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秋》细读
(2008-07-10 22:18:15)
标签:
穆旦诗歌杂谈 |
分类: 诗歌评论 |
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
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
大街还一样喧嚣,人来人往,
但被秋凉笼罩着一层肃静。
一整个夏季,树木多么紊乱!
现在却坠入沉思,像在总结
它过去的狂想,激愤,扩张,
于是宣讲哲理,飘一地黄叶。
田野的秩序变得井井有条,
土地把债务都已还请,
谷子进仓了,泥土休憩了,
自然舒一口气,吹来了爽风。
死亡的阴影还没有降临,
一切安宁,色彩明媚而丰富;
流过的白云在与河水谈心,
它也要稍许享受生的幸福。
你肩负着多年的重载,
歇下来吧,在芦苇的水边:
远方是一片灰白的雾霭
静静掩盖着路程的终点。
处身在太阳建立的大厦,
连你的忧烦也是他的作品,
歇下来吧,傍近他闲谈,
如今他已是和煦的老人。
这大地的生命,缤纷的景色,
曾抒写过他的热情和狂暴,
而今只剩下凄清的虫鸣,
绿色的回忆,草黄的微笑。
这是他远行前柔情的告别,
然后他的语言就纷纷凋谢;
为何你却紧抱着满怀浓荫,
不让它随风飘落,一页又一页?
经过了溶解冰雪的斗争,
又经过了初生之苦的春旱,
这条河水渡过夏雨的惊涛,
终于流入了秋日的安恬;
攀登着一坡又一坡的我,
有如这田野上成熟的谷禾,
从阳光和泥土吸取着营养,
不知冒多少险受多少挫折;
在雷电的天空下,在火焰中,
这滋长的树叶,飞鸟,小虫,
和我一样取得了生的胜利,
从而组成秋天和谐的歌声。
呵,水波的喋喋,树影的舞弄,
和谷禾的香才在我心里扩散,
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
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
1976年9月
与只是单首的《春》、《夏》不同,《秋》与《冬》是组诗,《秋》三首,《冬》四首。由此,可以看出穆旦对四季的不同爱恶。
组 诗《秋》有一个完整严密的构思,三首并不是拼盘似的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历时性的结构。穆旦采用奥登现代派诗歌多人称的手法,如悼念叶芝。 《秋》第一首是第三人称的“他”,是客观视角;第二首是第二人称的“你”,“你”实际上也是抒情诗主人公,虽然不是客观视角,但也有一个审美的距离,能产 生一个间离效果;第三首是第一人称的“我”,是直接抒情。
作 为组诗,三种不同人称,就是三个不同视角,从客观到主观,多侧面地抒写秋天,组成一幅立体的画卷,从而打破浪漫主义抒情诗单一的视角和平面的结构。其二, 虽然人称和视角不断变化,但有统一贯穿组诗的线索:第一首,写秋之到来;第二首写秋给人带来的生之幸福;第三首写人正安享着秋之恬静,但秋已接近尾声,严 冬即将来临。也就是说,组诗《秋》基本上是按照秋天的脚步发展,形成一种历时性的结构。而人称和视角的不断变化,使这种线性的历时性结构,出现了多角度的 变化,有了丰富多样的内涵。这种精巧的现代诗结构,是受奥登诗歌的影响,并加以再创造。在中国新诗是罕见的。它是一种综合的诗艺。这在以前的抒情诗中,是 没有的。
《秋》第一首,写秋之到来。穆旦一向认为春夏的蓬勃,像唱醉酒似的,与理性未成熟的青年时代相似。所以,在他的眼里,秋天的到来,不仅是“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而且意味着“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秋天虽然悄悄地来了,但“大街还一样喧嚣,人来人往”。夏秋之交,表面上看与夏天没有什么两样,只有敏锐的诗人才能清楚地感觉到:虽然大街还是盛夏一样的喧嚣,“但被秋凉笼罩着一层肃静”。如此精细而敏锐的秋天感觉,被穆旦表现的精彩之极。第一节的前二句是理性的比喻,后二句是精细的感觉,但融合的天衣无缝。秋天,在古今中外诗人的笔下,已经写滥了,但穆旦写出了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而新颖的秋天。
第二节写树木在夏季与秋天的不同变化,这本是读者们熟知的:夏季树木疯长,浓荫满枝;到了秋天,树叶就要枯黄飘落。在我们的记忆中,用具象抒情手法表现季节的轮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穆旦却反过来,用抽象手法表现具象:“一整个夏季,树木多么紊乱!/ 现在却坠入沉思,像在总结 / 它过去的狂想,激愤,扩张,/ 于是宣讲哲理,飘一地黄叶。”用这种抽象的语言和句式,表现读者熟知的夏秋树木变化,能给人一种艺术陌生化,使读者从一个新的层面,好像第一次看到树木在夏秋的不同变化,在艺术上获得 “第一次”的惊奇感和新鲜感。
从句式上讲,穆旦也有新的综合创造:在具象抒情的句式中,融入“非诗意的现代术语”,表现出一种智性的思辨。(这是具象与抽象的一种融合)
“一整个夏季,树木多么紊乱!”“紊乱”是“非诗意的现代术语”,但用到诗中,表现夏季树木疯长中树枝树叶胡乱交织的情景,非常贴切、形象和新鲜。
“田野的秩序变得井井有条”。“秩序”也是现代术语,用“秩序”和“井井有条”,写秋收之后,空旷的田野上祼露出纤陌纵横的有序排列,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予以清晰图象重现。这种能引发读者想象的抽象语言,是现代诗的高超之处,也是现代艺术的奇妙之处。
“土地把债务都已还请”,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土地再献出丰收的庄稼——这两者构成的关系,穆旦用现代术语“债务”来隐喻,不仅有一种新奇的理趣,而且能引发读者的思辨。
凉 爽的秋风,是秋天来临的标志。穆旦没有直接写秋风,而是从秋收的角度写起,“谷子进仓了,泥土休憩了”。秋收完成之后,“自然舒一口气,吹来了爽风。”“ 舒”和“吹”两字,很形象地写出拟人化的大自然,在为人类的秋收作出贡献之后的喜悦。(这其实是农人的心理和感觉,穆旦把这种感觉赋予大自然,表现出浓厚 的人情味。)这一节,以短句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欢快的节奏。
前面两节,是在具象抒情的句式中,融入奥登诗歌擅长的“非诗意的现代术语”,达到了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最后一节,穆旦又回到具象抒情的传统,表达他对秋之安宁的喜爱:“死亡的阴影还没有降临,/ 一切安宁,色彩明媚而丰富;/ 流过的白云在与河水谈心,/ 它也要稍许享受生的幸福。”
秋天来临了,大自然和人都在享受安宁的“生的幸福”。
《秋》
第二首,从第三人称变成第二人称的“你”。我们知道,中年的穆旦,长期处在政治迫害的悲剧之中,心理的压力是巨大的。他利用第二人称的“你”,所形成的审
美距离,再造一个“自我”。实际上,诗中的“你”,就是诗人穆旦对自己的深情呼唤,是要把长期积郁在内心深处的情结,进行一次难得的倾诉和渲泄。
你肩负着多年的重载,
歇下来吧,在芦苇的水边:
远方是一片灰白的雾霭
静静掩盖着路程的终点。
穆旦去世后,他的四个子女,在悼念的文章中,曾引用这节诗句,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他们是真正读懂了这些诗句所深藏的悲剧性命运的隐喻,因为他们曾经和父亲一起熬过漫漫的长夜。
接 下来,是夏与秋之太阳的不同比较。秋天的太阳已减退了炎热,变成“和煦的老人”。这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切贴的想象,“和煦”一词,甚好,传达出秋天凉爽的 感觉。也正因为秋阳和煦宜人,所以诗人又再次呼唤“歇下来吧”,靠近已变成“和煦老人”的太阳,与他亲切交谈。写得极其生动有趣。
太阳光的温度变化,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决定的。秋天,是因为太阳离地球远了,所以显得凉爽。穆旦用“这是他远行前柔情的告别”,“柔情”写出了秋天太阳的和煦,温情的感觉。“太阳的语言”,指“阳光”。诗人用“然后他的语言就纷纷凋谢”,“凋谢”在诗的语境中,变成多义词。既写出阳光温度的不断减弱,又与后面秋天叶落相呼应。可见其构思的慎密。
正因为秋天如此美好,所以诗人希望它永驻人间。用反问句来表达他对秋天的珍爱和不忍分离:“为何你却紧抱着满怀浓荫,/ 不让它随风飘落,一页又一页?”
第三首的第一节,通过不同季节对比,凸显秋天在四季中的来之不易的最佳地位。穆旦选择一条河流(暗喻时间之流)作为意象,经过“融解冰雪的冬天”、再“经过初生之苦的春旱”,又“渡过夏雨的惊涛”,才达到“秋日的安恬”。
从《秋》第一首第三人称客观视角,到第二首第二人称的间离,第三首,现在诗人可以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他对秋天的喜爱。“攀登着一坡又一坡的我,/ 有如这田野上成熟的谷禾,/ 从阳光和泥土吸取着营养,/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诗人沉醉在“水波的喋喋,树影的舞弄,/ 和谷禾的香才在我心里扩散,”没想到“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战书”是现代军事术语,再加上它是“严冬”递来的,更增加了严酷的压力。暗喻着人生最后季节:老年衰亡迅速来到。
最后两行:“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 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是倒装句,把严冬下的战书提前,突出生命的残酷性,收尾句再回到秋日的恬静港湾。这样的倒装句,为的是更加强调从欢乐到悲哀的陡然变化,给人以无限的惆怅,不止是“悲欣交集”,而是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