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内控与风险 |
一、管控的五个层次
按照集团管控成熟度,管控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管住层次,主要是授权体系、审批权限表、制度与流程、运营管控节点等;第二层次为制度深化层次,主要是母公司的制度输出、母子公司集分权模式、集分权界面;第三层次为集团利润层次,主要为集团内部交易体系、协同效应、集团资源配置体系;第四层次为集团扩张层次,主要为制度与模式复制,紧绷型集团运作,木子孙各层次定位、集团法务与资本运作体系;第五层次为管控竞争力层次,主要为集团集团运作模式、新型运作、集团平台与能力建设。
二、管控战略
这里的集团管控战略是有关于管控的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架构,即集团要采用怎么样的组织架构,是母子、总部-事业部-子公司、还是矩阵式,组织架构的选择、组织层次的选择、两层级、三层级、四层级,各层定位。
二是集团运作模式,即集团内的价值产生与集成模式。
三是内部交易体系,即集团内部板块与板块之间,集团的板块与外部之间,构筑的内部交易体系及核算体系。
四是管控导向选择与管控方法论选择,即从促能力、打群架、控风险、强业务、突增长这五种管控导向中选择出一种。
五是管控体系结构选择,第一类是单纯的管控模式,第二类是“管控模式+分权界面”,第三类是“管控导向+管控模式+子体系+机制+动态优化”从这三类中选择出一类。
六是实施路径选择,即从由上而下管控、由下而上管控、分块管控、混合管控选择出一种。
三、管控模式的应用
企业集团选择什么样的集分权管控模式,取决于企业集团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自身资源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正确判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业务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业务发展战略、业务布局、资源关联度、集团总部的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等等因素来综合分析。
有效落实管控模式的关键点就是建立一个管控模式的支撑体系。在既定的管理控制模式下,集团总部要实现有效的管理控制,必须依赖于一个有效的管控体系来支撑。这个体系,包含众多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因素组成的有机体系。
围绕着放大集团优势,克服集团运作劣势,留出一定发展余量,容忍管控黑洞存在的原则,在推动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之下,当阻力大于等于推动力,体系不能进化,当推动力大于阻力,甚至还有一些利好因素出现,那么管控体系就会出现升级。
四、广谱管控模型的窄谱花
广谱管控模型在面对实业型企业时,要进行个性化应用设计,要把这个广谱模型进行窄谱化调整,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2.0版本设计,下图是实业控股型集团个性化管控模型。
实业控股型集团管控模式的设计原则为多元化投资、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管控、资本化运作、板块化整合、一体化协同。而广谱模型中的权利结构模式在此时变成了控制模式—财务型、战略设计型、战略控制型、运营型。同时,管控总部的核心职能调整为,平台整合、重大支撑、价值创造、非实体经营。
同样,下图是这个广谱模型个性化为金融类资产管理类集团时的2.0版管控模式。
请注意其中广谱模型中的权利结构模式变成了此时的服务模式,具体有四个导向:制度资本型、平台支撑型、知识技能型、要素配置型。
管控设计原则变为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资源流动化、运作金融化、评估价值化、要素多维化。总部核心职能变为环境打造、创新氛围营造、制度创新、规则创新。宏观管理模式的导向变为环境打造、平台塑造、变革推进三种。“顶层设计+基层首创”的管控模型主张在此时变为“环境打造+价值挖掘”。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母公司为了获取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往往会使得集团出现人际斗争。有效地解决方法,一是对于先有子后有母的情况,在组建的时候,必须下较大的决心,进行较痛苦的决策,从人事和权利上面进行一步到位的变革,冒着较大的风险,要把权利一次理顺,否则后续机会较小;二是牢牢的抓住使企业、子公司迅速发生营销、收入、竞争力等方面的实际改善这一根本线索,说服大部分人跟着集团走,把发展、改善摆出来;三是母公司不要急于对子公司的反抗行为进行针尖对麦芒式的革命,而要把握住对子公司的业务进行重大支持与帮助,以诚心换管控。
五、广谱管控模型的进化
华彩咨询在多年前中国集团公司管控成熟度排行榜中,就指出任何企业的集团管控是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至少可以分为不同的五个成熟度阶段。
华彩基于管控模式放大集团运作优势、克服集团运作劣势、留出一定发展余量、容忍管控黑洞存在等方面的考虑,从管控进化的推动力、管控进化的阻力等两大维度,构建了如下图的集团管控体系进化模型。
对具体集团运作模式的进化需要从两大方面进行有效把控,从而尽可能的强化管控进化的推动力、较少管控进化的阻力:
一是管控设计中的控制因素设计。管控在实际操作中是偏保守的、厌倦风险和复杂性的,在设计的时候,保留了从母公司本级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各种思考,即母公司出资权力最大化;母公司通过治理的能动性预埋,使得自身权利最大化,做好积极股东,在子公司中搭建进取型董事会,通过各种手法对子公司运营过程进行或隐或现的干预;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尽可能干预(在法理制约下,子公司民主化,集团运作的效率保障的前提之下,子公司内控体系的可靠性)使整个集团的运作最终保障母公司利益最大化;考虑到各种失控和黑洞的存在,形成很多控制预案;向子公司输出各种制约,比如思想、战略、商业模式、权力、制度等等;通过外部控制力,使得集团整体运作走向预想地带或纠偏。
二是管控实施过程中的动态优化。在管控体系实施中,随着情景化调整,既博弈又合作,一面被破坏,一面在重构。母公司的管理瓶颈,在管控体系中抓大放小的再选择导致的管控深度上移和宽度拓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信任授权、盲区授权、特殊授权、专项授权、临时授权;母公司把若干权力转化为制度安排,若干制度化权力转化为内控与文化等动态管控操作;子公司获得的事实权力、母公司放弃管控事项、母公司博弈中失去权力与公信力事项的放弃、子公司先行先试权力、子公司盲区闯关实践获得的权力;子公司经营拓展带来的新的自主权力,子公司高效决策所需的匹配权力;母公司平台化服务和文化创新带来的激励与行为校正;对商业民主化、创新的价值、子公司试错化发展等问题与实践的容忍或鼓励;通过信息交流方式,底层和市场真相被高层知晓的程度,母子公司信息交流的方式对管控的抗拒,对母公司权力的消解;决策方式、学习方式、个体权力获得方式、个体贡献评价方式、绩效评价方式、审计与稽核方式对管控的消解。
所有的管控再设计都是从母公司利益最大化考量的,是倾向于把所有对管控体系的一致性进行破坏的因素进行约束的,但实际过程中是个博弈、妥协、消解的过程。
任何一个管控模式在完成进化、升级后,都可以通过如下图所示的模型来评价集团管控的成熟度,进而为后续的持续完善、优化、升级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