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
(2009-03-31 08:17:35)
标签:
教育教育杂谈人文/历史文化文学/原创学习公社杂谈知识/探索校园 |
分类: 原创:教学论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
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到底应该选哪句才恰当?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现附上湖南师大附中苗其华老师的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册)关于《孟子》二章的“课文说明”中写道: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作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有这样极具权威性的教学参考书的指导,我们这些站讲台的本应照本宣科,无奈笔者多事,偏要发动学生讨论。谁知初生的牛犊哇哇叫,争来争去,竟争出了新的意见。笔者战战兢兢将这个意见说出来,请教于大方之家。
“论点可以是多层次的。根据论点内涵的多寡及其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的作为单一论点提出,加以证明便可;有的则需分解剖析为一总论点以及隶属其下的若干分论点,自下而上,条分缕析,达到最终确证总论点的目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上海教育出版社)。这段话中所说的“总论点”就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论点,就是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论点,即我们要讨论的“中心论点”。
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呢?我们认为,首先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此文的论证思路显然是从“论军事”到“论政治”,从“论军事”入手,达到“论政治”的最终目的。战争是当时残酷的现实,作者就是针对现实入手,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观点的论证,然后得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结论。非常清楚,这里的“域民”、“固国”、“威天下”已不是前面所论述的关于战争胜负的军事问题了,而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政治问题。这样,文章就悄然完成了从“论军事”到“论政治”的过渡,水到渠成地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心论点。
要比较准确地找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还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意图。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一贯的政治主张,作者的论证意图都限制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只能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是说,那课文的最后一句应怎样理解?”笔者认为,这最后一句仍然不能证明本文是“论军事”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设句,是退一步以后的假设情况,是强调“得道”的意义。按照作者的观点,“君子”是不会去打仗的,行“仁政”的“君子”是一定会征服民心,统一天下的。
总之,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依据有种种,但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二)、务必明确作者的论证意图。
不知同仁们有何高见?
2.跟高老师争鸣一下
http://jybbs.zzedu.net.cn/dispbbs.asp?boardid=1&id=15
蔺雪生