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论语》感悟之七:仁爱之道  【要点摘要】

(2008-02-15 17:35:33)
标签:

要点摘要

相关视频

分类: 赏:人物风采
 于丹《论语》感悟之七

        仁爱之道

                   于丹《论语》感悟之七:仁爱之道 <wbr> <wbr>【要点摘要】 

于丹《论语》感悟之七:仁爱之道 <wbr> <wbr>【要点摘要】【秋鹤小语】

    春节期间,于丹教授再次登上《百家讲坛》为我们讲了七集《于丹<论语>感悟》,分别是: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忠恕之道、为政之道、诚信之道、仁爱之道。于丹教授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感悟出许多人生智慧,从孝敬、诚信、仁爱、忠恕,这些美德开始讲起,又讲到《论语》中的管理智慧,再到如何学习人生的大智慧,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份精神食粮。

    秋鹤是个最受益的人。因为她在黄金周期间,认真听完了这七集讲座,同时还将七集讲座全部录了下来,每一集反复听,并作了一些记录。虽然各部分记录得有详略之别,但是以后只要有时间会逐渐充实。

    现在秋鹤将记录的内容收藏起来,同时也奉献给大家,希望大家和秋鹤一起分享阅读于丹的《论语》感悟。

 

【要点摘录】

【于丹阐述】

    仁在《论语》中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的基石下的基石,重点的重点。仁爱,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人好。仁:二人成人。仁爱,你旁边有个别人。

【经典故事】盲人点灯笼

【于丹阐述】

    这就是人行走于世界的道理,打一盏灯笼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了路,其实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我们谁敢说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

    有时候就是为别人方便些,打着灯笼别人看见路了,躲开你了,其实你的风险也就没有了。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子曰:有五者行于天下。请问之,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侮】

——于丹解释道: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

【典型案例】关于展品漂亮的“弓箭”。弓弦天天绷着呢。

【于丹阐述】

    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有些人生是为标签活着的。我们要别人的那种尊重,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攻击性。我们老要绷出一副完美的姿态这样的人有的时候反而会容易招致一些攻击,甚至是羞辱。因为我们过于挑剔。

【典型案例】某人回家吃饭,对饭桌上妻子做好的菜进行挑剔(菜咸,炒老了,炒错了),这样绷着的人一定会换来自己的尊重吗?

【于丹阐述】

    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形成了世界对我们的态度,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你和颜悦色,别人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向,别人对你就怨气冲冲。我们想得到世界什么待遇,就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于丹心语】: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宽则得众】

【经典故事】两个找居住地的人

【经典文章】标题:上帝开着一间美容店 

【于丹心语】你对别人宽和,就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

【于丹阐述】

    这个回馈就是:你到处都会拥有朋友,人家就会喜欢你。

    恭和宽意味着人的修养,仅仅有修养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吗?

【信则人任焉】

【于丹阐述】

    谁有信用,就会有更多的人任用这种守信之人。用今天的话说你的职业生涯就宽广,老有人给你机遇

【典型案例】

    于丹从毕业的学生工作情况中发现:发展最好的学生,后劲儿最大的学生,往往不是当年的专业尖子。有些专业资质平平,但为人笃诚守信,扎扎实实做事,领导总给他机会。诚信人品永远比专业技术重要得多。

【于丹心语】人品和信誉永远是人格的基石。

【敏则有功】

    ——于丹解释:谁敏锐、敏捷,谁就能建功立业。人人都在做功,但有的人做的是无用功。你总能从不经意的地方获得灵感的火花吗?

【经典故事】迪斯尼和米老鼠的故事(迪斯尼曾是美国穷困潦倒的画家)

【于丹阐述】

    敏是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敏不仅仅是表现在这样一种敏锐、敏捷上,还表现在日常、经常绷起来的神经上,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省、对环境的观察能够防微杜渐。

【经典故事】美国康奈尔(青蛙·油锅·温水)

【于丹心语】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和整个日常生活的察省之中。

【于丹阐述】

    能一生都保持这样一种态度的人,敏则有功,他是能够建功立业的。

【惠则足以使人】

【于丹阐述】

    一个人有慈惠之心,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有足够的资格去用得动别人。无非是精神价值上,不断地肯定下属,物质利益上能够与他们分享,那你就能得忠臣死士。

慈惠之心:就是看小节还是大局,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能得到一个团队真正的敬重和尊重。

【于丹心语]】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恭、宽、信、敏、惠)安身立命。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于丹阐述】

    一个人有了仁爱,并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是他去真正分出来好人、恶人,他心中的是非判断是明确的。

《论语·》乡原,得之贼也。

【于丹阐述】

    乡原,就是指好好先生。孔子说,这才是德之贼。因为有这样经常和稀泥,没有是非标准的人,才纵容了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不要以为孔子提倡忠恕提倡仁爱是毫无节制,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

    真正的仁爱是一定能够是非恩怨都在眼前分明的。所以能够嫉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这就叫“能好人,能恶人”。有仁爱之心,人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崇德:一个人怎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修慝:一个人怎么修改、改正自己邪恶之心?

辨惑:怎么样给我一双慧眼让我去伪存真,于迷惑之中有所分辨。

《论语·颜渊》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于丹阐述】

    老师说第一点: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一个人遇到任何一件事都好好地先去做事,把它做到位,做彻底、做完美了,而后德,然后再去计较自己的名誉、报酬对这个事情付出应得的回报,这就叫先事而后得。这样我们就提高自己的境界了。

    老师说第二点: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其:指自己;恶:就是指那些不好的地方;无攻人之恶:别指指点点说别人不好,说他比我干得更差劲。见贤思齐,先改正自己,不要总看别人的不是,这不就改正自己了吗。

    老师说第三点:辨惑。人为什么“迷惑”啊,跟人一时火起,丧失理性是很有关系的。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他没告诉你怎么辨惑,先告诉你什么是“惑”就是人一时之愤。

    突然之间火冒三丈,这时候,人是没理性可言的,人连自己都忘了,“忘其身”,这个时候觉得性命也不要了,就为一个误会。可能大打出手,按民间的说法,叫“昏了头”了迷了窍了。也不想家里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不仅忘其身,而且还会连累到你的亲人。这还不是迷惑吗?如果人的心理一直有一个理性是非的判断,就不至于出现这种冲动。

    孔子的课程很有意思,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是用平时做人的道理,点点滴滴告诉你,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如何进行个人修养。

    仁爱会带来什么?最终他会带来我们一种生命状态。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是那种从书斋到办公室,看起来担当天下,永远铁青着脸穿着职业装的人。真正内心有仁爱,一定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他热爱山川河流,热爱四时风物,他热爱和别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他那种柔软的情怀,无所不在,去感染所有的人。仁爱是人在人间一种态度的流露。

【于丹心语】仁爱是一种态度的流露

【于丹阐述】在流光陶冶之下,我们人人都是难免感伤的

《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于丹阐述】

    做事有三个层次:

    知之者:对你的职业行业了解,掌握技能。

    好之者:真正热爱它,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愿意废寝忘食;愿意把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都投入进去。这样的人在自己的事业中完整地实现自己,但是这种生命未免太沉重。

   乐之者:在这样一个事业投入中,你感受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你人心是舒展的,你是为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在创造自己,在点点滴滴之间每天都感受到世界对你的一种善意,你那种欢腾之心,会把你带到一个愉悦的境界之上。

    其实,仁爱者不是永远提倡我们总要去杀身成仁,那时指极端状况之下。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苦难不来临的时候,人没必要刻意去寻找。但是苦难来临的时候,人心可以坦然不畏惧,那么在我们常态的生活里,仁爱之心就是让我们保有这样一种跟世界的关系,既不是一种完全的对抗,也不是一种完全的妥协,而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于丹心语】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经典故事】一则著名的寓言  

    同样的一锅沸水,你投进去三样东西,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

    第一个是把生鸡蛋投进去:鸡蛋是流质的,软的,煮后变成坚硬的了。这是我们一种状态,柔软的人心被世界磨砺了,最后变得毫无知觉,很迟钝了。

    第二种是把一根坚硬的萝卜投入进去:煮后捞出来软塌塌的。这是我们的第二种态度,人心原来是刚强的,是青涩的,有梦想的,最后妥协了,已经失去自我了。

    第三种是投入茶叶:茶叶在滚水中煮啊煮啊,最后,干茶叶也不是茶叶了,水也不是水了,成为一锅茶水。你跟世界之间生成一种全新的价值。

【于丹阐述】

    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生命的状态,以这样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承担使命的时候,临大节而不亏。而在生活常态之中,保持着我们心的欢愉。

《论语·雍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于丹阐述】

    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做到仁爱的时候,年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了,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我希望这样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自己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请看于丹《论语》感悟讲座视频: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02/12/content_759316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