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田惠敏: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2023-05-08 20:33:01)分类: 改革 |
《与改革同行》系列708
(2023年5月1日—2023年5月7日)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国有企业;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
2023年5月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传达出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决心,制造业现代化或成为未来十年产业政策核心。本周,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国有企业连续聘用同一会师所不超8年。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启动建设。
一、法规政策
证监会印发《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4-29)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3年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2023年,国家发改委将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给予资金支持,进一步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支持各示范区城市落实重点建设任务,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引领带动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推动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2023-5-4)
财政部、国资委和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提出国有企业连续聘用同一会师所不超8年。(2023-5-4)
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2023-5-4)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规则》和《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2023-5-5)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2023-5-5)
专栏: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
国务院总理2023年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会议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全国一盘棋,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壮大优质企业群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2023-5-5)
二、重大事件
我国开钻亚洲最深油气井设计井深9472米。(2023-5-1)
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板启动建设,探索国际数据流动新机制。(2023-5-4)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强调做好新一届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2023-5-5)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2023-5-5)
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盾构隧道贯通。(2023-5-6)
三、精彩观点
交通运输部表示,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持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奠定坚实基础。(2023-5-4)
刘立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持续拓展投资的动能空间,要善于从危机和挑战中抢抓机遇,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领域的改革,建立新体制,培育新要素,形成新市场,壮大新主体;围绕创新驱动、链条延伸、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等发展路径,加强产业链竞争力和集群生态系统建设,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以及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优化新型城镇化中的资源要素配置;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探索区域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层次和水平。(2023-5-4)
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目前,不能仅以安全为核心,静态布置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还必须从大国竞争力、大国对抗力的角度来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同步布局,而不是就产业谈产业。这种极端状况下的大国对抗,要求我们进一步凸显在高科技上的进步,凸显在实体经济上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上的竞争力。(2023-5-6)
四、最新进展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环比增长2.2%,加快1.6个百分点。一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2.5%。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6.2%,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1.7%,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2023-5-1)
2023年一季度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2%。(2023-5-3)
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收入达1480.56亿元。(2023-5-4)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3年4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8%,环比回落1.7个百分点。(2023-5-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预测,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将超过9万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将突破6.9亿吨,估计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将增加约1000元,达到9500元左右。(2023-5-5)
据初步核算,2023年一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3万亿元,同比增长5.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2%,我国海洋经济复苏态势强劲。(2023-5-6)
五、热点述评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5月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研究的问题之一。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起到非常强的支撑、带动、引领作用,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并且为加强内外循环和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这是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有效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
中央十分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十九大报告就提出了“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强调了产业体系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同样强调了要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立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和内涵。今年以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频被提及。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2018年3月,明确提出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改为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一般一年开两次,有时一次。重大话题,往往在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提出,譬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共同富裕等。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重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说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既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紧迫性。政策顶层设计屡次强调上述问题,传达出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决心,制造业现代化或成为未来十年产业政策核心。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5年发展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本发展理论创立者,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同时兼任多个学术团体职务,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或首席专家。博士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著有专著《人本发展理论》《与改革同行》《第三次大转型》《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等19部;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等14部;合著《中国民生报告》等8部;参著《垄断行业改革攻坚》等31部;主持或参与过190余项国内外科研课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文摘》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1300多篇文章;呈递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0余篇调查研究报告,获得数十次批示;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进行过数百次报告和讲课,得到听众的普遍肯定和广泛欢迎。曾获得2次中央交办任务贡献奖特等奖、三等奖,6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二等奖,1次获得农业部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田惠敏: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莫干山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博士、博士后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和厉以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区域产业、开发性金融、国际战略、私募股权、民营经济等。主要著作:《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改制上市实务操作教程》《私募股权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私募股权资本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与评估实务全书》。文明之光·2021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经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