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最本源诉求

标签:
内控体系内控制度内控指引华彩咨询财经 |
分类: 内控与风险 |
21世纪,我们全面进入了一个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的新经济时代。
20世纪80年代中叶,微软视窗系统第一版上市以及随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拉开了新经济时代的序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在为全人类提供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互联网彻底打破了人类传统的时空认识和局限,以崭新的维度构建了一个极其巨大并无限膨胀着的平台系统,随着系统中参与个体和要素的剧增,这个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捉摸不定,碎片化特征愈发突出,整个世界已全面进入了一个风险时代。
企业竞争经历了几个层次的提升:首先是胆商的竞争,谁有胆量敢出手挑战旧机制谁就嬴了。第二个层次是产品竞争,那时的核心是用怎样的投入产出更经济的产品。第三个层次是经营管理竞争,如果对人财物产供销内部外部各种要素组织得好,其效果可以超越单纯的生产经营。第四个层次是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管理的站位更高,从时间和空间上统筹人财物产供销内部外部。第五个层次是风险管理竞争。风险管理不光是一套体系,还是一种哲学。如果从10年、20年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一个企业的战略是最重要的,但是以一个百年,或更长时间看的话,是风险与发展的平衡才更重要。
在汹涌澎湃的新经济大潮中,如何应对和管理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主题。
美国次债经济危机引发新一轮的“风险管理”热潮
在别人大胆的时候,你谨慎,在别人谨慎的时候你大胆(巴菲特).
一、二十一世纪的环境下,风险管理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企业常年研究风险、关注风险,他就能够制度化地做到:
第一,在别人大胆的时候,你谨慎;在别人谨慎的时候,你大胆。一个企业最终获利,往往来自于反周期运作,在投资上反周期运作,在管理上反周期运作。如果能够反周期运作的话,事实上就突破所谓资源的稀缺,自然资源是稀缺的,但是机会并不是稀缺的,反周期运作恰恰会使得这种所谓的稀缺被你抓住,因为比别人大胆,所以谨慎就是一种机会。反过来,别人不谨慎的时候,大胆或贪婪,本身就是一种机会,这是从运作上来看,企业如何从发展观上面,拥有一种制度化的聪慧,可以说风险管理事实上是一种制度化的聪慧。
比如说中央这一段时间以来,虽然出了很多看似很糟糕的政策,但是可以说事实上把中国硬着陆的风险慢慢释放掉了,包括《劳动法》的出台等等。今天来看的话,如果任何政策都没有出台,突然这样硬梆梆地掉到地上的话,中国死都死掉了。而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宏观方向上对风险进行了预先的防范,进而引导企业进行相关的调整,从而将宏观经济硬着陆的风险逐步的释放出来,避免了经济的快速下滑。
第三个,风险管理作为一套制度,取信于投资人,服务于投资人。另外只有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公司,才是真正透明的公司。过去我们认为,一个治理非常好的公司,各种信息不断进行披露的公司,就是一个很透明的公司,那么今后有了风险管理体系以后,我们会对透明进一步进行阐述。透明但是不能预警风险,风险发生了不能应对,或者别人是机会,对你是风险,一个小石头都能把你绊倒了,没什么了不起,真正未来透明公司定义,或者说评价标准,我们会进一步提升,今后没有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很难被投资者认可。也因此未来一个企业,要吸引投资者,要保护投资利益的话,风险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杠杆。
二、风险管理的铁律——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次事故隐患。
名词解释: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
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海恩法则”通常被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中。“海恩法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警示,它说明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并且是有征兆的;它同时说明安全生产是可以控制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它也给了企业管理者生产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即发现并控制征兆。具体来说,利用“海恩法则”进行生产的安全管理主要步骤如下:
许多企业在对安全事故的认识和态度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只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甚至会按照总结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大检查,却往往忽视了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而那些未被发现的征兆与苗头,就可能成为下一次火灾事故的隐患。长此以往,安全事故总是层出不穷,企业也就总是疲于应付,无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问题就出在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的忽视上。
现在,“海恩法则”不仅仅用于生产管理中的安全事故发现与防治,还被运用到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用来分析企业的各类经营问题。一个企业是否经营得好与它平时的表现还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企业发生亏损甚至倒闭,都能够从企业的经营中发现这些征兆。人们总结出这些征兆主要表现在:
假如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发现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由此推断,要制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
那么,怎样在安全工作中做到以预防为主呢?必须坚持“六要六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