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革史论》系列411|李佐军、田惠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019-05-25 00:18:39)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

一、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
  •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3年2月3日)

  • 国务院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2013年2月23日)

  •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年2月26日—28日)

二、重大事件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中海油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 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2013年2月26日)

  • 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2013年2月28日)

三、重要论述
  • 《经济参考报》刊发迟福林《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政府转型》的文章。文章提出,2013年是十八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以政府转型与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重点突破,各方面有着很大的期待。我理解主要是两条:一是政府改革要与全面改革结合起来,以政府改革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以及相关改革,以增强改革的信心;二是政府机构改革方向要准,路子要对。2006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就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未来 5 至 10 年“五位一体”全面改革的关键和重点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2013年2月19日)

  • 《经济研究》刊发厉以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的文章。文章提出,在现阶段的中国,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一定要放在初次分配上,因为这是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连续扩大而且难以治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重要原因。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收入初次分配方面,并不意味着二次分配不重要。二次分配无疑也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收入的初次分配不到位,靠二次分配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次分配方面,当前中国最需要做的是尽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在社会保障上城乡居民同等对待。如果这样做了,今后就不会出现“初次分配后有收入差距,二次分配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的怪现象。(2013年3月20日)

四、重要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2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4;国内生产总值59296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842.8亿元;财政收入129209.64亿元;财政支出140212.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3年完成额累计值为25675.92亿元。

五、作者点评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当下情势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对于促进转型发展、加快市场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显得非常迫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社保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性文件。《若干意见》围绕从深化认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以及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等,分别从完善初次分配、健全再分配、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形成合理分配秩序以及加强对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等方面,对于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35条具体的指导意见。《若干意见》的出台,对于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作者论谈

【优化产权结构推动国企内部改革】优化产权结构的前提是明晰产权。对多数国有企业来说,明晰产权的核心是:出资人要到位,也就是要找到产权的主体或者说产权的最终责任人,要有人对产权负责。明确出资人,是为了明确责任和权利,保证责任与权利的对称,解决国企普遍存在的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有责无利问题。优化产权结构重点是推进股权多元化,以下三个具体问题是关键:一是控股形式的选择。二是国有股与非国有股之间关系的处理。三是国企系统内与系统外股权关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国家统计局网[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16/c414305-29588223.html.

[3]经济大事记(2013年1月20日-2013年2月19日)[J].宏观经济管理,2013(3):90.

[4]2013年2月份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网[EB/OL]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2013年2月.

[5]迟福林.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政府转型[N].经济参考报,2013-02-19.

[6]厉以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J].经济研究,2013(3):4-6.

[7]徐秀红,刘东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求知,2013(4):11-13.

[8]权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N].文汇报,2013-02-18.

[9]何振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J].地方财政研究,2013(2):40-43.

[10]迟福林.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M].北京: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422-423.

[11]《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d的通知》,中国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2/04/content_1624.htm.

[12]李佐军.第三次大转型——新一轮改革如何改变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94-95.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精彩回顾:
李佐军:草根学者走向辉煌
《与改革同行》系列2 李佐军、田惠敏:普惠性减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与改革同行》系列1 李佐军、田惠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李佐军、田惠敏:中国“入世”迈出重要一步
李佐军、田惠敏:1999年“审计风暴”
李佐军、田惠敏: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李佐军、田惠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李佐军、田惠敏:国企三年脱困
李佐军、田惠敏: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苏南模式”的体制困局与反思
李佐军、田惠敏:《华为基本法》通过最后一次审稿
李佐军、田惠敏:“诸城经验”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李佐军、田惠敏:“两江试点”走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台
李佐军、田惠敏: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国营企业“破三铁”改革半途中止
李佐军、田惠敏: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引发“市场换技术”思考
李佐军、田惠敏: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地为一个镇“单独发文”
李佐军、田惠敏: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
李佐军、田惠敏:“863”计划诞生
李佐军、田惠敏:巴山轮会议——改革关键节点的重要国际会议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会议——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李佐军、田惠敏: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
李佐军、田惠敏:陈志雄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

李佐军、田惠敏:章华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李佐军、田惠敏:陈春先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

声明:本文引用的资料、数据、事例,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报纸杂志、国内外书籍,以及网络、电视、广播等。文中所有的观点与思考均属于我们个人,并不代表任何机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读书和笔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