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视那些关乎“小我”的表达

(2006-12-03 20:59:07)

注:这是应《杂文选刊》之约写的一篇编辑手记,谈一点对言论版的看法。

 

 

  时评今天的热闹,可能是“青年话题”这样的言论版在创办之初未曾料到的。只要你翻开报纸,不管是中央大报,省市机关报,还是各类都市报,大约都能看到言论版或者言论专栏。

  以我的理解,时评就是对某件事情(不一定就是众所周知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的“公民写作”,说白了就是大家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言论版都是某种形式的“公民写作”,只不过,有些写作者是专家、学者、特约评论员,有些是平常百姓。形象点儿讲,就是“大嘴”发言和“小嘴”说话。

  “青年话题”走的是“草根”线路,“小嘴”说话,这是言论版的一种风格;再有一种,走的是“精英”路线,“大嘴”发言,以特约评论员、学者专家的专栏见长。两类时评版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的编辑理念。在普通公民尚缺少充分机会自由发言之时,“青年话题”依然希望自己能是一个让公众说话的言论广场。

  经历了时评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之后,一直靠自由来稿支撑的“青年话题”面临一个如何保持特色的问题。言论版的迅速扩张,使得各家报纸的时评,具有某种“趋同”倾向。如果不强调地域性(有些都市报的言论版优先评论本地事),我们时常会在不同省市的时评版上,看到相同的评论文章。时评写作者们在选题和表达方式上,也日渐“同质”化,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个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内容大抵相似的评论。文风上,也出现了一种“时评八股文”,copy一下新闻由头,然后用“彰显”、“揭示”、“究其原因”之类其一,其二,其三地讲。甚至换一下新闻源,就可以新瓶装旧酒,反反复复炒冷饭。

  作为一个言论编辑,这样的“趋同性”,很让人头疼。你看100篇来稿,可能有三分之一,都在说同一件事。原本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文体,却像是被人为地套上了某种约束,渐渐地变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起来。对某一个有“评点”的新闻,不管有无兴趣和研究,只要它具备“价值”(不排除能发表这一价值),就站出来滔滔不绝一番,这样的时评,到底有多大价值?

  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人所共知的那么些条。而且这些大道理是绝对错不了的,放诸四海而皆准。像矿难、污染、腐败等等的事情,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制度漏洞、管理缺陷、人治大于法治之类的大概念、大道理,说它们有没有用?有用。可一而再再而三的都是这些大面儿上的理,你就很难说它是学习材料,还是言论文章。

  我有时觉得,某些时评作者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结。对于某种价值观、某个观点,他未必就接受,可他知道,这样一种表达能起到“惊人”的效果,也就但说无妨。可能我有些迂腐,总觉得自己都不接受的理念,怎么可以拿来堂而皇之地教训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发表”、为了“惊人”而说话,还有多少真正属于自我的观点和表达?

  所以,我很珍视那些真正关乎“小我”的言论。

  其一,它不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我不是说宏大叙事不重要,但事事都推及诸如和谐社会、民主自由、宪政、法治这样的高度,其实是缺少现实说服力和实际意义的。组成个人生活的,并不是那些高开高走的宏大叙事,而是很多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是一个个生动的小人小事),可能只是对一件小事情带着自我色彩的评价,可它却是深思熟虑、意料不到的,它们所透射出思想的光芒和鲜活的生命力,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比如,《鼓掌练习:被迫为人喝彩的教育虚假》《看谁更低俗,收视率指挥棒下的畸形竞赛》(2006年8月17日)。

  其二,它有个人经验或经历的佐证,甚至有时候,它就是个人经历。这种经历,并不是纯自我的东西,它具有某种共性,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比如,《没有赔本买卖:从我收购棉花的经历看当铺收白条》(2006年2月21日)、《我所经历的扶贫:受助的并不是穷人》(2007年1月16日)。

  其三,它有个人研究,也就是要有“附加值”(“附加值”是西方评论写作非常强调的一点,指的是在评论中,能告诉读者新闻之外的其他信息,它是对新闻的解读和再发掘),不是对新闻的简单评论,而是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比如,《为什么公众总爱给政策找毛病挑刺儿》(2006年10月31日),《顺应民意的行政扩权难破困局》(2006年12月12日)。

  曾经有读者说,“青年话题”选用的文章,经常是地方报纸不用的。就我个人的编辑理念而言,我喜欢那些不追求时效、眼球,关照“小我”,平和深厚有“人味儿”的好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