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央视—2《朱佚说计》有感
有时感觉社会大了,无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栖息。骗子们口舌如簧,熟知上当受骗者贪占小便宜的心理,或预先取之、必先予之,或提前熟门熟路、打消你的防范心理,在骗术的的铺垫上,几近合情合理、入情入理之能事,如泣如诉、丝丝入扣,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让你首尾难顾、防不胜防,直至你完全入戏。之所谓道高一丈、魔高十丈。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行家里手也常常中招落马。除了力戒贪念、远离尘嚣之外,似乎也应该颠覆传统,对于过于合情合理的,脑子也需多转几个弯。
现在在社会上有另一类型的人,从属上看,你不能说他是骗,因为有时它并不以单纯的谋利为目的,但浪费的一样是你的精力,耽误的一样是你的时间。
如在课堂上,个别学生反反复复询问你一个简单的原理问题,作为老师的,自然有传道、授业、解惑之义不容辞之天职和本份,于是乎,不厌其烦解释,多种角度解析,举例引申求证,就在老师唾沫飞溅、口干舌躁,觉得白痴也应该明白的时候,学生哄堂爆棚。谁是学生?此为忽悠之一。
如在医院里,个别患者重重叠叠就一个治疗方案与你探讨,言之确确、情之切切、意之凿凿,出于打消患者疑虑、配合治疗之初衷,让你不得不展示专业知识,耐心说服和劝慰,结果患者思维跳跃,旧的问题未去,新的问题又来,直至你身心疲惫、意识混沌。谁是患者?此为忽悠之二。
如在交往中,或熟人引见、或慕名上门,来者言语谦逊有加,举止彬彬有礼,所列举事例,游离于真理和谬误之间;所立论引证,穿梭于智慧和愚昧之列,人性之乐善好施,学问之至真至善,似乎也有指点迷津之义务,但苦口婆心,几番周折,处处捉襟见肘,事事狼狈不堪。谁是病人?此为忽悠之三。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有这样那样心理问题的十分常见,或出于无聊,或出于寂寞,或出于显摆,或出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原因,总之象口香糖或万能胶,反正是摊上了,就脱不掉。如果说我们良心未泯、心存善念,也千万不要忘记了对象——事不过三。留着点精气神,给更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不在无聊中孕育更大的无益,不在徒劳中年华虚度、碌碌无为。
骗子猎取的是人性的劣根——贪念,忽悠攻击的人性的善良——同情。于是,我们一边为道德的沦丧而叹息,一边又为正义的无助而沮丧的同时,不是我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