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管控经典案例——从徐刚被李书福削藩说起

标签:
风险内控公司治理集团管控集团管理集团战略财经 |
分类: 集团管控 |
李书福收回华普经营权,徐刚中途卸任,兼任吉利副董事长,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处于风暴中心的当事人徐刚在其个人博客中以“年轻记者尤不能无知无畏”为题痛斥媒体报道失实,同时吉利集团公司品牌公关室和法律事务室也已按相关程序去澄清事实。
2002年,时年42岁的徐刚辞去了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的职务,放弃了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的身份,选择了吉利集团CEO的职务,全面负责集团日常经营及管理工作,成为吉利集团的二号人物。
2004年9月,他转而独立掌舵上海华普。上海华普是吉利集团在2002年收购杰士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徐刚到任后短短时间内就推出了华普M203、飚风、飚风二代等几款
据当时徐刚与董事长李书福签订了为期5年的承包经营协议显示,在股权架构上,李书福为华普的大股东,徐刚为小股东;在人财物、产供销、品牌、研发等方面,徐刚拥有独立权力。
然而,于2006年
9月12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集团的秘密会议上做出决定,从徐刚手中收回上海华普汽车的经营管理权。第二天,华普汽车包括财务、法务、人事等权利悉数被收回,华普汽车的经营指标将由集团下达和考核。而以前这些权力都归徐刚所有,这一天距离徐刚5年的承包期满还有整整3年时间。
三方陈述,管控之道
事件本身的事实是千真万确、无可争议的,双方争辩的焦点集中在李书福收回华普经营权的动机和原因上,双方的主要观点如下:
1、
2、
3、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集团管控的案例。徐刚的经营不善,导致经营业绩连续两年无法达到集团下达的经营目标,这只是李书福收回华普经营权的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集团管理体制碰到了边界,也就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出了问题,从而才会导致子公司战略偏离、经营不理想,甚至与集团公司窝里斗,形成内部竞争和品牌冲突。
国内民营企业做汽车产业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个产业所需要的资本基础和规模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更何况这个产业需要在供应链非常完备的基础上,把从模具,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序在一个集团内部进行一体化管理。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汽车生产商不通过操作管控这么一种大集权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内部调度和管理协同难题的,哪怕是以分权闻名世界的通用在这点上都恪守总部制定几乎所有的政策和重大事项处理权。
所以不是今天吉利该不该收华普的权,根本上吉利当初对华普的类承包制处理就是个权宜之计,在总部摆不好徐刚位置,干脆就让徐刚去处理一个完整的子公司,李书福在总部全力以赴处理八个坛子和七个盖子之间的关系。等到问题处理完了,总部当然要让问题回到正常状态。更何况,华普和吉利的产品线发生了冲突!
吉利完全收回华普的独立经营权,由集团掌门人亲自直接管理华普子公司和其他几家子公司,虽然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但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另一方面的问题,如公司经营缺少了弹性和灵活性,同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应变力变差,下级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承担责任等等。
吉利要想打造一个汽车帝国,必须走集团化的道路,而要想集团化,必须研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集团化的优势是什么?如果终极答案是战略协同的话,那么战略协同为何如此困难!
企业集团既有规模性的优势,又具有组织结构上的优势,它保留着单一法人企业内部管理的“权威性”,可以用“看得见的手”进行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把单一法人企业无法避免的、受“看不见的手”所左右的部分——所谓“市场公平交易”转移到集团内部来进行,从而避免过多交易费用的支出。这就是集团的战略协同优势。
吉利集团发生的这些问题也是其他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也就是许多集团老总常说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要想解决集团化过程中这些常见的问题,如集团的治理结构问题、集团公司边界划分问题、如何授权的问题、如何考核子公司业绩等,那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集团管控体系。关于集团管控的更多前沿知识,请参看华彩咨询集团网站或者华彩知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