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散文 |
就要离别了,我忍不住拥抱了 晏老师,这一拥足足5分钟。我从未如此拥抱过一个男人,连对我的父亲也没有如此去拥抱过。我感受着晏老师无比宽广的胸怀,两个男人的热血在烈日下沸腾着,我们的汗与泪贴着面颊汇成河,无言地流。我们彼此拍着背,说着感恩的话。
晏老师坚持要送我们到大路上去,他非要替我们背摄像包,我想,如果不让他背,他心里一定不踏实,于是就遂了他的愿,我们一起从田野里穿过,从山坡上越过,从小河边经过。
http://www.pubchn.com/blog/pubchn/img.php?op=article&imgid=2091_1160069485.jpg
与晏祖福老师挥别后,我们顺道来到沿河县铅厂小学,见到了在这里任教的晏祖福老师的学生彭旭。彭旭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晏老师对她的恩情,她说:“是晏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在他的资助下,才让我有书可读,才让我后来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现在我的班上有许多学生都想长大了回乡当老师,这些都是晏老师影响的。”
说起晏老师,彭旭眼底的泪花就在在眼眶眶里打转转,彭旭也像晏老师一样的纯朴。
http://www.pubchn.com/blog/pubchn/img.php?op=article&imgid=2091_1160069644.jpg
当我回到铜仁市,又应铜仁学院团委之邀走上讲台,在我给中文系的同学们讲《试论网络诗歌的美学特征》之前,我首先给他们讲《爱情、亲情和公益情》,我说:“铜仁印江山乡有一位好教师,他叫晏祖福,他自建小学,他义务背学生过河,当了27年的“船工”,他还当了32年的“剃头匠”,义务为学生为乡邻理发1万多人次。他是我们印江的骄傲,铜仁的骄傲,贵州的骄傲。”
我捧起晏玲玲同学的作文本朗诵起《我们的学校》,当我读到最后几句时,我竟泪如泉涌,哽咽着说不话来,此时,我才体会到当时课上的那个泪流满面的小姑娘晏灵芝的心情。
http://www.pubchn.com/blog/pubchn/img.php?op=article&imgid=2091_1160069708.jpg
回到北京后,当我给妻背诵起《我们的学校》时,妻也为之落泪。
致晏祖福
是谁最早发现“晏愚公”的呢?我在铜仁团地委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团地委副书记任斌发现了“晏愚公”。任书记当初也曾是一名教师,而且他恰恰又是晏祖福老师孩子的任课老师,由此,他为我们揭开了印江山乡最感人的一幕。
离开铜仁的当天凌晨,我突然从梦中醒来,陡生一叹:怎么就忘了让晏老师给我也理一次发呢?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纪念啊。
我伏在床上写下一首诗《致黔东铜仁印江良师晏祖福》:梵净西麓晏愚公,立根印江不放松。一起寒窑青砖烧,再送儿少南粤中。四世同堂居陋室,六载建校卧破篷。年逾五十母近百,尊学重教待孝敬。
本专题相关链接:
“2006东芝希望工程园丁奖颁奖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梵净山下愚公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