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佐军、田惠敏:央企新一轮改革将启

(2023-01-08 23:17:23)
分类: 改革

《与改革同行》系列691

202312日—202318日)

关键词:国企改革;国资改革;数字化转型;新型电力系统;水土保持;油茶产业

引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部署新一年重点工作是历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的“重头戏”。202315日,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会议提出,2023年国资央企将围绕八大重点内容开展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此次会议对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本周,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三部门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国家能源局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路径。5项数字化转型国家标准立项。

一、法规政策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5%,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202313日)

商务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围绕加强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促进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以及激发品牌消费潜力3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和政策举措。(202314日)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202315日)

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目标为3年新增油茶种植1917万亩、改造低产林1275.9万亩,确保到2025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亩以上,茶油产能达到200万吨。(202315日)

国家能源局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蓝皮书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当前至2030年为加速转型期,2030年至2045年为总体形成期,2045年至2060年为巩固完善期。(202317日)

二、重大事件

全国财政工作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优化完善助企纾困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202312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发布。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202312日)

                                                          

专栏: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预期目标。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从202111日开始至当年1231日。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847家重点排放单位存在配额缺口,缺口总量为1.88亿吨,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销。

总体看来,市场交易量与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缺口较为接近,交易主体以完成率约为主要目的,成交量基本能够满足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需求。截至20211231日,全国碳市场总体配额履约率为99.5%1833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监管有效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北京大学新兴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数2022》报告。报告指出,经过10余年努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良好发展态势,发展实力、发展潜力、发展支撑和发展环境均有所提升。(20231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保供稳价等工作,保障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需求。会议指出,过去一年物价保持平稳,粮食、能源稳定供应能力提升,为稳经济、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重要民生商品等保供稳价,确保春节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平稳。(202313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2023年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覆盖面,支持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和规范发展。优化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服务,探索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创新优化外汇管理政策,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202214日)

国务院国资委部署2023年国资央企重点工作。(202315日)

2023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2315日)

工信部正式启动物联网转售试点。这是继2013年开放移动转售业务试点以来,工信部持续推进电信业改革、推动移动转售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202315日)

我国再增一条年运量过亿吨能源通道。据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西煤东运大通道瓦日铁路货运量达到1.03亿吨,我国再增一条年运量过亿吨能源通道。(202316日)

三、精彩观点

《北京时报》刊发对工信部部长金壮龙的采访文章。金壮龙提出,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需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加强部门协同、部省联动,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202312日)

重启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年度论坛(2022)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提出,扩大内需的重心应从投资转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本提升,增加发展型消费。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城市化,需要更加重视人均指标。与需求特点变化相适应,发展型需求、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聚集效应、出口升级和数字化绿色化赋能形成未来五大新经济增长点。为了让这些新增长点能够充分发挥增长潜力,需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真正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打破事实上存在的不利于公平竞争的潜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使市场参与者有现实获得感和法律保障。(202313日)

重启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年度论坛(2022)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能仅从消费、投资和出口出发,而应该从中国农村人口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抓手是推动人口城市化,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走入新的消费场景。要围绕城市群都市圈来促进就业,扩大产业投资,调整基础设施投资的布局。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应扩大公共消费,改变以静态地理和户籍人口为基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中央本级支出和省级政府本级支出占比,避免事权支出责任过度下移。(202313日)

重启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年度论坛(2022)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提出,我国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前景广阔。在提质、升级、扩容、创新、分化中出现了很多新趋势。人口结构分化产生更多细分增长点,例如,老年银发群体、青年创新型消费。数字化、绿色化赋能和城市化高质量发展,都是消费增长重要的动力来源。2023年中国消费的增长既有非常有利因素,包括政策、中长期结构性因素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也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2023年要有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强调稳大头,促创新,优环境,重改革。稳大头,要抓住消费的重中之重来发力,重改革要建立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放松限制,让居民能有更强自主消费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带动消费。(202313日)

《证券时报》刊发对财政部部长刘昆的采访文章。刘昆提出,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202314日)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循环》的文章。文章提出,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进消费持续稳定恢复,又要适应我国需求结构升级和中长期发展趋势,注重优化供给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形成扩大内需的持续动力和长效机制。(202316日)

四、最新进展                       

据教育部,截至202211月,我国慕课数量已经达到6.2万门,注册用户4.02亿,学习人次达9.79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3.52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202312日)

据科技部,2021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为189.07亿元,比2020年增长10.10%,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科普工作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12日)

央行公布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202211月末外汇占款为213773.49亿元,环比增加636亿元。(202314日)

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2022年我国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170亿立方米。预计全年重点能源项目完成投资约2万亿元。(202315日)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前11个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5万个、876.01万户,按小区数计开工率为102.7%、按户数计开工率为104.4%。(202316日)

五、热点述评

【央企新一轮改革将启】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必须担当使命任务。应综合施策,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在更深层次、下更大力气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实现了“三个明显成效”预期目标,即确保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全年,中央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部署新一年重点工作是历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的“重头戏”。202315日,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会议提出,2023年国资央企将围绕八大重点内容开展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具体包括: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稳增长、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按照部署,2023年中央企业经营层面的任务目标,由2022年的“两增一控三提高”变为“一增一稳四提升”。2023年新目标中的“一增”是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增大国资央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分量;“一稳”是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是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按照部署,2023年国资委将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中长期激励扩面提质。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国资委2022年以来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会议指出,各央企要聚焦重点领域,构建以链带面、织链成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产业链融通开展共链行动,组织系列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会议明确了2023年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即国资央企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引导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投向。

此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对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5年发展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本发展理论创立者,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同时兼任多个学术团体职务,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或首席专家。博士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著有专著《人本发展理论》《与改革同行》《第三次大转型》《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等19部;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等14部;合著《中国民生报告》等8部;参著《垄断行业改革攻坚》等31部;主持或参与过190余项国内外科研课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文摘》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1300多篇文章;呈递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0余篇调查研究报告,获得数十次批示;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进行过数百次报告和讲课,得到听众的普遍肯定和广泛欢迎。曾获得2次中央交办任务贡献奖特等奖、三等奖,6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二等奖,1次获得农业部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田惠敏: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莫干山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博士、博士后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和厉以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区域产业、开发性金融、国际战略、私募股权、民营经济等。主要著作:《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改制上市实务操作教程》《私募股权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私募股权资本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与评估实务全书》。文明之光·2021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经济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