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新闻业务系列讲座之二:企业新闻工作者如何挖掘新闻?
(2014-07-02 11:03:41)
企业的新闻在哪里
周志懿
(据2013年8月1日中铝系统通讯员培训会议录音整理)
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主题是:企业新闻工作者去哪里找新闻,或者说企业的新闻在哪里?
为什么要讲这个主题?是因为很多通讯员朋友跟我交流时都表达了这个困惑,自己一人身兼多职,又不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一是时间紧任务多,本来就很忙;二是真感觉不到企业天天会有新闻。
所以今天想重点跟大家探讨一下,企业的新闻工作者去哪里找新闻,以及应该怎么找新闻。
7月31日的《中国铝业报》四版头条的标题是《青山处处叫画眉》,写的是云铜集团玉溪矿业员工李兴繁养画眉的故事,不仅读来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学到很多养画眉的知识,叫人眼前一亮。
这篇文章告诉我两个道理,一是新闻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二是新闻其实真的无处不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新闻稿,首先得有新闻线索这个“米”。解决了“米”的问题,才能思考做什么饭,怎么做饭,是喝粥还是烙饼,这个“米”就是指新闻源。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我简单做了些思考,认为企业新闻工作者大致可以从以下这些点上找到新闻源:
一、 我们可以在突发事件中找新闻
最具有新闻“标识”的信源其实就是突发事件。当然突发事件由于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新闻性也最容易被我们发现。举最近的例子,7月中旬甘肃发生地震,西北铝第一时间组织了突击队进入灾区抗震救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能充分体现中铝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行动力。从这个突发事件中,凡甘肃地震波及的企业的通讯员朋友这时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自己的企业是否受灾?灾情发生后企业做了哪些应急反应?有没有捐款捐物等等。
可见由地震这一突发事件,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新闻源,可以从很多角度思考与介入。再如本次广西分公司因微小地震导致的事故,广西分公司写了一篇大稿,详细地介绍了该公司如何在事故面前坚守岗位,采取多项措施抗震救灾的,虽然稿件没有在中铝报上发表,但这一意识值得表扬。
突发事件不限于天灾,企业人多事多,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突发情况。企业新闻工作者要培养敏锐的信息嗅觉,从突发事件中找到新闻。
二、 我们可以在会议活动中找新闻
这应该是我们各位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也是最便利最省事的一种方式。无论会议还是活动,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加上出席领导的规格,活动议程的创意度及本身的花絮,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源,但会议或活动新闻的重点并不在于是不是报了新闻,而是在于是不是能报好新闻,能把会议或活动新闻报道好也是需要水平的。
不专业的人遇到活动或会议,简单一个短消息了事,肯钻研动脑筋的人却会认真参与会议全程,聆听领导讲话,研究会议材料,钻进去发现更大的更有含金量的新闻,所以从会议或活动中发现新闻也是一门技术活,这些新闻在哪里?在领导的报告里,在嘉宾的发言里,在活动的议程里,在活动的创意里,在会议的花絮里,我想重复一下我举过的一个例子。还是2002年我在湖南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的那次报道。
我就因为听了会议的全程,当时的省委书记杨正午并没有按到会议发下来的讲话稿念,还是全程脱稿讲。讲到乡镇企业的地位时,说:要把乡镇企业的地位提高,与外资企业一样的待遇;要对外资企业亲近,让人家宾至如归“于是想出了这样的新闻稿,标题是”省委书记的乡镇企业观:要把老乡当老外”
三、我们可以在时间节点里找新闻
什么意思呢?在新闻媒体里,有“一年唱好四季歌”的说法,有经验的记者会在自己的桌上专门打出一张一年365天所有节日、纪念日、假日的表格,光凭这个表格就能写出很多好的新闻,比如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各企业有没有拥军的活动,或者为退伍军人安排的活动,其中与我们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比如三八妇女节,妇女同志半边天,我们企业女员工不少,一年就这么一个节日,当然可以围绕这个节日采访节日举行的活动,采访评出的三八红旗手,采访那些在基层岗位默默无闻的优秀的女员工们,再比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所以有个及时性与快速反应的问题,除了这些普遍性的节日外,还有我们企业自己的节日,如十年庆。东轻今年是六十年庆,但感觉东轻在宣传报道这一块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由头,宣传造势上是跟得不够的。
利用节点采访新闻,一个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跳出节庆本身抓新闻,与我们有些人报道会议一样,对节庆的关注不要只关注节庆活动的本身,更多要关注节庆的历史与背后的故事,要将眼光穿透节庆看到更深处的故事。
四、我们可以在比较里找新闻
大家看的报纸多了,会发现,很多大的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个季度都会有物价上涨指数的报道。说近点,今年中铝公司再入世界500强,就有比去年提前多少名次的信息,因此,企业的新闻工作者要对数据敏感,每一个季度的营收与利润情况,每一年度的高学历、高职称所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每个季度安全事故的下降率,残次产品的下降率,这些数据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是每个分厂、车间甚至班组的,有了比较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容易发现新闻,上期讲过“精神贫乏”问题,如果我们企业的新闻工作者平时善于积累,精神就是富有的,精神一旦富有,新闻会无处不在,而且越干越带劲。除了比较数据,还可以比较管理模式,比较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比较文化氛围,比较思想动态等等。
五、我们可以在人脉里去找新闻
一个企业新闻工作者,无论你身兼多少职务,无论你有多忙,作为一个现代人,你都应该建立起自己广泛的信息渠道,才能做到过去说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中国铝业报社的张潇潇同志,采写“活色生香中铝人”的文章,挖出的典型从未间断,基层的材料层出不穷,采访的案例一个比一个有看头,凭什么?她也没有三头六臂,因为她虽然身在北京办公室,但她的心已经放眼公司全系统。
作为新闻工作者,脚到不了的地方要眼到,眼到不了的地方要耳到,耳到不了的地方要心到。张潇潇同志没法一一到现场去采访,但都是在办公室的茶水间通过电话采访的方式与一个个采访对象聊天,纪录下他们的故事,而后形成文字,而且每期稿件都是上午采访,下午见报。可谓效率奇高。
她做这些源于她通过报社的工作,交了很多的基层朋友,除了群里有些通讯员能为她提供信息外。她个人的通讯员QQ群里的人数不下500人,有些根本就不是企业党群部门的同志,而是基层车间的班组长,矿井的安全员等等,所以我们要想有新闻,就一定要积累起广泛的人脉,用我们的心与基层的同志交朋友。只要你能写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形成风格,你放心,新闻的信源会源源不断。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积累人脉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甚至也不需要花你太多的时间,只需要两个字——“用心”。
六、我们可以在员工的生活里找新闻
企业是个小社会,关于企业的新闻报道并不需局限于生产经营这一方面,我们的员工并不是机器,或者并不只是与机器打交道,他们在很多方面一样会为我们企业的品牌增添魅力。
山东企业的“快乐大妈”,山西企业的剪纸一绝,东轻公司的有名彖刻,甚至宁发集团的我们的巴扬王子姚艺凡,无一不给我们生动传神的形象。多传播这样的新闻,实质就是进一步挖掘我们的企业文化,既向社会展现我们中铝系统的生动,也让企业内部员工增加归属感与自豪感。
所以希望企业的新闻工作者不要只将眼光局限于生产一线,更要深入到生活里去,让我们的报道活起来,让我们的形象活起来。
七、我们可以通过策划去找新闻
最近我经常收到基层一线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员工的来信,他们很真诚地向我表达了许多烦恼与困惑,感动的同时,作为一家报纸的总编辑,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报纸能做什么?于是我与马雁飞商量,我们可以在中国铝业报的三版组织一场辩论,围绕“基层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一主题,与某企业合作,就在该企业的有代表性的车间,让每个年轻的员工说话,设立正方与反方,充分发表观点,然后编辑进行点评,将双方的观点引导到正确的导向上来。
这样的尝试不应该仅是《中国铝业报》的专利,群里的各位企业内刊的主编们,你们也应该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在各内刊上进行这样的策划,把员工的思想动态搬上报纸,真正起到不回避问题进而引导问题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家也可围绕市场化改革,运营转型甚至节能降耗、消除浪费等方面,主动约稿,将不同的观点约上来进行梳理,这样新闻稿件不是也上来了吗?
我综合思考了一下,以上七点应该是我们发现新闻的方向。原来写了十多点,现在将有些点综合进这七点里了,基本有所覆盖。
但是企业的新闻工作者要想从这七个方面挖到新闻,我感觉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新闻的形式。
为什么会出现有些同志发现不了新闻,觉得没什么新闻,是因为他们把新闻的形式局限在消息或通讯上,局限在动态新闻上。在我看来,对中铝系统的各位通讯员而言,一切能搬到报纸上发表的都是“新闻”,都是有价值的。典型人物,优秀事迹,思想动态,特长爱好,无所不包。在体载上,员工来信、思想汇报、心得体会均可见报。取舍的标准就是,有无普遍性意义,有无明显的代表性,能不能唤起最广泛的思考,或者让绝大多数人心中一震,眼前一亮。
其次企业新闻工作者有要基本的使命感,要能站在企业甚至行业的高度看问题。
如果我们仅把新闻宣传当作可有可无的工作,这项工作肯定是干不好的,新闻工作者对企业与基层员工应该饱含感情。最好是能站在企业一把手的立场与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主动去发现,或者新闻出现时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与重视。
其三,要想找到新闻,根本出路还是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有些人会把这个“三贴近”当套话,当空话。只有真正用心的人才会真正理解“三贴近”所含有的巨大能力。理解得好关实践之,必将为企业新闻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创造能量。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谢谢大家关注。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