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 挨打后告状还是还击,其实是蛮早以前的文了,源于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挨打,国内的传统教育是:告老师。但在国外,老师会对孩子说:打回去。虽然国外的不一定都对,但恰恰附和懒妈的家情。
其实,笑笑不在幼儿园时,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还是蛮正常的,有一回,有个比他高一个头的小哥哥向他挑衅,先打他的头,他毫不示弱,马上用胳膊格开并还手了,打得比小哥哥还厉害。我刚想制止,小哥哥的妈妈表现比我还好,让我不要管他们。果然,一转身,两个小男孩已经手牵手去玩了。这就是男孩子之间的交往方式——不打不相识。
这情形让懒妈想起孙云晓的《拯救男孩》,书中说,“从2岁时开始,男孩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就都多于女孩。”男性与女性的担负的责任不同,生理结构也不同。男性要捕获食物,保护自我的同时,更多的要进行攻击,因此天生的,不管是游戏还是生活中,他都要时刻警惕着,随时保持攻击的状态。而女性天生要为繁衍后代做准备,从小无意识中学的就是如果保护自已的身体器官不受到伤害,无论游戏还是学习都是为长大以后的生育。基于这些不同,男孩子之间的交往,也会首先基于武力的臣服,先打一架,看对方是否与已匹配,是否有资格成为自已的伙伴、朋友。你看,我们70后那一代,男孩子之间的游戏大多数对抗性的:角力、斗鸡、掰手腕……懒妈的弟弟小时候就是与一大群男孩子在大院子分成两派,时不时的来一场战争,他甚至于为此付出了代价,一只眼睛被弹弓打伤了。
懒妈小学同学二十年重聚首,创建了一个QQ群。男同学们聊得最多的就是:“最怀念小时候的群架。几个男同学大干一场,那个畅快啊!”想说明的是:这群男同学不是班里的“坏坯子”,恰恰相反的是,其中大部分是班长、大队长、学生干部,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优秀学生呢,他们以后也没成为小混混,长大后都考了不错的学校,现在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而这几个男生,他们的友情维系了20年。
很多博友说:现在自我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就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有没有尝试孩子的事孩子解决?男孩子们会在打架中学会规则,互相交往的规则——你跟孩子说:宝贝啊,这个世上比你强的人多了去了,你都打得过吗?他听不进去,但是当他被人家打过一次,他就真的知道,哦,这世上真有一些人,是我碰不得的。或者有些男孩长得小一些,总觉得他是那么弱势,我要保护他,不能让他受到伤害,却养出个伪娘出来。有没有尝试过将火盆捂在被窝里?结果是:要么将被子烧掉了,要么火灭了。男孩子就象一团火,你不让他燃烧,要捂起来,就是上面两个结果。打过架的孩子就象有了充足氧气的火,有足够宽广的包容心,有足够韧度的生命弹性,有足够强大的冒险精神……
懒妈家里两个小男孩儿打架,给他们定的规矩是:不许使用武器,不许掐、挠……等要出血的动作,要打就正大光明的打。就算是在外面打架输了,输人不输阵,大不了咱回家后研究打架技巧……
小的时候,两个人打上一架,也不会有多么严重的伤害,还能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