。第二年,经《诗刊》编辑部主任,著名诗人邵燕祥慧眼相识,《诗刊》1979年第3期转载《回答》,轰动诗界,并开始全国性的流传。
但《回答》的修改,还在进行。《今天》发表稿:“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收入《北岛诗选》(1986年)改为:“宣读那被判决了的声音:”加一个“了”字,更加准确、明白。
北岛后来在访谈中说:“《回答》最初写于1973年,1976年做了修改,1978年首先发表在《今天》创刊号上,第二年春天被《诗刊》转载。由于过于鲜明的政治反抗色彩,为安全起见,发表时标的创作时间是1976年。”所以,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诗刊》发表时所标明的时间:1976年,误以为《回答》是写于1976年,是以天安门的“四五运动”为背景。
其实,如果《回答》真的是写于1976年,那么,对这篇杰作而言,反而是降低了它的前瞻性。因为它所具有的洞察力,不是对历史大事件的回应,而是对所处时代本质的直观,具有一种穿透力的审美直觉,虽然这种审美直觉,不是一次性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