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表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寄语成都,应进一步在配套制度上大胆寻求突破。
统筹城乡 成都有八条经验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验值得好好总结。”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总结了八条经验: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规划;
二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比如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等;
三是积极推进“三个集中”;
四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
五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持;
六是以特色镇和中心镇为载体;
七是以政府的政策为保障;
八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李佐军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成都2008年年初开始推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高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农村的要素市场。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内容的核心,是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成都农村产权改革通过确权颁证,是对农民权益实实在在的保护。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建立,是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做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使得交易有了规则,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必须有规范的市场环境,这正是产权交易所的重要作用。”
大胆探索 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李佐军说,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建立在效率基础上,必须按照市场规律,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发展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这样的话,才能达到提高城乡整体竞争力的效果。中国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机制,首先要解决制度问题。他建议,成都下一步首先在城乡统一的制度上继续深化,包括土地制度、财政投入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只要把城乡统筹的制度建立起来了,生产要素自然按照这个制度去优化配置。“成都既然是国家级试验区,当然就应该在制度创新、制度配套上超前探索,大胆去尝试,去寻找答案。”他认为,这种探索应该允许试错。
李佐军还提出了“定位经济”概念,并总结了“八大定位”的建议给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的准确定位。”在他看来,统筹城乡的规划要搞好总体定位、产业定位、项目定位、空间定位、发展模式定位、品牌形象定位、运行机制定位等八个方面的定位,全域成都范围内的各个区(市)县和乡镇要根据自身优势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
作者:熊德壮 来源:《成都晚报》2009年3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