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史论》系列346|李佐军、田惠敏:成立中投公司: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2019-04-03 17:32:43)2007年9月,专门从事外汇资金投资业务的国有投资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成立。这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是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大胆尝试,是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粮食局发布《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
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2007年9月8日)
-
国家粮食局发布《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既适应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2007年9月18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决定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2007年9月26日)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7年9月29日)
三、重要论述-
《城市开发》刊发尹中立《土地公有制:解决住房问题的良方》的文章。文章提出,从长远看,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将是我国难以回避的现实,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住房制度才能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特殊的住房制度”是指“一户一房”制度,即一个家庭只允许拥有一套带有福利性质的住房(主要指减免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国家对居民属于计划内指标的住房采取低费低税政策,而对计划外住房采取惩罚性的高费、高税政策。(2007年9月8日)
-
《西部论丛》刊发管清友《“油荒”的经济机理与后果》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国的改革,无论是油品市场还是其它市场,都经历了一个国家放松管制和垄断逐渐褪色的过程,而且“增量改革”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搞特区建设就是最明显的增量改革。既然在计划经济严格控制的地区无法实现市场化改革,那么就搞几个特区做试验。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特区改变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另一方面,特区的市场化改革也给其它地区作了示范。(2007年9月10日)
-
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2007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为2007年月度最高涨幅,连续4个月创出新高。1—8月CPI累计上涨3.9%。(2007年9月11日)
-
商务部提供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11.6亿美元,居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9月14日)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指出:2003—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4%。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0333亿元,2006年达到210871亿元,突破20万亿元,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在短短的4年内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在世界的位次也由第132位上升到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007年9月18日)
【成立中投公司: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保持了高增长态势。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8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持有国。2006年下半年成立了14个部委组成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小组。2007年年初的全国第三次金融会议确定成立中国投资公司。不断攀升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推高了外汇储备。截至2007年7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4万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实践伴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我国对外汇储备管理进行了探索。2007年9月,我国从外汇储备中拿出2000亿美元,由财政部注资给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财政采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并通过向央行购汇完成对中投公司的注资。中投公司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之外新设立的国家级外汇投资机构,旨在减轻外汇储备增长对人民币供应的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同时,还可提高外汇资产的投资收益。可以说,中投公司的成立,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是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大胆尝试,是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重视金融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涉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对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领域的改革可以说一直在进行,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导致这些领域的改革都远未到位,如各金融领域的综合监管体制、公共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监管体制、投资监管体制等就远未到位。由此导致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不科学、金融风险较大、政府聚集财力过多、各级政府财力分配不合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缺位”严重、投资效率低、“寻租”腐败严重等问题。因此,今后应加快金融财税投资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制,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投资体制。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3.
[3]中国共产党大事记·2007年[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6352098.html.
[4]2007年9月份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网[EB/OL]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2007年9月.
[5]尹中立.土地公有制:解决住房问题的良方[J].城市开发,2007(8):74-75.
[6]管清友.“油荒”的经济机理与后果[J].西部论丛,2007(9):40-41.
[7]中投公司正式成立 将执掌外汇投资大权[J].资本市场,2007(11):104.
[8]赵庆明.中投公司 开拓投资新格局[J].现代商业银行,2007(12):20-22.
[9]杨涛.中投公司:渐渐清晰的方向[J].西部论丛,2008(2):37-39.
[10]袁增霆.中投公司应发挥宏观作用[J].48-50.
[11]艾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背景及投资现状[J].北方经济,2009(1):82-84.
[12]李佐军.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72.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精彩回顾:
李佐军:草根学者走向辉煌
《与改革同行》系列2李佐军、田惠敏:普惠性减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与改革同行》系列1李佐军、田惠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李佐军、田惠敏:中国“入世”迈出重要一步
李佐军、田惠敏:1999年“审计风暴”
李佐军、田惠敏: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李佐军、田惠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李佐军、田惠敏:国企三年脱困
李佐军、田惠敏: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苏南模式”的体制困局与反思
李佐军、田惠敏:《华为基本法》通过最后一次审稿
李佐军、田惠敏:“诸城经验”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李佐军、田惠敏:“两江试点”走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台
李佐军、田惠敏: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国营企业“破三铁”改革半途中止
李佐军、田惠敏: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引发“市场换技术”思考
李佐军、田惠敏: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地为一个镇“单独发文”
李佐军、田惠敏: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
李佐军、田惠敏:“863”计划诞生
李佐军、田惠敏:巴山轮会议——改革关键节点的重要国际会议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会议——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李佐军、田惠敏: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
李佐军、田惠敏:陈志雄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
李佐军、田惠敏:章华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李佐军、田惠敏:陈春先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