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中生有,浙商商帮造市经济

(2014-12-14 11:20:32)
标签:

白万纲

财经

产融结合

集团管控

分类: 集团战略

无中生有,浙商商帮造市经济(此处揭示浙商全国乃至全球商帮聚集下的造市)
十多年前,浙商就开始走出浙江,在省外创业并兴办市场;十多年后的今天,浙商造市风起云涌,已蔚为壮观。
 “走出浙江,发展浙江,壮大自己”,这已成为浙商的一个行动坐标。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都市到乌鲁木齐、拉萨、呼和浩特、哈尔滨等边远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商人和投资者。在全国,有400万浙江人常驻在外,有1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
商品专业市场,是浙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造出来的新型流通业态。浙江人从培育市场起步,促进专业市场、特色产业和中小城镇联动发展,市场越做越大,产业越做越强,城镇越来越繁荣,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专业市场在竞争中显示出其勃勃生机和强大优势,涌现出如义乌小商品城、绍兴经纺城、永康科技五金城等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使浙江成了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
办市场,浙商有先发优势,有丰富的经验储备,有优秀的人才储备,有全世界都要仰望的市场标兵,浙商裹挟着这么多的优势到省外办市场,是扬自己所长,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也最容易成功。随着浙江市场的发展壮大,“浙商市场”在各地“分枝发芽”,一批又一批的浙商被“输出”到全国各地。如今,从通衢大邑到穷乡僻壤,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一句“商谚”,但这句话也许倒过来说更为准确——“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有的地方甚至到了“无浙不成市”的程度。据统计,当前,浙商在省外投资规模在50亩以上的市场就已经突破500家。很多浙商都在省外造市中壮大了自己,既布道了浙商的精神,也擦亮了浙商的金字招牌,为浙江增了光,添了彩。
  我们发现,很多“造市”浙商都成了当地政府的座上宾,有的还成了当地的荣誉市民、政协委员。他们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因可总结为两点。一是浙商造市的良好口碑。浙商在外创业和兴办市场,虽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既把浙江的资金、产品、经营户引到了投资所在地,也把浙江人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带到了当地,而且在外的浙江人就是非常珍惜“浙商”的美誉度,办事踏实,工作勤勉,与人为善,浙商办市场的成功率相当高。浙商造市就是造福他们的家乡,当然是欢迎有加了。二是浙商造市顺应了各地城市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需求。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很多一二线城市都提出了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商贸服务业当作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城市旧有的专业市场需要改造提升,新的增长点需要培植,都非常需要资本雄厚的浙商介入,而且浙商造市发展到了现阶段,已不单纯地只造专业市场,而是用资本运作商业地产,更乐于把市场打造成集市场贸易、物流中心、大型综合商场、商务酒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商务中心,这一点非常契合这些城市培植新增长点的需求,也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相吻合,所以双方往往会一拍即合。
   浙商开办的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认清形势,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商品、资金、人员流动还将不断扩大,我国将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加入国际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促进国外产品进入市场,优化商品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提升市场的经营层次;也有利于浙江商人拓展出口业务或到国外分设市场。我们的浙商一定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变被动为主动,在与狼共舞中提升自己,在与外资企业的博弈中赢得先机。
  二是改造提升,创新发展。几十年前,浙江商人凭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打出了一片天地,现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的浙商市场更加要有凤凰涅-的勇气,改造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创新发展。要整合市场资源、优化市场结构布局,改造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改进交易方式,提升市场流通业态,提高市场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市场综合实力和对外拓展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市场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三是加强合作,互促共进。只有团结才会有力量,这对于背井离乡、孤身奋战的浙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不少浙商省外投资权益受损的案例以及国际上反倾销的案例都告诉我们,依靠单个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联合的力量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省对外市场联合会是省外浙商市场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它的成立为省外浙商之间开展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浙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浙商品牌,共同维护浙商利益,更好地树立浙商市场形象。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省外浙商市场都能够加入到联合会的队伍中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浙江市场“走出去”,是浙江经济以及专业市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浙江是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省份,资源蕴藏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位。早在2001年,浙江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纷纷实施自己的扩张战略,其中也包括浙江专业市场。浙江市场经过20多年的井喷式发展,市场容量已经基本饱和,省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很多浙商把目光瞄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从表面上,浙商是背着钱袋到省外办市场,既是“浙江字号”资本的外流,又是为他人作嫁衣,给浙江这个“市场大省”培植竞争对手。其实,浙商省外造市是浙商富裕资本与省外优质优价地产资源的最佳结合,是人才优势与低廉劳动力的结合,从中能够创造出最佳的效益来。
 
 同样的5000万元,在浙江只能买到10亩的土地;在省外却能拥有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走出浙江办市场,对浙商自己来说,更容易做大做强。对浙江来说,也是一件十足利好的事。
  浙商背着资本到省外办市场,并不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有去无回。他们在省外攻城掠地、枝繁叶茂,却把根扎在了浙江故土中。义乌商人在山东办了三家超大型的专业市场,被山东省连续几年评为“投资山东最佳企业”,自己也被选为威海市的政协委员,名利双收。他在省外开拓市场的理念就是“浙江根据地,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
  浙商在省外新建了市场,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到浙江来招商,当地散落的浙江经营户也纷纷近悦远来,温州村、义乌村由此诞生出来,据统计,在东北、西北、华北这“三北”地区的各类市场中,浙江的个体户竟占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浙商造市,相当于是为走出去的浙江小商人搭建了一个做大做强的孵化器。
  台州商人叶吕顺今年开始在安徽蚌埠建设一个“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蚌埠分市场”,市场经营户将以经营浙江产的日用品、塑料制品、五金制品为主,开业后还将与浙江年营业额超百亿元的市场进行连锁、联盟,集中采购、联合配送。叶品顺的市场只是浙商在省外造市的一个缩影。在省外的“浙造”市场,与浙江市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互流、产品互动、理念互通、人才互惠……省内省外市场互相辉映,共同致力于拓展国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
  浙商在省外造市,其实就是给“浙江制造”、浙江名特优产品营造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就是浙江市场在全国乃至全球开设连锁分店,这样更有益于实现浙江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资源在全国的优化配置、合理流动。浙商造市,归根结蒂就是造福桑梓,招牌是浙江的,名声是浙江的,利益是全国的、也是浙江的。

  浙江是资源小省,却成了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浙江是专业市场的开山鼻祖,从当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到“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市场”,浙江的市场经济理念突破区域限制,正在不断推广、整合、提升。在省内专业市场饱和后,“浙商军团”带着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本,纷纷跨出省门办市场。
  据浙江省市场协会的一份不完全统计,浙商省外办市场规模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已达500多家,小规模的市场已无法统计,办市场已成了浙商外出投资的重要赢利项目。
  时至今日,这批在外创办市场的浙商过得怎么样?他们眼中“浙商造市”的后劲还有多强?他们将来又有何打算……一些在省外办市场的浙商,他们对省外创办市场的心得体会,也许能帮助人们解开上述谜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