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书提示: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由于标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生很容易把“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作为中心论点。当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呢?
办公室郝老师给了这样的解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我们又搜集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
又看到了新浪一位博友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22c050100cdll.html。
又搜集到了一个师生对话:
学术之争,各显其理。但老师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今天讲这一课,我明确此文的观点就是第一句话。其过程如下:
师:现在我们来探讨此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心论点。我们已经知道,要找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好在哪去去找?
生:标题,开头,结尾。
师:好,请找出相关位置的三句话。
(生迅速找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并迅速确定为前两句。)
师:好。看第一句话。请判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思考后明确为“得道”。)
师:“得道”是什么意思?
生:施行仁政。
师:好。那我们再看第二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句作者最后的着眼点是什么?
生:人和。
师:“人和”是什么意思?
生:(团结,人心所向,百姓和顺……)
师:好!现在我们已经明确“得道”和“人和”的内涵。请问:“得道”与“人和”,哪一个是目标,哪一个是手段?
(生讨论,很快明确“得道”是手段,“人和”才是真正的目的)
师:对。此文虽然谈及“得道者多助”,但“得道”只是实现“人和”的方式手段,“人和”才是“得道者”的终极目标。文章最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其实也正是“人和”的结果。所以,从目标与手段上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也比较倾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归园田居主人又回帖评论,给了充分解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果,而非结论。“得道”是“得到道义”的意思;“失道”是“失去道义”的意思。“得到道义”是施行仁政的结果,失去道义是不施行仁政的结果。
“人和”是施行仁政的结果,“多助”是“人和”的结果,三者是因果关系:施行仁政——人和——多助。不宜搞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