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私家车的人,为什么不坐公交

(2006-12-08 14:31:46)

将首都戏称为“首堵”,恐怕一点儿都不过分。在北京生活的人,不受堵车之苦的没几个。而北京又是一个傻大的城市,二环、三环、四环、五环,摊大饼似地层层往往赶。单位住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年年往上长。而且,绝对不是直线――遇上堵车、限行、单行线、禁止调头之类,能算折叠线就不错。北京人平均花在上下班上的时间是多少,我不太清楚,依据周围人的经验,大约在1小时以上,而且多半是自己开车。

 

接理,十几二十公里的路程,不堵车的话,也就半个小时。可现在,别说是临近上下班高峰,就是大中午的,二环路也能堵得你没脾气。到了下班的点儿,只能看着遥遥车龙欣赏夜色,保不准何时能进家门。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说,北京二环至三环之间的干线道路上,高峰时车辆的平均速度,已经下降到了 10公里/小时以下,低于自行车的12公里/小时。

 

钻到地下倒是能避免堵车,可惜地铁能去的地方实在有限,完全靠地铁上下班的人少。多数人,出了地铁站,还得换乘别的交通工具。高峰时期的地铁人挤人,进站出站弄得跟打仗似的。不想挤,打车,几番涨价之后,打车的钱不比养车省。如此一算账,好些人迫不得已,只好自己买车。结果,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出门儿越来越难。

 

解决城市拥堵的唯一办法,可能就是发展公共交通。北京的“治堵”思路,也是朝这方面做文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降低公交的出行成本。交通委新近对外发布消息说,从明年起,政府每年给公交投资40个亿;取消月票,以公交IC卡代之,刷卡乘车4折优惠,学生2折;空调车全部改成1元起价;建设公交快速专用车道,给公交提速。

 

0.4元的票价,在全国都算是低的;只要你愿意,就能享受,不像月票那样有限制;40个亿投入公交,建设快速公交――所有这些方案都能落实的话,老百姓的出行成本和便捷程度,当有大幅度的提升。可指望这就能缓解北京的拥堵,我看还是不行。

 

说白了,公共交通就是公共福利。这种福利,保证的是每个人都能享受,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服务。它是解决城市交通最为基础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一些人不选择公交,不是因为票价的高低,而在于它不够方便舒适。

 

在目前的情况下,公交还不能完全提供“门对门”或者说“点对点”的服务。比如,许多小区住户,希望小区门口就有通往地铁站的车;有人不坐公交,是怕等车挤车之苦。公司的小白领们,几个愿意妆容整洁地出门,在公交上奋斗一番之后,灰头土脸地进办公室、见客户?这其实是很多人开车出行的原因。公交票价降几毛钱,对他们而言,没有多大意义。路上跑的私家车不大量减少,拥堵就难从根本改观。

 

公交满足多数人基本需求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满足特定人群的分层次需求。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在你家门口接上你,给你提供相对舒适的乘车环境,让你轻松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实际上,单位班车就提供了这种服务,不过它是特例,不能人人享受。

 

政府财政保障下的公交服务,不该有贵族贫民之分,不该嫌贫爱富;但是,一个合理快捷的交通运行体系,应该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果说,“政府的手”提供的是公众福利、基本需求的话;那么特定人群的丰富需求,就应该由“惟利是图”的市场来提供。

 

北京以前有“小巴”,路线灵活,随叫随停;也有市场化的运营公司,诸如“巴士公司”、“运通公司”、小区班车之类,后来大多不见了综影。“小巴”之类确实存在问题,像什么拉客宰客、黑车运营、违规停车、安全隐患等,可它们很方便,弥补了公交线路的不足,能提供“门对门”“点到点”的服务。“一刀切”地叫停,大约是管起来难,管理部门怕麻烦;再有就是对“吃财政”的公共交通形成竞争,甚至影响了有垄断性质的出租车的生意,引发利益之争。

 

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需要一些“贵族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小区班车、“小巴”之类。交由市场经营,票价比公交高一些,但绝对会低于出租车――它能乘载的人数,远多于出租车,给相当一部分人提供或者自己开车,或者挤公交之外的选择。

 

公共交通,不只是由政府提供的那一部分普及性的公共服务,还应有市场提供的那部分特殊性服务。政府保证了大多数人的福利,就决定市场服务的“拾遗补阙”,大可不必担心市场的介入,会改变公交的福利性质,会“嫌贫爱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