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又看到了彼得·梅尔,他的那本《有关品位》估计是再版了,换了个样子。彼得的那些个休闲读物《恋恋山城》、《普罗旺斯的一年》、《一只狗的生活意见》之类,很是符合疲惫不堪的都市人的悠闲生活梦想,所以隔段日子,就要畅销一回。
现在看来,彼得·梅尔应该是最早的一批悠客。这家伙在悠然自得沉溺于茴香酒、蟾蜍、松露的同时,轻轻巧巧地让法国小镇普罗旺斯成为无数个追求品位的人念念不忘的地方。一家旅居客、一条狗,对于一个百年小镇而言,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普罗旺斯与以往不同的原因,不是彼得那些无所不在、嘻嘻哈哈的文字,而是这家伙的生活方式——在事业登峰造极之时,隐居山林。
普罗旺斯是永远的普罗旺斯。我不相信当地人没给自家的狗、餐桌上的大虾以及为那些有趣的邻居们写过什么,可这些文字没有附加值。彼得就不一样,他是一个外来者,他以稀奇古怪的眼光看人家生活的同时,絮絮叨叨讲自家的事儿。潜台词里在说,看吧,你要是来了这里,就将和我一样快乐无比。这时候,你看到的其实不是原来的那个小镇,而是彼得一家的自在无拘的法国小镇生活。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流浪汉的异乡生活,而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悠客生活。这才是真正吸引人的东西。
能与悠客彼得相媲美的,大约地产精英王石算一个。这位将登山、航海当主业的业界“大鳄”,悠然站在你死我活的房地产市场边缘,若隐若离,过消消停停的日子,玩费时费钱的贵族运动,成就所有人眼里理想的生活样本。
估计老彼和老王的神仙日子吾辈今生恐不能企及。但是不工作,实在是太多人的梦想。从都市的匆忙、职场的竞争、商场的你死我活中抽身而退,需要底气——不仅是钱,更重要的是心理:当别人都在打拼之时,当主流的价值观告诉你必须有所成就之时,你能够徜徉于职场之外,视名利地位于不顾而怡然自得?
悠客敢如此。他们的理想并非成为业界精英,而是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打个比方说,当别人都争抢着踏上奔向事业、前程、名利、地位的快行车时,他们怡然自得地在路边看风景,任由欲望的列车呼啸而过。是的,当别人都大步向前甚至是飞奔而去之时,你敢不敢放慢脚步,心甘情愿地落后?
“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做他并不喜欢的工作是正常的;但当一个人很富有,完全没有必要工作,却还做他不喜欢做的工作就不正常了。然而,许多富有的人却不辞辛劳地做着他并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工作是道德上的要求。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并相信工作是一种美德。这种观点是无害的。虽然工作对生存来说是必须的,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多。”
泽林斯基在他的畅销书《你能不能不工作》里这样写道。对习惯于工作的人而言,或者,对习惯于社会公认生活方式的人们而言,无所作为的难度在于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工作而心安理得,实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是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人的成长,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和接受各种规范,包括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社会要求我们努力工作,于是,许多人在试图放松的时候,会有焦虑和罪恶感。同时,社会对成功的判断标准,也给出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向,不管是名利、金钱或者地位、知名度,你必须为之努力,并且有所获得。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社会所界定的一种模式。在这些模式中,并没有给休闲以崇高地位。习惯了公众的标准和社会的评价体系,一旦远离工作,就会失去目标而无所事事。
可社会规范和标准,在很多时候与人性的自由发展背道而驰。当劳动方式变得越来越紧张,当人不得不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分子,一台高速运转的大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之时,工作还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社会财富在程几何数地增长,拥有更多财富与文明的我们,未必快乐。越来越多出现“过劳死”,很多是迫于无奈,而有些就是个人选择。
不是每个人都能撂下工作抬脚就走,可我们确实有必要思考,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