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

(2009-03-31 08:17:35)
标签:

教育

教育杂谈

人文/历史

文化

文学/原创

学习公社

杂谈

知识/探索

校园

分类: 原创:教学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

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   孙仙知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到底应该选哪句才恰当?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现附上湖南师大附中苗其华老师的文章:
             怎样确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册)关于《孟子》二章的“课文说明”中写道: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作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有这样极具权威性的教学参考书的指导,我们这些站讲台的本应照本宣科,无奈笔者多事,偏要发动学生讨论。谁知初生的牛犊哇哇叫,争来争去,竟争出了新的意见。笔者战战兢兢将这个意见说出来,请教于大方之家。
“论点可以是多层次的。根据论点内涵的多寡及其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的作为单一论点提出,加以证明便可;有的则需分解剖析为一总论点以及隶属其下的若干分论点,自下而上,条分缕析,达到最终确证总论点的目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上海教育出版社)。这段话中所说的“总论点”就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论点,就是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论点,即我们要讨论的“中心论点”。
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呢?我们认为,首先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此文的论证思路显然是从“论军事”到“论政治”,从“论军事”入手,达到“论政治”的最终目的。战争是当时残酷的现实,作者就是针对现实入手,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观点的论证,然后得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结论。非常清楚,这里的“域民”、“固国”、“威天下”已不是前面所论述的关于战争胜负的军事问题了,而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政治问题。这样,文章就悄然完成了从“论军事”到“论政治”的过渡,水到渠成地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心论点。
要比较准确地找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还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意图。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一贯的政治主张,作者的论证意图都限制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只能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是说,那课文的最后一句应怎样理解?”笔者认为,这最后一句仍然不能证明本文是“论军事”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设句,是退一步以后的假设情况,是强调“得道”的意义。按照作者的观点,“君子”是不会去打仗的,行“仁政”的“君子”是一定会征服民心,统一天下的。
总之,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依据有种种,但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二)、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意图。
不知同仁们有何高见?
2.跟高老师争鸣一下

http://jybbs.zzedu.net.cn/dispbbs.asp?boardid=1&id=15

蔺雪生

      突然想到现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适用范围,觉得有必要跟高老师“争叫”一下。(什么?争鸣?“鸣”不就是“叫”嘛!)

      “天时、地利、人和”适用于战争,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现在更常用于体育比赛,指各种条件都有利于某方取得比赛胜利。而体育比赛是战争在形式上的转化和延续,这也是人们共认的,不然就很难理解中国足球队被日本足球队打败后中国人的郁闷和愤怒了,就不会有中国足球“抗日”这种说法了。所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带有强烈的战争色彩,而战争和孟子主张的“仁政”是不相容的。我是很难理解为什么孟子这样满口“仁政、道、义”的人,在《公孙丑》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大谈战争,不讲怎样施行“仁政”,却讲不仁、不道、不义的战争;在好不容易见到国君时不趁机宣讲自己的“仁政”主张,却讲与自己的主张背道而驰的怎样打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要适用于国家、政治,这从孟子提出这个观点以来没有什么改变,也是孟子认为实行“仁政”与否的必然结果。孟子在本文中一开始就讲战争,是他为这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导语”,借谈战争之名,行宣仁政之实而已。正如墨子见了公输先谈“杀人”意不在“杀人”而在“止攻”、孟子见了戴盈之先谈“月攘一鸡”意不在“犯人改造”而在“知道什么事情不好就要尽快改正”一样,他们都先借一个容易引起对方注意、兴趣的话题,最后引入自己真正要谈的内容。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说客的惯用伎俩,且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俯拾皆是。而孟子更是善用这种伎俩的“佼佼者”,无论对方提出什么话题,他最后都能把主题拉到他的“仁政”上,即使对方“顾左右而言他”,孟老夫子仍然能够回到自己的“而言他(仁政)”的主题上来。

      所以,谈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不是孟子的目的,只是他的引子;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仁政”才是他的主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才是他的中心论点。

   以上两篇文章的观点和教学参考上的完全相悖,我个人不倾向于教参,你们怎么看?欢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