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造概念群的能量从何而来

(2012-08-21 07:29:55)
标签:

白万纲

财经

华彩咨询

集团管控

集团人力资源

集团战略

分类: 集团战略

该企业家越来越觉得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屡次提出来的新的概念,体系,理论,框架,下属要动脑筋动很长长时间才能接受呢?为什么下属不能正常地一次性地就接纳呢?
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企业家不能用正常的,已经被社会公众定义了的一些概念呢?非要为什么自己开发自己的一些概念呢?
这就起始自对管理的一个很深层的认知了。
首先我们必须说,为什么企业家必须要自己生造一个又一个定义,这个问题其实很深奥,很有价值,但却经常被我们忽略了。
世界上的很多概念,事实上都是具有灵活理解、多方位理解特征。我们在理解某些概念的时候,事实上就发现左也可,右也可,前也可,后也可,理解一个系统很吃力。
既然理解一个概念很吃力,理解一个由浩如烟海般的多个概念搭成的巴比伦塔式的体系就更加吃力了,所以一个企业就发现,我们深入理解一个体系要花很大的工夫,为了达成共识要花巨大的代价,但管理的过程一定伴随着艰难而频繁的沟通的过程,怎么办?
如果按照社会公共定义来走,大家要建立几乎一致的概念体系,建立大量的大体一致的公理,效应,提法,才能把这么大的概念盘活,组织,生动化,赋予其解释力,并慢慢在群众中达成一致,这个过程是可以管理的,但这是一个代价大,速度慢,要花巨大的代价的过程。
急切的我们希望社会能够帮我们完成这个过程,我们设立管理专业,设立MBA,设立了太多的培训课程体系,希望能够达成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体系,但还是发现整个社会如此浩大的工程,各种努力,界定,还是解决不了知识体系从事物的原生态,到初步被界定,到概念被物理切割,细化,异化,再慢慢进入我们脑海转化,发酵,乳化,生物化,成为我们掌握了的概念,活化了的知识点,我们将之集成化,应用化,形成与实物对象螯合,并最终形成深度嫁接的全过程,这种间磕磕碰碰太多,尤其是最后一公里很难打通,面对太多的行业,企业特性,人性深处的问题,运营深处的排山倒海般的know-how,我们被隔绝在世界的另一边。
慢慢的我们失去勇气了,我们变得不知道把所有人大脑里面的东西就行一致化取向,取得矢量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其中有多少的奥秘。我们不再有耐心。
但很多焦躁的企业家发现是如果按照我企业家自己的套路来走,生造巨多的生词,概念,来定义,就能做到:
1. 生动的界定某种正常描述无法讲清,难以讲清的问题。
2. 偏激的放大某个对象的某个局部特性。
3. 突出的描述某个细微效应。
4. 扭曲的表达某个容易被忽略的特征。
5. 夸张的表达某个平常的要素。
6. 大幅度的纠正某个被误会的事项。
7. 捏造,臆造某种解释。
8. 编造某种佐证观点的雄辩论点
9. 异化某种理论
10. 嫁接某些不相干说法,使之产生戏谑,讽刺,或雄辩,不证自明等语境。从而产生说服力。
以上种种做法,可以产生巨大的解释力,说服力,定义能力来解决问题,也会产生巨大的悖论制造能力,模糊地带,混淆区域,偷换概念,以及缪论合理化能力。
以上种种效应,既用不着豁出巨大力量来制造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也用不着委曲求全的去用公共定义说明公共认知问题,反而可以使所有的资源围绕着企业家来转,企业家在所有的问题与提法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生动而博大的撮合机制,匹配体系和组合架构。
这样一来,达成共识,培养做法,形成和固化特征性行为,可能就相对简单一点,如何利用社会存量知识和生造概念,如何解决公认问题和个人定义问题,如何打通既有认识和个人认识,其操作空间就非常大了。
那么这样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深入的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