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团管控操作指引讲解
(2011-10-27 07:42:04)
标签:
白万纲华彩咨询财经集团管控集团战略 |
分类: 集团管控 |
集团管控五步法,比我们之前的三构面法还更牛,三构面法我们是具体的管控怎么搞,我们现在给任何企业,把整个管控体系搞出来,给他搞了一个大流程,如果说我们过去,就具体到管控怎么搞,搞了个治理、控制、宏观管理三个构面的话,现在我们从一个企业,要么搞管控,从下决心开始,一直到把管控搞出来,而且把管控运营起来,产生效率,搞了个全流程,全产业链。
第一步,为什么管控
1,管控是为了发挥优势,去除劣势
第一步就是集团经常里面要争论,要说服为什么管,不管行不行,我们就是提出来,只有集团管控才能实现集团战略,而只有集团战略才能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所以第一步是为什么管控,就是为了实现集团战略.
我们认为集团有四个优势,结构设计优势,战略统筹优势,产业组合优势和协同效应优势,这四个优势其实都服从一个东西,只有整体设计集团战略,这四个优势才能发展出来。反过来集团有两个劣势,集团多重资损耗,多法人冲突,反之,这些劣势也只有用集团战略的手法才能规避,强行绕过去。
2,集团企业的管控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
所以集团不仅需要管控,还需要三个维度的管控。
第一,体系性管控,管控必须是集团总抓,体系性建设,体系性推进,不能是局部管控,局部管控效益不好,综合性较差,噪音较大,阻碍较大,所以体系性管控。
第二,分层管控,母公司管子集团,子集团管孙公司,以及母公司通过子集团管孙公司,都必须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母公司管子集团,子集团在管孙公司的时候,管控的手法要和母公司差异,要和母公司保持一致,要不然的话,两个层次的管控之间会出现效率损耗,乃至于完全两个系统,系统不对接,所以分层管控很重要。
第三,分条线管控,为了把管控进行深入,我们提倡强势总部,而强势总部,我们进一步提倡,在强势总部里面,必须要有分板块的专业化建设,板块必须专业化,人力资源专业化、财务专业化,而这些专业化,足以支撑集团的强势以后,如果集团的职能部门专业化,一定意味着它比子公司、孙公司的专业化要强很多倍,才能支撑强势管控,而强很多倍,如果不管下来就浪费了,所以我们还强调分条线管控,不仅分层管控,而且分条线管控,因为你总部不是专业能力比子公司强很多倍,那你就条线管控下来,所以为什么管局部,不言而喻了。
3,集团管控使得企业产生产品利润以外的公司利润,集团利润
进一步说,只有集团化战略,集团化运作,才能产生多层次利润,产品利润谁都能产生,但是你能产生公司利润吗?
很多公司是产生不了公司利润的,一个公司做产品,不仅要获得产品,而且要获得战略性和霸权资产,比如说优质客户,苹果公司拥有全世界最优质的客户,这种霸权资产。还有资源获取,本来运营商做了这么多设备、网络,社会上那么多软件师写软件,而苹果公司用这个产品把这个资源为我所用,相当于他的资源了,运营商收的话费里面他可以分成,这个太了不起了,资源获取,还有行业控制力,还有产业链卡位,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公司利润。过去我们过于强调财务利润,我们也跟搞财务的人同呼吸共命运,现在我们作为战略家,要上升出来,财务利润我们认为只是现实利润,可见利润,被表现出来的利润,而财务利润是公司利润产生出来的,没有公司利润,就没法稀释出财务利润。社会上有些特例,比如贸易公司,它几乎没有公司利润,但是它直接可以产生财务利润,但是真正的贸易公司做长做远做强,他必须回过头垄断、积累公司利润,才能稀释出财务利润,所以过去我们对利润的看法,只认为是具体表现出元角分才是利润,现在我们认为积累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可变现,它就是一种利润,而且它是可以被衡量,可以被积累,可以被管理的。
另外,一个真正厉害的集团,它应该挣集团利润,而不仅仅是公司利润,它把握机遇,驾驭影响力,发挥写效应,进行优秀的产业组合,适时适地地进行宏观调控,然后发挥远见,获取了集团战略,集团利润。在集团利润里面,每个板块现实的财务贡献是最小的,我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真正一个集团挣到钱,不管挣了多少亿元,其实本质上都是由前几块混合构成的,而且我们公司认为,一个集团存在,如果只获取财务红利,就是板块贡献,它是可耻的,当然一个公司越成熟,越在成熟国家,前面几块红利也越小,但是我们提出中国式发展,我们认为一个在中国的中国企业,必须努力去获取这些红利,反过来说,由于全球的目前的不确定性,我们发现,很多国际公司也开始着重那些红利的发现,这不是一个孤利,是一个重利,大家都在这么运作。
第二步,凭什么管控
从合法合规出发,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而重要的思考------企业活着不是为了手法,企业运行必须守法,但是活着本身不是为了守法,如果一个企业活着本身就是为了守法的话,那这个档次就太低了,企业的运营,首先应该是围绕着价值最大化,在价值最大化这个理念产生了以后,去设计,去想,想完了以后,去布置做的过程当中,会发现和法理的冲突,这时候再想方设法的绕过法理,实在绕不过去,才会放弃这种做法.
这就是我们一个最核心的管控逻辑,管控不是为了合法而合法,是巧妙地借用和驾驭法理,最终为我价值最大化在服务,这是我们的逻辑。
所以我们构成了我们的管控逻辑三层次,那么我们的管控逻辑三层次,就是治理、控制、宏观管理.
1,母公司最基本的角色出资人-----治理体系的设计
我们认为,母公司有三个角色,从社会上看,它最普通,最基本的角色是出资人,它是子公司的出资人,这是它最基本的角色,但是出资人这个角色,也是它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只有出资人这个角色,才能获得三项最基本的权利,就是知情权、决策权、分红权,因为有这三项权利,社会所有的法律法规保护这三项权利,所以他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动机,他做一个积极股东,没有这三项权,他就没有做积极股东的动机。
而我们发现,积极股东不仅可以保护这三项权利,而且可以放大这三项权利,使他有更多的决策权,更多的知情权,更多的分红权,我们认为,一个股东拥有这三项权利,对他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成为积极股东以后,他可以做到三件事情
1),在治理体系上主动去设计,保护及放大我的权利。
2),预埋有利条款,扩大我的分红权。
3),对法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驾驭,巩固我各种放大各种分红权的手法,使得我的非法手段合法化,或非法手段擦边球化。
2,母公司的第二个角色为子公司设计制度-----控制体系
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做些什么事呢,进一步对子公司进行,通过制度安排,去去除风险,去除损耗,去除跑冒滴漏,不仅保障风险,而且保障没有人钻空子,制度不仅是能够令我高效率,而且制度能去除内部人控制,去除渎职,去除决策错误,去除经济犯罪,那么这个制度安排,档次就更高了,就对我股东来讲,意义就更大。
制度安排,才能保证作为股东最终的两项追求,一个是剩余分红权,一个是剩余控制权,所有的股东都终生为这两项权利而活,但治理不能保证这两项权利,治理在这两项权利上有很多政策和规定,但是本身他没有强制性,而只有制度在这两项上有强制性,所以通过制度,我们做到一个路径设计,既然企业都是有路径依赖的,那么路径设计,路径优化,拥有这个权利以后,不仅保障了我的决策权、知情权、分红权,而且进一步使得我的分红更高、更大、更稳,而且持续能够保障我更好的分红,能够更长,所以这个就很厉害。
但是归根结底,做好出资人,做好子公司制度安排,当然相应的也就是说做好治理和控制,也只是构成了集团运行的必要表现。
治理是个弱必要表现,控制是个强必要条件,但是说穿了还是必要条件,一个企业治理得好,控制得好,不能使他赚更多的钱,只能是保证他在目前的情况下运行得更安全,更全面,更稳定,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有东西,对这个必要条件进行激活,那就是宏观管理。
3,宏观管理
如果没有宏观管理,光靠治理和控制,事实上是没法激活公司的效益,为了把宏观管理激活,其实企业,母公司就得发挥一个作用,不能做单纯出资人,包括你做了出资人以后,哪怕给子公司做了制度安排,你不能离岸操作,这个仅仅进行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你还要进一步把手伸下去以后,跨半级,乃至跨一级、跨两级,亲手去策动整个集团的整体运作。因为我们在国内,整体运作几乎没有什么法律争议,所以大家不会去考虑,事实上在很多企业里面,母公司纯粹做出资人这种状态,但这种状态是很普遍的,母公司下去,亲自进行整体运作才不正常。我们事实上是从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看,有两个必要条件了以后,也不解决问题,所以用充分条件来激活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就是集团发挥宏观管理的这么一个功能,来搅动整个集团的整体运作,在搅动过程当中释放三种能力。宏观调控、价值创造、体系变革与整合。
1),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保证了子公司在按既定轨道运行过程当中,如果原先的轨道不科学,制度不科学,或者运营过程当中,实践和真理,实践和原先的设计意图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我母公司可以随机调整,你不能保证轨迹永远是科学的,因为动态地来看的话,轨迹的科学只是相对的,但是一个集团要价值极限化,就怎么样呢,他就会这样操作,当我的轨道是科学的时候,我就按轨道走,如果轨道不科学的时候,我随机用手,用看得见的手调配,那么宏观调控其实解决了价值极限化这个问题。
2),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本身解决了一个子公司对我宏观调控的服从程度,以及我宏观调控了以后,产生价值空洞如何补偿的问题,因为宏观调控是一种过于冲动的,来回调配,既然它是人为的,就不可能有体系性,一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那么怎么办,用价值创造去补偿这种后遗症,以及用价值创造积累变现集团价值、集团利润,因为价值创造既然就是利用我整个企业的经营,它事实上是利用经营,利用经营平台,利用经营活动,有意识地去构筑一些蓄水池,将之储存在战略型资源,特殊资源,能力等蓄水池里,所以价值创造,它本身不是为了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它事实上本质上是把经营活动里面认识的人脉、关系等等储存起来,回头再兑现,因为一个好感,一个人脉你不可能连续使用,或者当时就使用,有时候你认识了一个人,并没有相应的产业配上去,过一段时间,你找到主题才能发挥,那么怎么办,就得要有缓冲机制,有闪存机制,把它闪存起来,回头再来释放,恰当的点上来利用,所以价值创造就好像一个后勤部队一样,前面的部队在行军,然后陆续有很多伤员掉队的,他不断地收罗,收罗了以后要把他们进行文化课教育,要把他培育,拔高他们的素质,使得他们能干活,能创造价值,当然创造价值本身客观上在前面调控过了以后,创造价值进行补偿,让那些吃了亏的人甘愿继续吃亏,从而强化了意志,贯彻了思路,统一了理念。
3),体系变革与整合。因为子公司经常会调皮,经常会搞各种花样,调皮、各种花样搞完以后,就直接导致了子公司瓦解集团的管控,破坏集团管控价值,解构集团管控的权威,损害集团化运作,或者利用错误官僚化的集团管控指挥,行自己的谋私利之实,那么怎么办呢,不断地体系变革。
经过两三年,你理解体系的,体系已经变了,你又得对陌生体系进行琢磨,这么一个过程。大集团里面,尤其是营销体系,像可口可乐营销体系,每年薪酬体系变革一次,其实道理是,营销人员脑子太活了,任何营销体系里面到后面,储销政策,到后面都可以钻空子,所以他每年变革一次,就是对你的钻空子行为进行反制。所以过去,江总在这点上老是跟我争论,你既然前面有体系性输出,那你后面就不要有体系整合了,所以我现在就前面是制度体系输出,后面是体系变革与整合,也包含制度,还包含更大的整个管控体系在变革等等,这里面也等于包含一个隐话题。
什么隐话题呢,就是管控体系只要管三年就好,管控体系一定要贴着地皮走,不要太先进,太超前,只要管三年,三年以后换一个管控体系,管控体系逐步往前走,与时俱进往前走,就是连续行为,经常做,每年维护,别搞一个管控体系完了就完了,管控体系要持续维护的,咨询客户找一个容易吗,我们也要像IT一样,要维护,而且管控体系因为企业会长大,应用会变复杂,模式会变复杂,流程会变多,风险也会变多,所以管控体系一经做完,就真的应该每年维护,这个生意就应该推广开来,所谓的平台创造不就是这个事,理念这一创新,后面的产品就跟上来,这个点是比较牛的。
这张图把治理、控制、宏观管理每个做什么,每个度确定了三个任务,比以前要更清晰,以前还是粗糙,三角色,出资人角色,子公司制度安排角色,整体运作角色,三角色,三角色分别对应于治理、控制、宏观管理。治理、控制、宏观管理又分别对应于一个弱必要条件,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分别又对应于什么呢,治理是刚性的,什么意思呢,对我所有的子公司,治理我就不要有积极性、分别性,就一个流氓条款,争取横向铺到位,治理就不要去个性化思考,一句话,能占便宜就占便宜,能把这个条款搞下来就搞下来,别假想子公司好合作怎么办,我们就把一切问题想到最坏,最阴暗,所以治理全铺,也因为搞法务这些人的脑门比较死,你让他个案个议太吃力,反过来说,也主要是我们在法理上,我们的法务能力最弱,那就避开这个。而控制呢,我们认为是半刚性的,所谓半刚性就是可以个性化。宏观管理我们认为高度柔性,这个设计也为我们在宏观管理上的发挥提供了余地,因为高度柔性。
我们碰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三分法这个深得民心,虽然它是错误的,但是深得民心,所以我们得要一个管控模式,到底是什么,他们希望我们一句话说出来,我们现在终于一句话可以说出来了。
我们三模式。第一,强治理模式,所谓强治理模式,是什么概念,我母公司要对子公司进行治理,我就是专门靠治理,我强大的法务,强大的治理,强治理模式,这是一种模式,主要见于央企、投资型公司、财务型公司、投行,这类公司,在别人里面搭顺风车的。
第二,强控制模式,主要运营过程多,环节多,流程多,跑冒滴漏点多,全球型,加盟连锁,多店,复制化运作,管控程度深,这类的企业,我们采用的是强控制模式。
第三,强宏观管理模式,强宏观管理模式,我们怎么整呢,就我母公司对你子公司,我子公司里面的可整合点太多了,可协同点太多了,我主要要发挥这几个东西,但是我们也指出来,强控制模式一定是以强治理模式为依托的,而强宏观管理模式,往往是以强治理和控制为依托的,这三强,不仅摆脱了财务型、战略型、潮流型,而且还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就是让我们的企业注重哪些方面,同时基础是什么。
我们还进一步认为治理还有几种治理,人治型治理,合规型治理,进取型治理和价值型治理。所谓人治型治理,这个治理,其实是用章程、议事规则等条条框框,满足我个性化的需求,把我家族,把我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用制度框架安排出来。比如说有很多家族是上面有个家族理事会,下面有个董事会。那么家族理事会吵完架以后,到董事会来表决,所以我职业经理人看不见你们龌龊的一面,你们在我面前和和气气的,搞得我们职业经理人不好做事。还有股东权利安排,这是不同的股东,要进行不同的制约,进行人治型治理,包括我们大股东要倾轧中小股东,我们小股东要争取一份权利,像亚商组织了一个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有20家企业均股制,每家企业100万,亚商来管理,因为每家企业都是均股制,都是5%的股份,所以每家企业都不用力,反而导致亚商进行内部人控制,它就是一个典型的股东权利安排,是一种人治。
另外特殊目的就不多说了,特殊目的不一而足。合规型治理就不说了,它就是傻治理。进取治理,事实上就是在条款里面搞流氓条款,把握各种权利。而价值型治理,它指的是怎么回事,刚开始我们要绑架子公司,我们派去的董事在里面要说话,等于子公司董事会就是橡皮图章,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希望我们子公司董事会本身很牛,子公司本身能做出卓越的决策,需要我调控的时候调控一下,不需要我调控的时候,他能够专业化,高质量的决策。这就是四种不同的治理模式,那么现在来看的话,我们恐怕也是循序渐进,从人治型治理向后面走去,我们现在一般都是人治型治理,我们派人下去了,其实这个人就在表达我大股东的意图,子公司就是个橡皮图章,那就是人治型治理,慢慢上市公司把它合规化,先不要被捉住尾巴,然后在合规公司里慢慢进取型治理,最后我们在上市公司里再价值型治理,本身也是一个轨迹。
第三步,管什么----权力界面
这个整完以后,解决了为什么管,也解决了可以管,凭什么管,你插得下去,一句话你怎么插下去,.
我们通过资产重组,组织体系设计和权力界面来定义管控什么.
1,资产重组由产业整合、公司整合、产品与服务整合构成。
以后我们说资产重组怎么重组,就三个维度整合就重组了。
2,组织体系设计。
1),组织形式与层次确定
(几级组织,取决于集团战略---为什么)
2),总部,子集团孙公司战略角色与定位
(取决于集团战略)
3),集团组织架构与各层次组织结构设计
这回组织体系设计,我把它简化了一下,就是把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确定放在一起,一句话,采用什么组织形式,矩阵式、事业部、子集团,还有组织形式是几级,在一道题里解决掉了。第二,总部、子集团、孙公司分别战略角色和定位是什么,这里就假设我们会采用三层级,没考虑矩阵式等等,因为三层级是我们主推的,或者我们最善于做母公司、子集团、孙公司,事实上客观来说,就是如果我们蒙着良心来说的话,一个公司全国化运作,必须矩阵式运作,不要说全球化,必须矩阵式,母公司职能部门,然后专业化子集团或区域化子集团,那就意味着专业和区域混合在一起,然后我们的职能部门下去,甚至是三维度,母公司的职能部门下去,然后专业化子集团下去,最后下面的端点是地区子集团,三矩阵,就是像IBM就是三维度矩阵,华为也是三维度矩阵,恐怕这个就我们管控现在,还没研究到这么深,或者说我们整到矩阵式,怕我们的消费者跟不上来,但是我们内部必须要知道,矩阵式的运作是全球最高境界,直线职能制,金字塔式运作臭狗屁,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在一个矩阵式金字塔型运作的企业里面能当好老总60分而已,那个老总就是命中,还有行贿到位了就搞到这个位置,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真正能把一个矩阵式集团运作好,那恐怕才是真正的考验。
像杰克?韦尔奇,平行地和13个事业部总裁打交道,这13个事业部总裁又服从于杰克?韦尔奇总部的若干部门,部门下去,13个子集团下去,分别和大中国区,欧洲,美洲,你看很多个区,甚至区域里面可能分区都大了,以国家为公司,这样的话,你看两条线,行政线下去,发布命令、制度,行政主要是管命令和制度,大的命令,大的制度框架,专业线是专业维度上,然后地区是落实这两个维度的命令,结合专业的特殊情况,把这两个维度的命令,结合本地化的特色,在本地执行起来,还得向上,包括向我这个维度负责,就是矩阵的端点,每个人要为上面的好几个端点负责。我们研究矩阵,其实就是在研究人类的心理,我们发现矩阵管理里面的人,最基层员工心理柔性程度不高的话,这个矩阵要崩塌。
而中国人千百年以来,中国人是服从于权威,主要是上级要明确,上级要明确是我们的国学,是我们的文化,事实上当一个人同时被两三个人命令,要在这两个命令当中取得一致的话,这个对一个人的协调能力要求太高,基本上中资公司还没有这个能力,获得这么一帮很柔性的人,这个才是恐怖的。我们的中学、小学教育,我甚至记得有一道题有标准答案,你用另外一个字回答都不行,我们还得背这个标准答案,连遣词造句,主谓宾、定状补都是固定下来的,这么长时间的教育熏陶下来,我们的人事实上不善于在被动当中寻求一致,这恐怕,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基本上就完蛋了,因为越矩阵式运作,就越要求这个人开放,社会化,打开,所以这不是我们一个公司的战争,是整个中国的战争,表面上我们可以崛起,表面上我们可以跟洋鬼子公司绝一死战,我们GDP上去了,真正铺开摊子整的时候,你用我之金字塔,对付彼之矩阵式,协同性效应免谈,所以这里面,我们现在是比较土,就是总部、子集团、孙公司,我们假设我们的客户相当长时间里还会金字塔运作,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捏着鼻子骗自己。
权力界面由三大块构成
考虑到经营的专业性和条线的运作与协同,我们把权力直接分为三大块,管理类、业务类、辅助类.
我们把权利项先建立,我们认为,建立权利项以后,权利项上面,重大权利项也就这些了,对权利的分配决定了界面的形成,我们认为最主要是权利项不重要,全世界的权利项差不多都一样,最重要是权利项的权利点怎么分配才最重要,界面划分有几个重点思想,这个没变化,都一样。
第四步,如何管-------构建多个子体系复合而成的管控体系
我们认为总部改造,子公司改造很重要,总部改造,子公司改造完了以后,建立一个管控体系.
我们公司管控体系,就是三维度,多条线,标准的来看的话就12个条线来组成,具体来看的话,总部对子集团12条线,但这个或管,一般或得比较严重,基本上都是空的,不管下去,而总部为了把子集团管好,往往要经过业务板块整合和法务与组织整合,否则的话,管下去就是个空谈。而如果子集团往孙公司管下去,往往要经过法务与组织整合,和产品与服务整合,其实这个就是资产重组的那三个层面,而这个子集团管孙公司的话,这个或一般都比较弱势,管得比较实,另外很多权利点偏下,偏操作,集团公司管子集团,权利点偏上,偏虚,偏玄。
那这张图是万妙之门,上次叶根老师说我们公司只有少数人懂,其实这张图一方面是少数人懂,另外一方面不能少数人懂,它很简单。
它简单就简单再哪里呢。
比如战略管控,要真的实现的话,首先在治理里面,有一些关于战略管控的一些相关的条款,就我们的原理是,治理赋予它一次权利,然后控制把它变成二次权利、三次权利,进行稀释,然后宏观管理,有权利规定更好,如果没有相应的权利,我觉得宏观管理用各种打擦边球的手法,使得战略得到管控,就这么的概念。
原理上我们认为任何子体系,都可以在治理里面找到一个权利的出发点,认祖归宗。也就是说按照我们这个体系来制定的话,这个治理,法律文件,章程应该这么来制定,就是把管控体系整个设计完了以后,看看治理里面我们想获哪些权利,反过来最后才制定治理,而且治理文件里面,那么治理文件对战略的约束,可以约束哪些东西呢,可以在章程当中对投资什么东西,怎么投资,投资的方向,投资的时间,投资的区域,在章程当中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议事规则里面,对于投资决策要论证,要风险防范,还有形成一个投资标准,有风险绝对不干,或者有风险也要干,进行一些规定,而这些规定,你们看得出来,这里的每一个字,在以后顶一万个字用,所以治理里面,我一向说治理是活化应用的,就是治理应该怎么设计,我们管控公司,治理我要获得这么多权利,我就给你律师,你律师整去,章程我不管,我们不是设计章程的,我们只知道章程里面必须体现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别给自己找麻烦,觉得好像这个就变成了,我们要请个律师,狗屁,我们怎么整,我们就是告诉,我只描述章程最终要产生的效果,法律实现由你律师去搞定,要不然东家给你这么多钱干什么,对吧,至于你有多艰难,那你跟东家谈去,大不了另外收费用,但是我们认为,我们驾驭你的专业能力,你不是律师么,你熟读条款,那我就问你,这个条款怎么产生,是这个概念。
我们公司,我个人认为,尤其对中国治理有可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就是在章程到底可以设计哪些条款,到底章程当中,议事规则当中可以活化哪些部分,可以做出重大贡献,在这点上,江总做了重大贡献,上次在远洲做他们的章程和议事规则的时候,把所有可展列空间,全部在他的层面上展列出来,就是哪里可以夹带,哪里可以个性化设计,全部展开来,我个人认为应该可以带来较大的帮助。
第五步:怎样管出高效益
最后怎么样管出高效益,我们认为主要是要设计好机制。
什么叫机制呢,我们认为制度加上相关的人为活动、决策和会议,构成一个功能包,就是机制。
怎么解释呢,就是制度是死的,没有能动性,只有制定相关的会议,有人做出了决策,并且有人围绕这个制度发生活动,这才叫一个机制。
比如说一个公司有预算制度并不可怕,但是要有每年的几个预算启动会,预算评价会,还有要形成预算工作小组,老板要下决心,什么时间预算做完,预算调整,这几个东西打包起来才能说他们公司有预算机制,而不能说有个预算制度就有预算机制了。
所以我们认为机制才是个完整的闭环的制度,广义的制度。而这个机制里面,我们认为管控需要这么多机制。
其中有两块机制最重要,一块是指挥与反馈机制,把所有机制串在一起,前面这些机制是战略、预算、计划机制,后面的机制是审计、督查和稽核机制,中间融资机制、投资机制、绩效管理机制、预警与风险机制、决策与执行机制,环环相扣,串在一起,但是由指挥与反馈机制大机制做一个主干道,把所有机制装在匣子里,那就是指挥和传达机制,指挥机制主要是层层推进的会议,反馈机制,主要是层层向上的报告。
最后整个还有一块机制平台,就是管控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推模,它是个平台性机制,这次一搞机制,就把整个机制大厦建立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