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医生过招

(2012-05-15 11:08:53)
标签:

医患关系

心术

理解

经历

杂谈

原创

我记录

生活

感悟

健康

分类: 经历

和医生过招

 

家长最担心的是自己孩子生病。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比以往抚养几个孩子还要多得多的代价,因此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

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小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差,容易得病,而且病了便不容易好。这不女儿最近得了感冒,高烧,咳嗽,孩子拒绝打针,吃药却已经轻车熟路很是在行。于是先凭经验,自行到药店买来了对症药物,止咳的,退烧的,一大堆。烧暂时告退,但咳仍在继续,气管也在鸣响,到了晚上尤甚。一声接着一声,一波跟着一波,每咳一下,我们的心跟着纠紧一下,忐忑不安,胡思乱想,孩子会不会气管炎了,是不是肺炎了。晚上10点多,孩子咳得根本就躺不住了,坐起身子拼命地咳,呼吸急促,胸腔在呼啸,像风在刮。痰多,但咳不出来。一摸额头,烫手。附近的诊所白天都去过了,也拿了药,不顶用。况且现在已经很晚了,小诊所都已经关了门,我们当机立断,立即去最近的大型医院。抱着烧得发烫的孩子冲出去。路上我们轮流抱着女儿,看得出觉得到她已经烧得很厉害,很难受,直喊头疼,想睡,烦躁不安,头紧紧地贴在大人的肩膀上,肩膀立刻感到了来自孩子的热度。一路匆匆赶往医院。

医院的门诊无人,只好去急诊求助。急诊的大夫说现在儿科病房有值班的大夫,可以到那儿去。无奈又跑到了儿科病房。

儿科病房楼道两侧已经被患儿和陪床的大人们占满了,让人心里感到特别的压抑。心急火燎的穿过病床的丛林,冲进了医生值班室。医生不再,只有一个小护士在不紧不慢的整理着病历材料。见我们抱着孩子进来,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问:怎么了。妻子说孩子发高烧,咳嗽,到39度了。护士听罢,冲着后面的窗户喊了一声,便过来一个医生模样的女子,她显然觉得我们有点小题大作,孩子感冒发烧的小病完全没必要来他们医院。她用一个手电筒在女儿的手上脚上,照照,从嘴里挤出了几个字:手足口病。声音很小,很轻巧,但于我们不啻于霹雳。怎么可能。她有些不屑:“怎么就不可能,你看楼道里那些,都是。”我们顿时有些傻眼,让她给孩子听听肺,她有些不情愿的听了听,说痰挺深的,得拍个片,可能是肺炎了。我们不愿拍片,一来是孩子已经烧成这样了,再等结果耽误时间,二来症状很明显,凭经验判断也是呼吸道的感染,没必要。便要求她给开药输液,医生显然不高兴了,说,要输液,就得住院,即使是住院,我们这儿也没地方了。我看你们还是去中心医院吧,那儿有临时床位。我们一想,她这是明摆着下逐客令,这儿离中心医院还不算近。便请求她开药,我们自己回去输。她以医院规定不允许带药出去为由予以拒绝。而且语气相当生硬,让人听着不舒服。我们也有些急了,决定走,去别的地方。下了楼,妻子说中心医院就有地方吗,再跑那儿去,孩子会烧坏的。

我们只好到急诊求助,借这里的床位给孩子输液。急诊大夫犹豫了一下,有些为难,但她可能是动了恻隐之心,点头答应了。

我们好象抓住了救命稻草,重新返回儿科大夫那儿。儿科大夫有点吃惊问,不无揶揄的地说你们不是去中心医院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这回我真得有些生气了:“我们离这儿近,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你给开点药吧,我们到急诊去输。但立即遭到她的否定,说如果出了事,谁来负这个责。这不行。我说那你给开些吃的药吧。她不无讥讽的说,你们不是在外面拿过药了吗。我一听就急了,气愤地说:我们要是自己能看病,还要医院干什么呢,要大夫干什么呢?

这句话显然触到她的要害,自知理亏,终于为我开了药。吃了她开得药,孩子的烧很快退下去,也不咳嗽了,安稳地睡着了。但这个医生的形象却在我们的心里打了很大的折扣。

人说医患关系是一对矛盾,很难处。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医患之间缺少应有的理解。作为医生,其天职是救死扶伤,应该从患者的角度,感同身受于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与焦灼,这样便不会只想着如何去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置病人的实际情况于不顾,不予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援手,也不会说出令人心寒的话来,导致家属情绪失控,做出过激的行为。而患者一方也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无端的强加于医生,使其违反医院的规定,给医生执业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解决问题的方法总还是有的,折衷的办法总还是有的,只要我们都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那么何愁不能建立起互相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活着
后一篇:今晨的日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