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是被挺还是被骂,总之,张钰再一次成了名人。她将影视圈里种种只做不说见不得人的黑幕、潜规则,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虽然其动机并不高尚。其实,在影视圈这个大染缸里,没有张钰,也会有什么李钰、王钰的,撕开那高贵华丽光彩耀人的外衣,让脓包、痈疽、恶臭暴露无遗。
我是圈外人,不懂得圈内的游戏规则,对于绯闻丑事,不过看看热闹。这会儿出几盘录像带,保不准明天又出些什么。搞文艺的人,想象力和创造力超乎常人,语不惊人(唱不惊人、行为艺术不惊人)死不休的多了去。我只是不明白,把精神头都用在明争暗斗、钱色相诱、玩弄规则、等价交换上,还有多少心思务正业?
中国的影视业是怎么一种状况,怕是不用我多说。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屈指可数。尽管有广电总局的某位领导的豪言壮语:中国的电视剧投资和创作空前繁荣,成长为世界上生产电视剧最多的国家,电视剧产业已成为优势产业,但只要每天晚上翻转一圈电视频道,就知道这话有多大可信度。
与不敢恭维的业绩相比,圈内人的自我感觉却相当良好,至少很擅长自我炒作和自娱自乐。瞧瞧那些大腕儿们片子,不管技艺如何,上映之前,不煽乎天上地下世人皆知绝不罢休。一个首映式,差不多快赶上举国大事,要全程直播了。中国观众,正得要感谢盗版碟,它给了大家伙不看国产片之外的其他选择,也培养了观众的审美,多少知道什么叫好片子,不至于被咱们的大腕儿们傻忽悠。
先别说技不如人,仅就敬业精神,恐怕都差得太远。前些日子,无意中赶上了一场电影首映式,算是让我领教了一回咱们那些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电影人。
电影开场时间过去了20分钟(即便是首映式,也该按电影票上印的时间开始吧),连一个演员的影子也没见。观众不耐烦了,鼓倒掌,嚷着要退票,没人搭理,倒是往走道里站上了几个威严的维持秩序者。总算是等来了导演、演员、发行经理等一班人马,哗啦啦被一群摄影、摄像围住,自顾自地摆起POSE。
终于在一帮捧场者的掌声中,仪式开始。主持人是一个让人眼熟的什么星,是不是临时找来的不知道,但他却连男一号都不认识,连着握错两次手,第三次才找对人。本来该有人气的男一号,站在台上讲话声越来越小,终于让人不知所云;女一号的所谓拍摄花絮索然无味;另一位男主角可能打算要唱歌,也因为感冒作罢;“野外如何厕所”的恶俗问题,仅换来讲述者自己的几声讪笑;更有来捧场的一位有些名气的嘉宾,居然连片名都说不清楚。天哪,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没有准备胡乱对付的游戏。没有任何人为迟到解释或道歉,更没有人觉得如此敷衍有何不妥,谁也没把观众的感受当回事儿,匆忙应对一下了事。
我不能说这副作派代表了所有电影人,可它至少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如今,张钰举着录像带再次舍身而出,所谓的潜规则大行其道的影视圈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言自明。
坦白地讲,我不太喜欢国产的影片,主要是受不了编剧导演们的自恃才高、自作聪明。除了想从观众口袋里掏钱赚票房之外,没几个人真正把观众的喜好放在心里。都以大腕精英自居,瞧不起观众的审美品位,以为自己倒腾出来的都是宝,再怎么糊弄,大家都得叫好。
你可以玩电影,玩酷、玩艺术,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只要你面对观众,你所从事的就是一份职业,敬业是起码的本分和要求。不错,电影电视剧创作是一门艺术,非凡人所能为,可它首先是一项职业,连一个合格的从业者都不是,奢谈什么艺术家?
好像我们的影视从业者,眼光都很独到,要么盯大奖,要么盯票房,要么盯片酬,唯独忘了起码的从业底线。奔国际大奖去,自然是不需要考虑中国观众的需求;国内的那些个大奖,不过是圈内人说了算,自拉自唱。就是有观众投票,也不过是应个景,如今谁还对金鸡奖、百花奖感兴趣,谁还认认真真去投票?
听某位大腕宣讲,说是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票房越来越不好预期。言下之意,观众太难侍候。要真如此,中国的电影早占领世界了。想想看,要满足如此众多“刁蛮”观众的需求,电影人得多精益求精啊。可事实呢?看看我们的电影人都在干些什么?今天是这个大腕因为片酬不够高罢演了,明天是那个“小星星”为了上戏爆出性丑闻了,后天另有冤家对头争风吃醋指桑骂槐了。怎么就没几个琢磨着怎么编好故事演好电影,对得起观众呢?大把大把的钞票都花在制造悬念、噱头、大造声势上,连个打动人的故事都讲不好,真指望花里胡哨的虚架子包打天下?
同样是难侍候的中国观众,为什么就爱韩剧、日剧、美国大片,为什么就对本土影片爱搭不理?道理很简单,你不把观众放在心里,别人凭什么待见你啊。
照我看,先别急着捧奥斯卡那个小金人儿,也别急着创什么票房新纪录,暂时放下艺术家的身价,作一回合格的电影从业者,踏踏实实敬回业。没准,中国的电影还有救。
这会儿,张钰惊声尖叫,希望习惯于被光环拥抱的影视圈内人,能有些反省。人总是健忘的,相信过不了多久,张钰和她的录像带将一并被人遗忘。圈外人忘了这事儿无所谓,圈内人要是也当什么都没发生过,那接下来还会有怎样的丑闻黑幕,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