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革史论》系列412|李佐军、田惠敏:启动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

(2019-05-26 14:02:45)

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首次成功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结果于2013年3月1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京联合宣布: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实验发现也证实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斯坦福大学理论团队的预言。


引    

2013年3月,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七次机构改革,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意义,且因其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一次重大系统性改革举措而备受瞩目。本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工作规则》。

一、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
  •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3月8日)

  • 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年3月14日)

  • 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工作规则》。(2013年3月20日)

二、重大事件
  • 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2013年3月5日)

  • 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实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2013年3月16日)

  • 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重点是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2013年3月18日)

三、重要论述
  • 《人民日报》刊发汪玉凯《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文章。文章提出,本轮行政体制改革,从理论上可以概括为以大部门制为外在形式、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本质内涵的政府公共治理变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个根据经济基础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上层建筑的过程,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坚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循序渐进、成熟先行。(2013年3月26日)

  • 《人民日报》刊发马庆钰《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新亮点》的文章。文章提出,我国政府从 1982 年至今,每五年都要基于环境变化、理念调整、能力积累,进行一轮机构改革。到2013 年这一次,已经是第七次。无论改革动作大小和内容多少,说到底都是努力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与物质生活追求的需要。如果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脱节太大,管理就会失效,矛盾就会增多,社会就会失衡。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改革,就是力求让行政权力体制、形态能够与经济社会从不够兼容走向更为兼容。这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本质所在。(2013年3月26日)

四、重要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 3.2%,涨幅比上月反弹1.2个百分点。(2013年3月9日)

五、作者点评

【启动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 1982 年、 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 年、2008 年、2013 年和2018年进行了八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2013年的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的第七次机构改革。


2013年2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随后,同年3月,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内容分解细化为72项任务,重点是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此次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一是更加强调了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强调简政放权;二是要求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三是更加强调制度的权威和尊严,提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加强依法行政作出重大部署的有效性。改革的具体做法是:拆分铁道部;把计生委与卫生部合并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药监局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合并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撤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建立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能源局。此次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职能转变、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等诸多方面,机构的裁合设立、人员的增加减少均为改革的外部表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才是改革的核心要义与目的。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意义,且因其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一次重大系统性改革举措而备受瞩目。

六、作者论谈

【产业转型方向】随着资源短缺加剧、环境污染恶化,“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产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遵循产业发展新趋势,抓住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等带来的新机遇,按照产业高度化或服务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低碳化、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转型升级。还要按照人本发展思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定位引导产业科学发展。对已大量存在的产业集群来说,还要推进其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国家统计局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16/c414305-29588223.html.

[3]经济大事记(2013年1月20日-2013年2月19日)[J].宏观经济管理,2013(3):90.

[4]2013年3月份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网[EB/OL]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2013年3月.

[5]王玉凯.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N].人民日报,2013-03-26.

[6]马庆钰.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新亮点[N].人民日报,2013-03-26.

[7]迟福林.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M].北京: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423,435-438.

[8]魏礼群.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40年[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91-103.

[9]马凯.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2013年3月10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4):10-15.

[10]李佐军.第三次大转型——新一轮改革如何改变中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87.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精彩回顾:
李佐军:草根学者走向辉煌
《与改革同行》系列2 李佐军、田惠敏:普惠性减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与改革同行》系列1 李佐军、田惠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李佐军、田惠敏:中国“入世”迈出重要一步
李佐军、田惠敏:1999年“审计风暴”
李佐军、田惠敏: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李佐军、田惠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李佐军、田惠敏:国企三年脱困
李佐军、田惠敏: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苏南模式”的体制困局与反思
李佐军、田惠敏:《华为基本法》通过最后一次审稿
李佐军、田惠敏:“诸城经验”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李佐军、田惠敏:“两江试点”走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台
李佐军、田惠敏: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国营企业“破三铁”改革半途中止
李佐军、田惠敏: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引发“市场换技术”思考
李佐军、田惠敏: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地为一个镇“单独发文”
李佐军、田惠敏: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
李佐军、田惠敏:“863”计划诞生
李佐军、田惠敏:巴山轮会议——改革关键节点的重要国际会议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会议——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李佐军、田惠敏: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
李佐军、田惠敏:陈志雄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

李佐军、田惠敏:章华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李佐军、田惠敏:陈春先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

声明:本文引用的资料、数据、事例,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报纸杂志、国内外书籍,以及网络、电视、广播等。文中所有的观点与思考均属于我们个人,并不代表任何机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读书和笔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