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黄金法则

标签:
白万纲财经集团战略 |
分类: 集团战略 |
根据以上影响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控的权变因素分析,以及长期的实践总结,我们认为集团化公司有四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统管型
监控型
粗放型
混合型
通常而言,不同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在人力资源管控职能定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母公司人力资源职能定位有三种类型:
政策中心
管理中心
服务中心
具体到不同集团化公司采取哪种职能定位和管控模式,需从集团的管控模式、人力资源体系完善程度、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素质三个维度综合评价,从而确定集团对下属公司的人力资源职能定位和管理模式。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不同人力资源职能定位下的核心职能。在现实中,随着集团业务的多元化、管理团队的成熟等,一般会经历由集权式管理到适度分权的过程,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集权式管理或分权式管理,大量的是处于中间状态的适中式管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适中式管理是指集团总部掌握必要的控制权,给下属公司一定的权限,既保证总部对下属公司的控制权,又能有效激发下属公司工作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这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可以用“一个规范、两种职能、三项输出”来概括。一个规范是指规范人力资源管控各项流程;两条职能是指总部的服务和监控职能;三项输出是指制度、人才和文化的输出。
科学规范人力资源管控各项流程
加强对子公司的服务和监控
输出制度、人才和文化
案例
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与职能定位
一家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下属四大产业集团A、B、C、D,还有若干参/控股新兴产业公司,四大核心产业下设若干子公司。集团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下属A、B、C三大产业实行战略型管控模式,对控股(参股)企业实行财务型管控模式,由于D产业是将来集团发展的方向性产业,因此集团总部对D产业实行操作型管控模式,次集团对下属公司实行操作型管控模式。集团公司以核心产业B起家,通过多种资本运作手段迅速形成另三大产业集团和若干新兴产业公司,属于典型的多元化集团公司。由于集团的快速膨胀,人力资源管控水平滞后于业务的发展,而且人力资源管控水平层次不齐。
人力资源管控现状是:三级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组织结构建立时间不长,绝大多数工作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部分产业集团/三级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水平偏低;人力资源体系和制度流程缺乏有效贯彻执行,因而差异性有余而规范性、系统化不足;三级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分工不明,造成工作上的混乱;核心骨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成为支撑集团公司取得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明确三级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的职能定位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该集团通过对影响人力资源管控职能定位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选择的三大权变因素进行分析后,制定了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方案,具体如下:
1、管控模式选择:为有效实现集团的人才战略,集团总部将A、B、C三大核心行业板块定位为以操作指导型为主,逐步向政策指导型过渡;将D产业定位为以全面管理型为主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其它行业板块定位为松散管理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2、职能定位:集团总部在有效整合集团范围内人力资源、完善自身流程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逐步由以政策中心为主的功能定位,强化服务功能,最后过渡到顾问服务中心功能;集团总部对非核心产业控股公司或人力资源管控成熟的控股公司人力资源管控定位为顾问服务中心
3、二级产业集团对下属三级公司定位为以操作管理中心为主,逐步向政策监控中心过渡;鉴于C产业集团下属三级公司人力资源管控基础好,产业发展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可率先尝试定位为政策监控中心。
为便于企业的实践操作,在确定集团化公司的人力资源职能定位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后,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力资源体系的招聘、考核、培训、薪酬等不同模块,设计不同职能定位下各层级人力资源管控要素和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