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史论》系列301|李佐军、田惠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2019-02-28 16:52:51)200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由新组建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过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数易其稿完成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随后,200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名义颁布,我国投资体制进入继续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本月,我国信用社改革全面实施;国家正式启动振兴东北首批100个项目。
一、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
国资委发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2003年12月15日)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违规建设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2003年12月23日)
-
国资委、财政部发布《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12月30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3年12月31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2003年12月31日)
-
铁路系统政企分开和主辅分离步伐加快。(2003年12月1日)
-
国家正式启动振兴东北首批100个项目。(2003年12月4日)
-
北方国际粮食物流中心成立。(2003年12月9日)
-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12月16日)
-
我国首次公布季度外债数据。(2003年12月16日)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2003年12月25日)
-
信用社改革全面实施。(2003年12月30日)
-
《资料通讯》刊发常修泽《树立新的改革观》的文章。文章提出,注重利益协调,注重制度创新,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应当是新改革观的三项主要内容。由此观之,新阶段的改革将是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为出发点,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其他新型制度为核心,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性目标的改革。(2003年12月20日)
-
《云南大学学报》刊发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文章。文章首先阐述了转型期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先富带共富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然后分析了中国改革前收入分配的特点和改革后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根据这些分析,作者研究了导致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的四个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体制变迁、经济政策和外部影响,最后提出改进收入分配的途径:一要抓住改革和发展两个环节;二要发挥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三要改进宏观经济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2003年12月28日)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5%,第二产业増长12.7%,第三产业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566.6亿元,其中国有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61亿元。全国财政收入21715.25亿元,比上年増长14.9%;财政支出246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1%。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70483.5亿元,其中出口36287.9亿元,进口34195.6亿元,出超2092.3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602.2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0亿元,按现行汇价计算,首次超过1000美元。
五、作者点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2003年11月底召开的一年一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投体制改革”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中央表示将“加快”改革方案的出台。从“深化”到“加快”,反映了中央对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视,也反映了各界对方案的热切期盼。200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由新组建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过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数易其稿完成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责任,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培育有信用的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有关法规,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有效调控,防止某些行业投资的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维护投资和建设的市场秩序,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随后,200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名义颁布,我国投资体制进入继续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要将改革由“政府主导型改革”向“民众参与型改革”转变】今后的改革要更多地倚重民众、企业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指导全国改革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改革组织机构,避免“改革部门化”带来的强化部门利益的后果。要让民众更多地参与改革方案和改革程序的制定、听证及改革过程的监督,建立民众分享改革成果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604.
[3]吴晓灵.中国金融改革大事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714,717.
[4]中国共产党大事记·2003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67082/67088/4526543.html.
[5]常修泽.树立新的改革观[J].资料通讯,2003(12):5.
[6]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J].云南大学学报,2003(12):52-59.
[7]祁庆兰.2003年10月—12月大事集要[J].党史文汇,2003(4):48.
[8]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 [J].经济研究参考,2004(2):2-40.
[9]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10]陈杨.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情况综述[J].建材发展导向,2004(4):15-17.
[11]秦凤华.投资体制改革在即[J].招商周刊,2004(1):26-27.
[12]破译投资体制改革历程[J].中国投资,2004(1):28-29.
[13]马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03(12):9-14.
[14]李佐军.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50.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精彩回顾:
李佐军:草根学者走向辉煌
《与改革同行》系列2李佐军、田惠敏:普惠性减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与改革同行》系列1李佐军、田惠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李佐军、田惠敏:中国“入世”迈出重要一步
李佐军、田惠敏:1999年“审计风暴”
李佐军、田惠敏: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李佐军、田惠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李佐军、田惠敏:国企三年脱困
李佐军、田惠敏: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苏南模式”的体制困局与反思
李佐军、田惠敏:《华为基本法》通过最后一次审稿
李佐军、田惠敏:“诸城经验”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李佐军、田惠敏:“两江试点”走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台
李佐军、田惠敏: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国营企业“破三铁”改革半途中止
李佐军、田惠敏: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引发“市场换技术”思考
李佐军、田惠敏: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地为一个镇“单独发文”
李佐军、田惠敏: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
李佐军、田惠敏:“863”计划诞生
李佐军、田惠敏:巴山轮会议——改革关键节点的重要国际会议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会议——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李佐军、田惠敏: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
李佐军、田惠敏:陈志雄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
李佐军、田惠敏:章华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李佐军、田惠敏:陈春先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