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看电影 - 布谷鸟(Kukushka)

(2007-08-03 09:50:44)
标签:

影评/乐评

看电影

俄罗斯电影

布谷鸟

分类: 心情随笔

爱看电影 <wbr>- <wbr>布谷鸟(Kukushka)   

 

 

·影片原名Kukushka

·英文片名The Cuckoo

·中文名:春天的杜鹃/战场上的布谷鸟/布谷鸟

·出品年代2002

·导演/编剧:亚历山大.罗高斯基

 

   

     最近大家都在忙着看电影,并且一致叫好,连办公室里也经常为此吵嚷不休。看来我是落伍了,说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到电影院去看看,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我连那个电影的盗版碟都不想买,权且算是为保护知识产权作出的一点杰出贡献吧。

 

    可总不看电影恐怕也不行,那样会显得我很另类,毕竟我还是挺想把自己整得和大家合群一些的。但好电影也确实不容易见到,市面上吹牛皮和故弄玄虚的垃圾太多,先是张牙舞爪地一通忽悠,然后卷起钱袋绝尘而去,管它身后洪水滔天还是饥馁遍野。现在的出版市场虚火上升(和桑拿天感觉挺象),但显然我们讲故事的水平和演绎故事的水准却很肾虚,那也就只好用工程技术来掩盖内心的无聊了,很无奈。

 

    以上就是近来对电影市场的一些感觉。还好,机缘巧合,不经意间就看到了一部好电影,是2002年俄罗斯的平民导演亚历山大.罗高斯基拍的一部《布谷鸟》,毫无准备地着实把我给感动了一把,总算是还让我对电影生出了一些期盼。《布谷鸟》确实是一部我理想里的好电影,以至于让我想拷贝点剧情简介和影评来再次回味它:

 

    这是二战即将结束时发生在前苏联北部边境的故事,是一对敌人和一个萨阿米族农妇(安妮,昵称:布谷鸟)的故事。一个是芬兰的纳粹伪军,用铁链被锁在岩石上的狙击手(维伊科);一个是苏联红军少尉(伊凡),因为爱好叶赛宁的诗被组织审查的失意军官,可押送他的车却被红军自己的飞机给误炸了。当他被一个居住在海边树林里的萨阿米族妇女救回她的茅草屋的时候,那个芬兰狙击手正竭尽全力挣脱铁链的束缚。他用尽他所有的资源,想尽所有的办法,终于拔出了嵌在岩石中的铁链,一步一步走向那个农妇的家。他想找人锯掉脚上的铁链,然后回芬兰老家。接下来,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问题,安娜、维伊科和伊凡相互之间只能各自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各自的思想和心声,彼此之间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交谈着在彼此看来根本听不懂、根本不搭调的一些胡话。就这样,三个语言互相不通、两个身份敌对的人开始了乡间的共同生活,并最终各自平静回家的故事。

    电影的主线,是两个处于压抑之中而且被荒谬束缚的人,在农妇原始朴素的生活映衬下和疏解中,恢复自然,发现自由生活的曙光。芬兰狙击手的压抑自打参军就开始了,他是爱好文学的大学生,对俄罗斯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可以信手拈来,却被迫参军与苏联人打仗,他厌烦了开枪却不得不做一个狙击手,并且被钉在岩石上,实际这是他生活状况的一个象征。红军少尉的故事则很荒谬,他是个忠诚的战士,对纳粹恨之入骨,仅仅只是因为受到叶赛宁的鼓励,自己写了一些诗,就被当作危险分子审查。这两个人虽然在不同的阵营,处境却是相似的。

    农妇则很简单,谁有伤需要救治,她就治,谁的衣服需要洗,她就命令他脱下来洗。除此之外,就是照顾好她的生活:圈里的鹿,池子里的鱼。唯一犯难的是,很久没有男人了,突然一下子有了两个,似乎有点不好安排。她一直在不断的唠叨,似乎并不在意他们俩懂不懂,语言不通对于她根本不是问题。她有原始的灵魂观念,看到红军伊凡准备吃“毒”蘑菇,她惊异地说:莫非你想去另外一个世界,跟自己的灵魂对话吗?

    农妇,她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具有朴素而且原始的特点,象征着对自然生活的回归。自然生活,并不是在树林中的生活,而是摆脱现代文明中人们复杂而且荒谬的束缚的生活,摆脱了语言暴力和依赖的生活。三个人语言互不相通,恰是一种隐喻。现代人生活在无穷尽的由概念和判断织成的樊笼之中,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农妇的生活环境,散发着浓郁的土地的芬芳。大海,树林和草地,构成了大地的象征。电影对于农妇的叫床声做了非写实的处理,配以远景画面,使之诗意盎然,反映了导演有很强的意识在强化这种象征。这部电影里面苏军少尉反复提到的诗人叶塞宁和芬兰狙击手大学生在和少尉吵架时不断用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来解释自己的意思也非常有趣,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人类文明的精华仍然在思想深处闪光,惟有珍视和谨记这些,心灵才不会荒芜和扭曲。

    有思想的电影是一杯韵味绵长的酒,没有思想的电影只是一杯糖水。有思想的电影是艺术品,没有思想的电影只是闹剧,可以热闹非凡,但过后即忘。艺术品的思想性不在于其要弘扬进步的观念(“进步”是一个危险的词),而在于是否生动而且真实的展现了存在的境界。这样来看,艺术即是思想,思想即是艺术。以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当代大陆哲学为美学思想带来新的可能性,也透露出思想艺术化的端倪。

 

    如果不想有太多负担地看电影,这也完全可以当作优美风光片来观赏。就像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一样,影片以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展开了有如时代寓言般的矛盾现实。

    亚历山大.罗高斯基的电影极具亲和力,是位真正的平民导演,在本片中他努力探索了超越国家,政治,民族,文化,两性,及所有可见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而产生的博爱精神,在双重真实(战争和和平,文明和自然,过去和未来)中捕捉人类的走向。由于语言不通,三种不同文化的原型代表碰撞在一起,维伊科是位芬兰大学生,苏军少尉伊凡喜爱写诗,安妮是地道的古老部落族人(北欧拉普兰,据说是圣诞老人的家乡),具有浓厚的存在主义戏剧风格。他们努力在生存的需要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和平的关系, 即食物,庇护所和友谊。

 

    影片具有浓墨重彩的民族风情刻划,摄影镜头美得摄人心魄,安妮的扮演者芬兰籍女星安妮克丝汀约索(Anni-Christina Jusso)本身就是拉普人,她唱的拉普人歌谣《乌鸦与庄稼》“eeny-meeny-miny-moe”,简单而原始,非常动人。

 

    执着地拔锁链,三个人的自说自话,安妮的自然淳朴,召唤灵魂的呼唤和鼓声以及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构成了脑海中无法忘却的影片记忆。

 

    (以上影片简介和点评,部分摘编自网友“胡编乱谈”的《倾听大地的召唤 - 简评〈布谷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