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室 古琴声起,轻烟袅袅

标签:
音乐治疗七木琴社小洲村谢东笑余瑾张卓 |
分类: 媒体新闻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0年10月13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 |
|
|
君子温润如玉,宫商角徵羽,水金木火土,身心合一,说起这些从古书里出来的字句,不禁遐想一幅超凡平和图景。音乐的魅力,针灸、玉灸、艾灸的治疗,言语的引导,达到对身心的抚慰,再与原始力量连接,建立起自己的支撑系统,良性循环,形成身心的和谐。似乎很玄,非也,这只不过是古时智慧再整合。有人就在小洲村做了这样的音乐治疗室。 ■城市探秘 10月11日的下午,一位女子躺在床上,张卓捧着电脑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谢东笑的古琴在一旁响起,余瑾为其把脉,轻声叫她深呼吸。一会后,余瑾在女子肚子上垫着丝布和钻有小孔的玉板,板上的艾绒被点燃,升起袅袅轻烟。这是一个音乐治疗场景模仿,发生在小洲村低洲大街一栋普通的三层小楼里。广州古琴研究协会副会长谢东笑2009年在此创立“七木琴社”。它也有另一个名字:音乐治疗室,由谢东笑和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老师张卓,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医学博士、副教授余瑾创立。当然,因为各自有工作要做,余瑾的主要音乐治疗战场是在医院,张卓在学校做音乐治疗方面的教学。这里的功能是做相关培训和交流为多,还吸纳了百名古琴爱好者。 看他们的组合,则感受到他们的音乐治疗探索引入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医讲求人身为一体,且身心合一,古琴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应对五行、五脏,还有阴阳,木质琴音也能很快带人进入最宁静的状态。谢东笑还会配合诗经、六祖偈言的谈唱。张卓能进行音乐导引工作。三人视治疗对象不同,有时并肩行事,有时分开处理。像抑郁患者、严重的网瘾人士、幻想症等,他们会三人一起合作。 音乐治疗早在1940年就成为了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正式学科,在国内近几年才渐为人知。由于目前中国的音乐治疗师认证体制还未完善,在国内没有考音乐治疗师资格的机会,他们现在是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员,做的工作是研究、尝试。 ■主人出场 余瑾:音乐能帮忙建立支撑系统 西方的心理治疗偏重讲求直面痛苦,对于有些病患来说,可能痛苦后面还是痛苦,看不到尽头。 痛苦的经历会让人心里形成裂痕,这断裂的鸿沟很难填平。音乐治疗是想让他穿越这鸿沟,看到自己最内心的能量,看到最强的生命力,进而能帮他建立支撑系统,让他学会自己治疗自己。如果只寄托于外在治疗,人永远是承受体,没有主动治疗效果好。 什么能带他穿越鸿沟呢?音乐可以很直接让人到达亢奋或者宁静,那时容易实现穿越目标。很多人都有这种直观感受,在医学上也有一些解释。 ■记者手记 尚在探索中的尝试 作为都市人,最能理解那种与心灵的背离,那种情绪莫名出现一时半会挥之不去的自怜,那种麻木面孔下纠结痛苦的心情。看得太多。 曾经在遥远的某时摸过几首古琴,弹奏前,老师就一再强调气沉丹田,心情放松,手腕放松,在那种柔软中带出爱恨情仇,和超脱于它们的空灵。这种境界是要修习而至的,让人羡慕和敬仰。老师说,都可以做到,慢慢来。 虽说音乐治疗室还在探索尝试,但中国古老文化再拿出来确实是对人有帮助。所以,如今作为都市人,应该觉得幸运,因为你所不知道如何冲破的东西,有人前来给你指引方向。在还未真得上病时,给自己听些好音乐,读些古文字,调养好自己。 ■揭开面纱 三人从来者的分享来观察其疑惑、症状等。古琴师根据当时人群的状况即兴弹奏,古琴音乐结合五行、阴阳,应对五脏。亢奋、狂躁的案例,可能选用较为阴性的音乐,如《蝶恋》,比较阴沉的患者,可能选择一些阳性的音乐,如《沧海一声笑》。有时也选用中性音乐。视情形而定。 根据症状不同来选择音乐 在音乐治疗室的那个个案模拟一般适用于需要深入治疗的患者,比如轻度抑郁,失眠等。先是中医诊断,三人商议治疗方案,然后让其躺下或坐着,号脉,古琴选择特定音乐弹奏,张卓用语言引导患者进入到放松的境界,中医师在一块被钻了孔的黄玉上放上艾绒,燃艾,放在隔了丝巾的患者的肚脐上,医生称纯玉能带着艾草的热量和自身纯粹的能量温润地进入人的丹田,促进人进入到最原始的意境中。适当时候也会进行推拿、按摩、针灸。 如果是只需要浅干预,且多人,可以选择围坐,先通过游戏让彼此熟悉,建立一个气场。张卓的情志性音乐进行气氛营造。每次会根据来者情况选择一个主题聊天,比如音乐,对水的印象理解等。古琴介入,伴随呼吸,感受肌体。然后,每个人分享,最后有一个团队仪式,比如哼鸣等。一次差不多一个小时。 把音乐治疗带到映秀 三个人本在不同领域,是因为音乐治疗而在一起。2005年,中医师余瑾参与筹办了广东省中医药协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张卓也是协会会员之一。两人一直在探索音乐治疗方面的课题。2008年,汶川地震促使他们有跨越式成长。那年震后,谢笑东与张卓、余瑾迅速筹备“音乐爱心家园音乐治疗·心身康复”援助项目,7月带领一批中医药大学和星海音乐学院的师生进入灾区,对奋战在救援一线的特警、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心理干预和音乐治疗。 震后两个月的映秀,余震不时发生,四周一片废墟,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恐惧的气息,参与救护的人心灵上的创伤有些甚于当地人民。张卓回忆一位深圳特警的话,这辈子都不敢看黄色和白色,在震区到处是黄色的装尸袋,白色的裹尸布。可见地震在救援人员心中划下的印记。 救援过程中有一段是去映秀。当时,映秀被列为管制区,音乐治疗团队很辛苦才能进入,并且只有两天时间可以驻扎在越秀友好医院。 两天能做的事不多,音乐治疗团队便在去的那天晚上做了一次联欢晚会,希望用快乐感染他们。晚会一开始,大家反应都非常冷淡,躲在阴影中不愿走出来。随着治疗团队的不断努力,渐渐地,大家慢慢走出来,和志愿者一起跳舞唱歌,笑容重新展露在每个人的脸上,情绪达到了巅峰状态,载歌载舞,他们把每个人都抛向天空几次。后来,这些救护人员告诉治疗师,那是两个月来第一次感到开心,并且在那晚以后,驻扎地开始有了音乐。 帮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 作为音乐治疗团队的创办人,谢笑东、张卓和余瑾三人在汶川的日子里精神都高度紧张,压力来自于身处的环境,更来自于身后带着的年轻的学生,时刻担心着他们身心安全。在映秀,有一个埋葬着遇难者遗体的“万人坑”,他们带领着学生在此举行成长仪式,引导他们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 离开震区之前,他们发现有的学生很亢奋激动,也不想走,感觉不是很对劲,三位老师要求他们安静坐下,叫他们心里默默想在映秀给他们印象最深的东西,向它鞠躬告别。老师说,你们来了,把善念带来了,这个善念会在这里继续传播。学生们从最开始激动亢奋转为悲伤痛哭,在足够的宣泄后最终平静下来。后来他们在成都呆了三天作为过渡。张卓说,其实他们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救自己。 音乐治疗在都市“治未病” 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所以回到广州,他们想为普通的都市人做些什么。《内经》有个说法是“治未病”,不要真等到病了才去治。2009年底七木琴社正式在小洲揭匾并对外开放,谢东笑在此教授古琴,有一部分免费课程,希望传达给都市人修身养性的观念。 三人常常互邀出现在彼此不同的课堂上,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用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星海音乐学院也正在筹办音乐与健康专业,已开音乐治疗学基础、音乐治疗专业这两个选修课,从精品化方向培养音乐治疗人才。余瑾则会请两位一起合作治病。 除了教学和出诊,他们还接受一些医院的邀请,参加团队培训、问题少年夏令营等,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同行交流心得,进行学术资源整合,也把音乐治疗运用在对特殊儿童的治疗和教育领域。 采写:南都记者 汪晶晶 实习生 陈梦莹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 |
后一篇:携琴进山,情在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