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故事——刘禹锡与《浪淘沙》

标签:
诗词的故事孺子可教临终托孤陋室铭刘禹锡 |
分类: 诗词散文 |
孺子可教
张良年轻的时候和仓海君、死不葬合谋刺杀秦始皇,他们找了一个大力士,给他专门打造了一只60kg的大铁锤,埋伏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秦朝阳武县)的古博浪沙。可是因为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被击毙的不是秦始皇,张良趁乱逃跑了。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成功,便逃到下邳躲起来。
张良心里很窝火,但想着既然都捡上来了,穿上就穿上吧,于是又跪着认真的帮老人把鞋穿好。结果老人穿好鞋转身就走了。
张良先是愤怒,但转念一想,又大吃一惊,莫非这是世外高人?张良在桥上想了半天,还是不太明白。
正琢磨着,老人竟然转身回来了,笑着跟他说:“你这小伙子不错,值得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张良一听,果然是高人啊,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生气地说;“你这个年轻人,跟老人约好时间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一点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才打鸣,张良就赶紧出发赶往桥上。可是等张良气喘吁吁的来到桥上时,老人已经坐在那里了。老人更加不高兴了,没好气地说:“你又迟到,怎么回事啊?再给你最好一次机会,五天后再早点来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往桥上赶。到桥上的时候,终于安心了舒了一口气。过了一会,老人健步行走过来,高兴地说:“小伙子不错,这样才有礼貌”,说我,便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夫钻研这部书。十年之后,等你学会了,就可以做皇帝的老师了。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来,山下的那块大黄石就是我啦。”说完之后,老人便走了。张良接过书一看,书名叫《太公兵法》。
后来,张良经过刻苦学习,果然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难忘玄都观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因为牵涉到很多人,跨越了很长的时间。805年的时候,唐顺宗李诵继位,可惜继位前已经中风,只能躺在床上。李诵还是太子的时候,当时有两位侍奉他读书的人,都姓王,一个叫王叔文,是棋待诏,另一个叫王伾,擅长书法,王叔文尤其被信任。李诵当上皇帝之后,任命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王伾为左散骑常侍,都担任翰林学士,这样可以随意在内廷走动。唐顺宗由于中风,只能垂帘听政,由宦官李忠言和美人牛昭容在身边侍奉。朝廷的事情则由王叔文负责,王叔文在李诵当皇帝,已经结交了一些有才能的人,像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等李诵当上皇帝之后,他便安排韦执谊做宰相,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也都安排了御史里行、屯田员外郎等重要职位,准备轰轰烈烈的做一番革新。
他们取消了老百姓非常痛恨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又企图削弱地方政府和宦官的权力,从宦官手中收缴兵权,因此遭到了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可是王叔文等人内部并不团结,再加上年轻人居多,办事情过于张扬,得罪了不少人,由于王叔文母亲五月去世,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改革派顿时群龙无首。俱文珍等人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先是取消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然后又换走太监李忠言和美人牛昭容,让王叔文等人与唐顺宗没办法直接联系,然后逼李诵禅让皇位给太子李纯,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王伾到任后不久便去世了,王叔文第二年也被赐死。唐宪宗李纯继位后,马上对改革派进行严厉打击。先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为邵州刺史,韩泰为抚州刺史,韩晔为池州刺史。一个月左右,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有些人觉得对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处分太轻了,没过几天,便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又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十年后,也就是815年,朝廷中有人建议重新启用这些有才能的人。唐宪宗下令让这些人返回长安,等待重新安排。可是刘禹锡回来之后,心里很不爽,听说当年的担任屯田员外郎时去过的玄都观种满了桃花,于是便请老友们去赏花。看着在赏花的人,很多笑容满面,刘禹锡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写了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结果这首诗很快被曾经的上级武元衡等人利用,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刘禹锡等心存不满,结果这一批人又再次被贬。刘禹锡被贬往更远的贵州遵义(唐代播州),柳宗元被贬柳州。当时的州分三个等级,上州、中州和下州,播州是当时的下州,非常偏僻、荒凉,人口不到五百户,路途又非常遥远、艰难。柳宗元听到消息后,留下了眼泪,因为他知道刘禹锡的妻子已经去世,年迈的母亲根本无法同行去那么遥远、荒凉的地方,于是他向皇帝请愿,希望自己跟刘禹锡换个地方。他们的好朋友裴度此时担任御史中丞,并兼任刑部侍郎,深得唐宪宗器重,裴度也乘机向唐宪宗讲子女孝顺父母的道理,劝皇上重新考虑刘禹锡的情况。唐宪宗改变了主意,终于把刘禹锡改贬到条件好一些的清远(唐代连州)。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临终托孤的友情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刘禹锡第二次被贬播州的时候,柳宗元主动申请跟刘禹锡调换,虽然皇上没同意,但刘禹锡深深感动。
出发的时候,刘禹锡带着母亲和三个子女,与柳宗元一路相随,直到衡阳,两个人要分开了。柳宗元继续走水路,而刘禹锡则要走陆路前往连州。分手的时候,两人在湘江渡口依依不舍,离别的宴席上,一杯酒,一首诗,说不尽道不完的友情,全在诗和酒中。柳宗元先吟出《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刘禹锡则和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赠别》。柳宗元听完刘禹锡的诗,觉得心里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又吟诗一首《重别梦得》,刘禹锡听了之后,更是伤感,再回赠一首《重答柳柳州》。此时已经双方都已经泪眼朦胧,柳宗元再写下《三赠刘员外》,刘禹锡最后回赠《答柳子厚》。此时,刘禹锡的三个小孩都哭得稀里哗啦,不让叔叔走。人生就此一别,谁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相见呢?很不幸,这次竟然成了永别。
从此以后,两人再次天各一方,但两个人的友情却并没有因为距离的遥远而随时间疏远,尽管双方联系存在诸多不便,友情却一天比一天深厚。
四年后,唐宪宗宣布大赦天下,裴度此时已经担任宰相,建议皇帝重新启用柳宗元,于是柳宗元被召回京。可是还没来得及出发,柳宗元便因病去世了。当时柳宗元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柳周六和柳周七,柳周七此时还未出生。柳宗元生前写下书信,请刘禹锡和韩愈等人帮忙照顾孩子。
与此同时,这一年,刘禹锡的母亲去世了,他正扶着母亲的灵柩在回老家的路上,准备回老家安葬。到衡阳的时候,忽然听说柳宗元的家仆来访,他喜出望外,三步并作两步出门迎接,没想到一见面竟然看到柳宗元的遗书,当时刘禹锡像疯了一样,大喊大叫。随后,刘禹锡随同柳宗元家仆同返柳州,办理柳宗元的丧事。办理完丧事之后再带着柳宗元的孩子和母亲的灵柩继续北归。按照柳宗元的遗言,刘禹锡结集出版了柳宗元的诗文《柳河东集》,并抚养了柳周六,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多年后,柳周六考中了进士,刘禹锡这才觉得,总算给了老朋友一个交代。
陋室铭疑案
传说刘禹锡被贬为安徽和县县尉的时候,按规定,他在和州县衙门里可以住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但和州县令贾五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个从京城被贬的人,便想上级领导,有意对刘禹锡百般刁难,先是让其搬出衙门,在城南门外面江而居。
刘禹锡心知肚明,也不生气,还跟平常一样,还觉得有江景房住,挺好的。有一天,坐在家门口,看到江上的船来来往往,突然想到一副对联,便顺手写下来贴在门上。
上联是:面临大江赏千帆,
下联是:归卧小屋听五声。
贾县令派人过来打听情况,看到门上的对联后,就回去汇报了。这贾县令心想,好小子,你还挺滋润呀,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贾县令过两天便找了个借口,让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住房也由原来的三室两厅缩减为两室一厅。贾县令心里想,这回我看你还怎么“赏千帆”!
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却依然没有怨言,他发现房子虽然小了一些,也不是江景房,却离德胜河不远,岸边还有一排老柳树,风景十分优美。于是,他又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杨柳青青河水平,
下联是:身在和州心在京。
这可把贾县令气坏了,他心里想,见鬼了,我还不信这个邪。又过了几天,他另外又找了个借口,让刘禹锡搬进一个单间。然后,他得意的笑了,心里想,这回,我看你还怎么写对联?
可是刘禹锡根本不在乎,有空就看看书,弹弹琴,突然有一天灵感来了,挥笔而就,写下《陋室铭》。既然不方便挂对联了,那我就在门前立块石头吧。于是刘禹锡干脆请柳公权代写石碑,让人立在门前。据说,贾县令知道后气得好几天没睡着。
虽然这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但是陋室铭疑案目前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疑问:
首先陋室的陋字怎么解释?是简陋还是隐僻、偏远的意思?
其次,陋室究竟在哪里?是在定州(河北省定州市),还是和州(安徽省和县),或者荥阳(河南省荥阳县),或者洛阳?
第三,作者究竟是不是刘禹锡?在刘禹锡之前,已经有一个叫崔沔的人写过《陋室铭》,只是不知道内容,而《刘梦得文集》和留存下来的刘禹锡自己的文集《刘宾客文集》都没有这篇文章。《全唐文》中便说《陋室铭》在刘禹锡集没有,到明朝的时候才出现,可能不是刘禹锡写的。刘禹锡自己编辑了四十卷的文集,北宋的时候,第二十一卷到第三十卷遗失了,宋敏求便从刘禹锡所编的其他小集子及《柳河东集》等书中找出四百多首诗和二十多篇文章,编成《刘宾客外集》。显然,宋敏求可能存在遗漏。
清朝以后的书籍,有几本比较有名的都把《陋室铭》归为刘禹锡作品,可惜找不到依据。
成书时间 |
成书年号 |
书名 |
收录为刘禹锡作品情况 |
1696年 |
康熙三十五年 |
古文观止 |
归为刘禹锡作品 |
1701年 |
康熙四十年 |
渊鉴类函 |
居处部·室 |
1711年 |
康熙五十年 |
佩文韵府 |
卷九十三“陋室”条、卷二十四“陋室铭”条归为刘禹锡作品; 拾遗卷二十四“陋室铭”条归为崔沔作品; |
1814年 |
嘉庆十九年 |
全唐文 |
卷六零八归为刘禹锡作品 |
究竟这个疑案什么时候能破解呢?又会是谁来破解这个疑案呢?
刘禹锡与杜牧的爷爷
刘禹锡出生于772年,母亲出身于范阳卢氏,卢氏族人中有一位舅舅叫卢征,正好在刘晏手下工作,于是把刘禹锡的父亲刘绪推荐给刘晏,刘晏再推荐给淮南节度使韦元甫,在幕府中担任浙西从事,兼任盐铁副使。当时杜牧的爷爷杜佑追随韦元甫在淮南,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因此刘绪此时与韦元甫、杜佑和李栖筠都有交情,在杜佑担任江淮水陆转运使时,权德舆在他手下工作,任淮南水陆运环卫掾曹。后来杜佑再担任淮南节度使。
刘禹锡小时候体弱多病,但却很聪明好学,父亲曾带他去拜访皎然和灵澈,童年就得到诗僧的指导,因此少年刘禹锡经常语出惊人,深得父亲同事的喜爱,尤其是权德舆和杜佑。789年,杜佑甚至在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还让年轻的刘禹锡代为起草《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刘禹锡后来去京城参加考试,顺利通过进士、博学鸿词科和吏部取士科的考试。800年,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杜佑聘请他为掌书记。然后又随杜佑去了扬州。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803年,升迁为监察御史。同一年,韩愈和柳宗元也都到御史台任职,三人从此成为好朋友。与此同时,杜佑在这一年拜相,担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永贞革新的时候,杜佑升迁为检校司徒,并兼任度支盐铁使,但王叔文兼任度支盐铁副使,刘禹锡被安排处理具体事务。王叔文希望得到杜佑的帮助,可是政治经验丰富的杜佑没有答应。按照当时人的观念,刘禹锡选择了跟随王叔文,明显辜负了杜佑,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背叛,从此,刘禹锡与杜佑的关系便慢慢疏远了。永贞革新失败后,杜佑举荐李巽为副使。过来几年,李巽便向皇帝建议,重新起用八司马之一的程异,负责在江淮经营贡赋,后来甚至官至宰相。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之后,曾写书信向杜佑求助,但未得到回复。两个人的交情有始无终,实在让人觉得颇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