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西游的秀(十四):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最重要的东西是啥?影响他一生!

分类: 白马江湖 |
文:白马晋一
【一】
人类文明数千年来得以传接,很大程度上,缘于师承授习。下一代人,接过上一代人的衣钵,将技艺和文化,融入自己血脉里,吸收、发酵、反应,衍生并进化出更多有活力的思想。终于有了今日恢弘的世界。文明树顺着岁月的流淌自上而下,呈现出蓬勃的金字塔形。
而在神话时代,因为造神的需要,神往往是无所不能的,越高级的越如是。他们收授的弟子,往往技艺不如师辈,能力递进,呈现为倒金字塔形。处于时间线上游的神仙,拥有着超乎想象的超能力。譬如开天辟地时期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神,自然就法力无边。《封神演义》里,还有一个更老的神,叫鸿钧老祖,三清在他面前,也只剩下磕头的份了。
现实世界和神话或是平行的,但师承授习的模式,却有共通。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游记》里悟空的拜师学艺了。
【二】
孙悟空拜师的初衷,是想着长生不老。
但他的寻师之路,其实有些波折。且看原著描写,“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也就是一直寻师无果。
后行至海边,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遍访多时之后,终于在灵台方寸山遇到一位唱歌的樵夫,樵夫微微一笑,给了一条改变悟空一生走向的路。悟空遇到菩提了。
多年访师未果,偏偏在一座山里,就遇到了颇有缘分的樵夫,还指了一条路。这是纯属偶然还是人为设定,其实很有玄机。我们此处不做展开。
悟空拜于菩提门下,行拜师礼,头嗑得咚咚响。但先前几年,没学什么大本事,“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孙悟空所经历的,可以看做一个特别标准的学习过程。
南赡部洲八九年间,“学人礼,学人话”,这相当于学前班、幼、小学阶段,学习基础的交流能力。灵台山六七年,“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等”,是人基本素质的养成阶段,类似于中学阶段。
尔后情节,大家应该都知道,菩提给孙悟空选专业,后因他天资超然,又开了后门,教了驾驭筋斗云、七十二变等技能。悟空的学习内容,开始往专业化发展,可以看成是高等教育阶段。
当然,菩提肯给开后门,悟空前面的学习阶段,考核一定为合格的。
【三】
孙悟空拜师的艰辛,三师弟沙僧应该是深有体会。
因为他当年轨迹,也大抵雷同。
原著是这样描写。
“老沙原系凡夫,因怕轮回访道。云游海角,浪荡天涯。常得衣钵随身,每炼心神在舍。因此虔诚,得逢仙侣。”
可见,沙僧拜师的初衷,和悟空大抵相似,也想着长生不老。但无奈资质甚低,始终不得其法,经历了诸多波折,云游海角,浪荡天涯。因其一向虔诚,后方才有了师缘,学成之后,封为卷帘大将。
只是他的师父究竟何人,至今莫衷一是。
相较于大师兄、三师弟,猪八戒的学艺就颇有点无厘头了。
且看原著描写。“(八戒)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功圆形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也就是说,八戒这家伙,本性慵懒的,这样的人,本属于后进生,和仙道无缘。但似乎天上掉下了馅饼,砸到头上了,一个神秘大神(东华帝君)送给了他一套“修仙优化训练题册”,八戒依着上面的“解题思路”,昼夜无时辍地做题,终于功圆形满,在天庭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四】
师道的内核思想,终究要把技艺传承下去。
故在原著八十八回,出现了有趣的一幕。
当时取经人行至玉华州,州郡郡守有三个公子,对于孙悟空师兄弟三人的技艺颇为崇拜,遂有了拜师的念头。
老郡守一听,哈哈一笑,捧着一大箱子钞票,敲开了取经人的房门,神秘兮兮道,事成之后,“必以倾城之资奉谢。”
父亲为了孩子学业,登门送礼。
悟空闻得郡守言状,却有些生气了,正色道,“你令郎既有从善之心,切不可说起分毫之利,但只以情相处,足为爱也。”
悟空意思是很明白,我若要开这培训班,并非为钱缘故,纯粹是缘分到了。此处,又可见悟空可爱率真的一面了。这和后来灵山殿上,如来为了经书能多得几个“版权费”,竟暗示阿傩等收受下线门徒的礼金,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
古时拜师是有规矩的。接下来,便是行师礼了,流程其实颇为繁多。
原著如是描述,“即备香汤,请师沐浴”,尔后,“对行者、八戒、沙僧当面叩头”,再后,“亲抬香案,沐手焚香,朝天礼拜,拜毕请师传法。”
但这还不够。
因为唐僧还坐在堂上了,他可是孙悟空三人名义上的师父。
悟空转身对唐僧行礼道:“告尊师,恕弟子之罪。自当年在两界山蒙师父大德救脱弟子,秉教沙门,一向西来,虽不曾重报师恩,却也曾渡水登山,竭尽心力。今来佛国之乡,幸遇贤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学武艺。彼既为我等之徒弟,即为我师之徒孙也。谨禀过我师,庶好传授。”
三藏闻言,大喜,忙说好好,眼里泛着泪光。
八戒、沙僧见悟空带头行礼,也那转身磕头,齐声喊到,望师父高坐法位。
唐僧笑得合不拢嘴。
孙悟空对于师徒间的礼节,是颇为重视且真诚对待的,并传教给了徒弟。当然,这得归功于当年在灵台山菩提祖师处,那六七年间的学礼过程。
可见,一个好的老师,他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
亲爱的朋友,你可曾遇到过影响一生的老师呢?
独特视角趣味解读西游、三国、水浒等名著题材,可搜索微信公众号“白马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