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组织智商的关键词

(2011-02-26 10:12:19)
标签:

华彩咨询

白万纲

集团管控

集团管理

财经

分类: 集团战略

  组织智商理论期望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设计企业,在组织智商的建设体系中,有九大关键词贯穿始终,它们是:平台-信号-大脑联网-学习节奏-知识产品-个体修炼-知识地图的绘制和管理-闪存-混沌的陈述和关注。这九大关键词体现了组织智商的核心要义,展现了组织智商体系建设的全新内涵。
  一、平台——业务管理系统,存储中心
  所有的组织智商,都构筑在一个平台之上。
  对于一个集团母公司来讲,这个平台,就是对各个子公司的组织智商时行评价,并且对他们进行排序,根据它所蕴含的组织智商,和它创造利润的能力,两个维度来看集团内部稀缺资源应该如何配置。
  而对于一个单体企业而言,那么组织智商它构筑的平台,应该构筑在业务管理系统之上。就是对于整个企业的业务、战略、流程等,到底应该在怎么样的平台上运作,整个企业就可以像生物一样,构筑一种节奏,这是平台。同时我们的组织智商,所有的创新与认识,就需要集体有一个平台,来进行集中的存储和管理。
  二、信号——共有语言,概念,符号体系
  法国有一家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发现公司运作中概念和概念之间太混乱,于是他就发明了一套自语言的工作体系,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此,我们会想到,可以在企业发展出一种共有的语言,概念和符号体系。甚至尤其在华语世界里面,都面临着这个问题,也许我们的每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内涵严重不对等,那么这个状况下,我们很多的交流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这都是任何组织构筑它的组织智商的时候,关注的信号问题。
  三、大脑联网——使命传递,知识梳理与输出
  大脑联网的真正核心,不是联网本身,而是使命如何传递,也就是,在你我之间,能不能相互确定是奔着同一使命去的,使员工之间,共同思考、关注相同的问题。
  曾经有个公司,流传着一句话,任何一个新员工,只要进来一个星期以上,就可会思考总裁所思考的事,尽管他并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总裁,但这就是使命传递必须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首先要解决使命传递,在这个问题上才能构筑所谓的大脑联网。而大脑联网则只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四、学习节奏——知识交换,共生的频度
  学习节奏,也就是我们知识的交换、存储,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激发,到底是以多长时间为频度的,或者以年,或者以月,这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聪明程度。
  如果一个企业是一年才有一个总结和评价,一年才有一次对战略调整的话,我们可以想见,这个企业怎么也聪明不起来,因为在一年里面,可以发生很多事情。
  很多企业,已经把打造一个及时反应的组织提到了很高的议事日程上,也就是说,他们希望组织,从打造一个策略到执行到产生结果,整个调整的时间,尽可能的缩短到日,乃至缩短到更短的时间周期。当然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我们很难确定,从缩短到比日更短的周期究竟有没有实际价值。
  但是我们看到,从发出的动作到作调整,周期越短,这个组织的灵活性就越高。而这个组织的运转过程中,员工可以随着组织的成长一起成长。因为个人是以每天为单位做周期的,如果组织是以年为单位的话,差不多我们什么都可以学得到,滞后性难以避免。
  因此,最好的途径是,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周期完全共振,这是很多组织开始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五、知识产品
  知识产品就是知识经验,窍门的总结,包括各个部门对自己部门运行,所产生的一些知识的总结,以及包括我们指导加盟商,指导子公司如何运作,以及与其相关的经营的指导手册等等。
  事实上,一个经营的公司在除了大量的生产出面对外部的消费者以外,它必须面对大量的内部知识产品,如果拥有大量内部知识产品的话,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企业的组织智商、机制的建立,才是在正常地运转。否则的话,我们很难相信企业就能够将组织的智商巩固住。
  六、个体修炼——梳理,入模,体系借用,延展
  个体修炼包括体系的借用和体系的扩展两个方面。
  在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企业里面,个体都面临一个最大的考验: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智商是固定的,智商80的是阿甘,120的是天才,而我们常人一般差不多就在100左右。而组织智商,也许在初始时期为0,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组织智商会超越个体,那么,此时该怎么办?甚至当个体智商与组织的智商差得非常远,几乎跟不上的时候,那么个体该如何修炼自己?
  可以看到,在非常庞大的企业里会面临这个问题,往往有很多老员工,已经腐化掉了,他们不用动脑筋,只要吃老本,可以通过惯性跳过我们达成的绩效管理,而根本不用再做创造性的工作。
  这时候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事实上就是个体如何修炼。也就是个体的知识如何进行梳理,如何入到组织智商的模子里。如果没有组织中的模子设计的话,很可能会造成短命现象。也许就在个体的智商比企业智商高,以及个体的智商略低于企业智商的时候,企业可以正常发展,而一旦他们出现差距,我们就根本解决不了之间的问题,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企业的崩溃,就像泰坦尼克号的船长所做的一样。
  因此个体修炼,包括体系的借用和体系的扩展两个方面。个体到企业里来,理论上讲,其知识体系应该远远小于组织的体系。他的知识地图与整个公司的知识地图比较起来,只是九牛之一毛。甚至他个人对经营的认识,对独特的产业认识,以及对产品、客户的认识,都远远小于企业整体。那么如何把这个个体迅速的纳入到企业体系里来,让他开始在这个体系里疯狂的进行吸收和消化,这便是体系的借用。另外他个体身上,一定带来了一些与原有的体系不同的地方,如何把他个体身上的这些东西剥离出来,扩展到企业的体系里,这就是体系的扩展。
  七、知识地图的绘制和管理
  简言之,任何一个人身上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我们都可以把它绘制成地图。而企业的部门里面,整个企业里面都可以绘制出知识地图,
  但通常在很多企业里,我们发现的一个最可怕的景象是:所有个人的知识地图绘制起来,叠加成部门的话,真正叠加的公众部分,其实是非常弱的,而且会呈现多向性、多元性的特点。既然结构决定功能,个体的知识地图拼接起来,却远远不能达到组织运转所该有的那些能力,叠加的知识非常少,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相当的冲击。
  而假如企业引入了组织智商的话,就需要对知识地图进行管理,根据企业战略,整个企业应该呈现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分别有哪些知识点构成,所以预埋就在于这里。当企业预先设计之后,那么在进行能力组合的时候,以及组织设计的时候,需要看看这些能力的叠加,是不是恰恰满足,甚至超越这个部门的能力要求。
  在未来的企业里面进行绩效评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会进行学习生涯的规划,每个个体进来以后,企业便会绘制它的知识地图,然后和他应该拥有的岗位,所拥有的知识地图之间进行对比。然后把它放到整个部门的知识地图来看,找出其中的差异,这就是培训所存在的意义。
  在组织智商型企业中,培训会做到精准,用知识点来驱动个体的成长,这一切的背后是知识管理,是组织智商的预埋机制在起作用。因为了解到几年以后,行业会发生剧烈的整合,所以企业就会预埋整合的能力:由于行业变化方向不确定而预埋的行业分析能力,由于行业渠道竞争加剧而预埋对渠道、营销的管理能力,等等。
  八、闪存
  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知识和创新,并且会时时刻刻出现,那么我们如何像U盘一样,对这些知识和创新进行闪存?进而,在一个企业中,能不能存在这样一种能力,或者机制?
  企业里面,因为它个体的点状的创新如此之多,所以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闪存能力的话,就会像一个人没有记忆能力一样,很难进行学习和持续创新。
  每一个企业点都会直接写到章程、流程,绘制到知识地图里。所以企业本身要对基层的局部的点状的创新、个体的创新要进行闪存,要进行群体化的记忆,最后才会把它文本化,会把它典章化。
  九、混沌的陈述与关注
  所谓混沌就是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常会产生一种感觉,有时会感觉顾客定位不对,产品可能有问题,或者组织之间配合可能有问题。但是我们却对这种感觉模糊不清,而所有的这种背后,其实综合地反映了一种混沌的认识。
  混沌揭示了我们对规律与由此产生的行为之间——即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我们过去认为,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但事实上,它们可以产生易被误解为随机性的极不规则的结果。而我们过去所认为的,简单的原因必定产生简单的结果(这意昧着复杂的结果必然有复杂的原因),但现在必须意识到,简单的原因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同样,知道这些规律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的行为。
  个体知识有问题,但是个人思考并不能够清楚是怎么回事,个体已经感知到某些不协调,但限于个人的局限性角度,不能将其背后的根源找出来,那么作为一个有组织智商的组织,如何把组织中混沌东西感知出来,并找出背后的根源。

(作者:华彩咨询集团总裁--白万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