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国家战略与国家管控 |
十七大深度解读——中国必须强化国家控制力
——用国家管控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管控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
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支柱,经济管控不仅包括产业垄断、金融霸权、技术创新、跨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还包括经济体制与经济管理机构建设。经济是支撑政治、文化、军事和科技管控平台的基础,所以,经济管控平台的设计应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经济管控平台的管理应是有效、持久的。
经济管控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应该符合国家大战略和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原则。经济管理平台建设、操作及管理包括了:经济战略制定、经济管控体系与机构建设、经济管控运作及完善。
经济战略的制定,应该在国家大战略下的国家生存、安全、发展与扩张战略指导下进行。
经济管控体系与机构建设,应该符合政治战略目标,保证国家生存、安全、发展与扩张战略的落实实施。主要通过设计经济管控源规则来完成经济管控体系的建设。经济管控源规则是国家经济管控体系建立的基本规则,其设计应该符合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原则。
(一) 经济战略制定
1、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制定经济战略
市场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顺应并领导了这一历史趋势,并将这些转化成为有利于其掌控全球经济命脉的最有效的武器,它使得美国政府“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贸易增长的机遇实现其经济战略”成为可能。
2、产业垄断战略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勇于制度创新,重新获得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从而与追赶者重新拉开距离。从此美国拉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制定和实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美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政府、大学与企业研究和开发相辅相成,大大加速了美国以信息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3、品牌战略
国外有研究机构把当今世界的国家分为两大类:头脑国家和肢体国家。所谓头脑国家就是通过向外输出无形的知识、文化、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等智慧产品赚取高额附加值,而肢体国家则是通过向外输出有形的产品、原料、劳务等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以名牌作为开拓市场的利器,不断进军国际市场。名牌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无国籍品牌"。它以世界市场为大舞台,利用众多国家的资源,在很多国家进行投资,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日本索尼公司,品牌价值88亿美元,在世界各地设有70多家子公司、37家工厂,拥有40多万员工,生产1万多种电子产品,1995年销售额达395亿美元;德国西门子公司,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生产厂家200多个。这些企业的经济战略通常是“三部曲”:第一步输出产品,第二步输出资本,第三步输出牌子。而对他们来说,输出牌子是成本最低、手段最隐蔽、作用最长久的战略手段或方式。对拥有名牌的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在于名牌的竞争,名牌的价值远高于其销售额。如“万宝路”的品牌价值为446亿美元,是其销售额的3.8倍。
4、知识产权战略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根源。经验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动力源泉就是知识主体创造的专利技术。而一项知识主体的发明创造每每就意味着一个新企业、一个大市场甚至一个新产业的诞生。明晰而稳定的产权,既是最持久的投资激励机制,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实用主义法学家边泌曾经断言,产权是“人类最光辉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产权,我们才可以战胜对自然的恐惧,辛勤耕耘,方有今天之世界……”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也曾指出:“如果没有保护产权的法律;如果没有对法治的信心——那么有效运作的市场将不复存在。”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必然给一个国家的未来带来民主、和谐和经济繁荣。
(二) 经济体制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选择。中国也从1979年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为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
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从国家管控的角度出发,市场经济并不代表放任型经济,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依然需要政府决策者们对整体经济的运行和走势给予强有力的管控。
市场经济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为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那整个国家将会有陷入经济命脉受制于人的危险境地。
经济机构的建设是经济管控的操作的前提,有了相应的主管机构才能更好的贯彻经济管控的宗旨和目的。根据新的情况成立新的机构是非常必要的,尽管新成立的机构不大可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地位,但它们会开创一种更负责任的监管文化,尽管其中一些不好的传统不太容易消除,但却对管制政策、政府效率和政府内部的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政府都被认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经济职能:维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实现物价平稳和充分就业、推进收入公平分配。为了实现这些经济职能,政府被赋予一些控制经济的权力和实施这些权力的条件。控制在这里的含义是完全技术性的。它是指给定社会和经济结构,政府根据其效用函数,确定政策目标,即要经济系统要达到的状态变量。通过改变控制变量的值来改变经济系统的状态,从而实现其政策目标。因而控制力就是指政府通过改变控制变量来改变状态变量从而达到政策目标时的时滞和实际逼近程度。当政府采用一些政策使某些目标又快又好的实现时,可以将之定义为控制力大,反之则小。当然这里的快慢和逼近程度是由政府的效用函数来提供判别准则的,比如一个民选政府希望在大选前实施的经济扩张计划能在大选前奏效,从而为在选举中获胜创造条件。于是政府自然有对经济控制力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